1. 简单百科
  2.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英语:Abraham,希伯来语:אַבְרָהָם,阿拉伯语:إبراهيم)是《圣经》中的人物。原名亚伯兰,意为“尊荣之父”;在他九十九岁时雅威将其名改为亚伯拉罕,意为“民族之父,多国之父”;伊斯兰教信仰中称为易卜拉欣。亚伯拉罕是亚伯拉罕诸教的共同的先知,被认为是希伯来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等共同的祖先,伊斯兰教认为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先祖。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亚伯拉罕是他拉的儿子,在他拉的带领下亚伯拉罕与其妻子撒拉、侄子罗德迁居至迦勒底的吾珥、哈兰、迦南等地。四王与五王交战期间,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德被掳走,亚伯拉罕带人救回了侄子及被掳走的财产。并拒绝了撒冷王麦基洗德亚和所多玛王赠与的财富。此后雅威显灵许诺会赏赐他。亚伯拉罕八十六岁时,撒拉的侍女夏甲给他生下儿子以实玛利。九十九岁时,与耶和华立约,改名为亚伯拉罕,并要求其家中男子与后代都要受割礼。一百岁时,撒拉生下以撒。耶和华要求亚伯拉罕献祭以撒,亚伯拉罕照做了,但在最后关头被耶和华的使者阻拦,便用山羊代替。亚伯拉罕在一百七十五岁时去世,与妻子撒拉合葬于麦比拉洞中。

亚伯拉罕诸教经典《圣经》《伊斯兰教圣经》《塔纳赫》中,都有对亚伯拉罕的记载。在基督教中,亚伯拉罕是“因信称义”的代表,他被称为“信心之父”,其信心的踪迹是基督徒的榜样。在伊斯兰教中,其被认为是穆斯林的楷模,与其子以实玛利一同在麦加修建了克尔白。在犹太教中,亚伯拉罕是希伯来人的祖先,犹太民族受到他与雅威立约的庇佑。

名称含义

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Abraham)原名亚伯兰,意为“尊荣之父”。在其九十九岁时,耶和华向他显现并与其立约:要求亚伯罕作多国的父,其名称也由亚伯兰改为亚伯拉罕,意为“民族之父,多国之父”;亚伯拉罕的妻子撒莱也随之改名为撒拉,意为“多国之母”。在伊斯兰教信仰中,亚伯拉罕被称为易卜拉欣。

主要经历

迁徙之路

《圣经》创世纪11、12、13中记载,亚伯兰是闪的后裔,他拉的儿子,生于古城吾珥,在亚伯兰罕生活的时代,吾珥已经具有高度的文明,当地物产丰富,但由于其百姓强暴凶杀、因乱残忍,而成为罪孽之城。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受到神的指引,带领亚伯拉罕、撒莱、罗得离开新巴比伦王国的吾珥,沿着幼发拉底河谷前往迦南地,但他们行至哈兰便定居于此,其父他拉最终于在哈兰去世。亚伯兰七十五岁时受到雅威指引,要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于是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撒莱和侄子罗德离开哈兰,走了约六百公里的路途终于平安抵达迦南地。在经过示剑、摩利橡树时,亚伯兰在橡树下安营扎寨,耶和华在此显现,许诺将此地赐给他的后裔,亚伯兰心怀感激,便在此为耶和华筑坛。迁至伯特利东边的山中时,亚伯兰又为耶和华筑坛。后又迁往南地,因当地饥荒,亚伯兰便携家人下埃及。

亚比米勒与撒拉

《圣经》创世纪20中记载,由于饥荒亚伯兰及家人到埃及避难,亚伯兰在向南地迁居时,寄居于加低斯和书珥中间的基拉耳,因听闻埃及人好色,亚伯兰担心他们为了抢夺撒莱而杀死自己,故谎称其妻子撒莱为自己的妹妹。后来,基拉耳王亚比米勒命人将撒莱掳走带到宫中。而夜间神在梦中告诉亚比米勒,撒莱原是别人的妻子,他这样做会招来毁灭,并使亚比米勒及其家中妇人不能生育。神要求亚比米勒将撒莱归还,否则他和他的人民都要死。亚比米勒醒后召来臣仆,并告知他们神所说的,所有人都很害怕。亚米比勒又召来亚伯兰,问他为何要使他与他的国人陷在这样的大罪中。亚伯兰说:“我以为这地方的人不惧怕神,必为我妻子的缘故杀我,更何况撒莱确实是我同父异母的妹妹,后来才做了我的妻子。神叫我离开父家在外漂流后我便告诉撒莱,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她都可以告诉别人我是她的哥哥。”亚米比勒听后便把撒莱归还给亚伯兰,并赐予他牛、羊和仆婢,作为遮羞使撒莱在众人面前没有不是了。于是亚伯兰向神祷告,神就医治好了亚比米勒和他家中的妇人。

四王与五王交战

《圣经》创世纪13、14中记载,亚伯兰为了避免内部失和而被侵袭,与侄子罗德在伯特利分别,罗德前往约旦河的全平原去了,此后亚伯兰住在亚摩利人幔利的橡树。后来又发生了四王与五王交战,罗德被四王掳走,亚伯兰便率领他家的壮丁三百八十一人追击敌人,将被掠夺的财物、人民都夺了回来。亚伯兰杀败基大老玛和与他同盟的王后返回,所多玛王在王谷沙微谷迎接他,撒冷王麦基洗德亚也带着饼和酒迎接。亚伯兰把战利品拿出十分之一赠给麦基洗德,麦基洗德给予了亚伯兰祝福。所多玛王仅留下了亚伯兰赠送的人口,希望亚伯兰留下财物,但被亚伯兰以自己已向雅威起誓而拒绝了。

耶和华赐后裔

《圣经》创世纪15中记载,亚伯兰拒绝了财富后,耶和华显灵,让他不要惧怕,会大大赏赐他。亚伯兰说自己无子不需要赏赐,他的家业最终会被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继承。耶和华在亚伯兰睡梦时讲述了其后裔的经历,并与立约赐给亚伯兰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即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亚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

夏甲生产以实玛利

《圣经》创世纪16中记载,亚伯兰的妻子撒莱不生育,便将自己的埃及侍女夏甲给了丈夫为妾。夏甲怀孕后便开始轻视主母撒莱,撒莱告诉亚伯兰后,亚伯兰让撒莱随意对待夏甲,由于撒莱的苦待夏甲逃走了。雅威的使者在旷野书珥路上的水泉旁遇见夏甲,劝说夏甲回到撒莱身边,允诺使她后裔繁多,并说她会生一个儿子可以起名为以实玛利,形容他为人必像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东边。在亚伯兰八十六岁时,夏甲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亚伯兰给他取名以实玛利

与耶和华立约

《圣经》创世纪17、18中记载,亚伯兰九十九岁时耶和华显现,与其立约,耶和华许诺使亚伯兰后裔繁多,此后“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雅威将亚伯兰的名字改为亚伯拉罕,即“多国之父”;其妻子撒莱改名为撒拉,作为“多国之母”,并许诺她会在明年生一个儿子,名叫以撒;还许诺也会赐福于以实玛利。耶和华要求亚伯拉罕及其后裔都要受割礼,作为与耶和华立约的证据,于是亚伯拉罕守约实行了割礼,并让其家中一切男子都在这天受了割礼。

撒拉生以撒

《圣经》创世纪21中记载,耶和华显灵时撒拉已经九十岁了,但亚伯拉罕还是照耶和华的指示与她结合,不久后撒拉真的怀孕了。在亚伯拉罕一百岁时,撒拉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以撒。在以撒出生后的第八天,按照与雅威的约定受了割礼。以撒断奶时,亚伯拉罕摆设了丰盛的宴席。而撒莱看见侍女夏甲与她的孩子嬉笑,便要求亚伯拉罕将他们赶出去,因为撒拉认为侍女所生的孩子不能和她的孩子以撒一起继承家业。神许诺夏甲所生的以实玛利的后裔日后也会成立一个国家,亚伯拉罕便在清早赶走了夏甲和以实玛利。

献祭以撒

《圣经》创世纪22中记载,神要试验亚伯拉罕,让亚伯拉罕带着其最钟爱的以撒前往摩利亚地,并要求他在山上将以撒献为祭。亚伯拉罕在听到神的指令后没有发问更没有抱怨,带上儿子以撒和两个仆人立刻动身前往摩利亚山。他们走了三天,在这三天里亚伯拉罕始终保持着对神的虔诚,坚定地走向献祭之地。到达摩利亚地后,亚伯拉罕带上燔祭的柴、火与刀,和以撒单独前往祭拜。以撒问亚伯拉罕燔祭的火与柴都有了,但羊羔在哪。亚伯拉罕回答他,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到了神指示的地方,亚拉伯罕筑坛并将以撒捆绑放在柴上,在他拿到要杀死以撒的时候,雅威的使者阻止了他,表示已经知道了亚伯拉罕是敬畏神的了。此时亚伯拉罕看见一只公羊在树林中,便抓来替代以撒献为燔祭。此后亚伯拉罕给那个地方取名为“耶和华以勒”,即耶和华必预备之意。经历了这件事后,耶和华看到了亚伯拉罕的虔诚,便起誓会赐大福于亚伯拉罕,使他的子孙多如天上的繁星,其子孙会打败他们的敌人,地上的万国都会因亚伯拉罕的后裔而得福。

买地埋妻

《圣经》创世纪23、25中记载,亚伯拉罕的妻子撒莱一百二十七岁时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去世,亚伯拉罕为其哀恸哭号。由于他们是寄居于此,亚伯拉罕便向赫人请求在这里给一块地给他以埋葬妻子。赫人允许他在最好的坟地埋葬撒拉族,亚伯拉罕便请求他们将田头上的麦比拉洞卖给他作为坟地。最终亚伯拉罕用四百舍客勒向以弗仑买下了那块地,将撒拉埋葬在那里,此后那块田和田间的洞就归亚伯拉罕作为坟地。此后亚伯拉罕又娶了基土拉为妻,基土拉为他生下了心兰、约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书亚六个儿子。

去世

《圣经》创世纪25中记载,亚伯拉罕在去世前将一切都给了以撒。并趁着自己还在世的时候,给基土拉所生的儿子们一些财物,让他们往东方去,他们是定居于巴勒斯坦南边和东边的北阿拉伯各部族的祖先。亚伯拉罕在一百七十五岁时去世,他的儿子以撒和以实玛利将其埋葬在麦比拉洞里,与他的妻子撒拉合葬。

宗教形象

西方通常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统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因其都认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为始祖。

基督教

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是犹太人和外邦信徒的祖先。亚伯拉罕受到雅威蒙召是为了扭转人类因犯罪而遭受到的诅咒,让上帝的祝福重新降临于全人类。并启示了教会要成为社会的祝福,造福人群。亚拉伯罕被称为“信心之父”,其信心的踪迹是基督徒的榜样,故基督徒奉其为信仰的先驱和楷模。亚伯拉罕在耶和华面前是“因信称义”的,基督徒也是如此,虽然圣经形成并流传已近两千年,但在世界各地仍然有许多基督徒没有圣经,或因为受到其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无法读懂圣经,但他们与亚伯拉罕的经历相似,仍有可能“因信称义”或自认为是“因信称义”。

犹太教

在犹太教信仰中,希伯来人认为亚伯拉罕是其祖先。作为犹太民族的始祖,亚伯拉罕对犹太人的影响深远,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其民族创建了一个神,即雅威,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犹太教中,亚伯拉罕的故事始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他的祖先是一支闪米特人游牧部落。亚伯拉罕反对泛神论,只信仰一位神——雅赫维,认为雅赫维是天与地的创造者,全能至大的上帝。根据上帝的启示,他带领族人迁徙至迦南地区,他认为那里是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土地。在迦南,亚伯拉罕率领族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他和妻子撒莱有两个儿子,以实玛利以撒。亚伯拉罕对上帝忠实无比,甚至愿意为服从上帝的命令而牺牲自己的儿子以撒。他与雅威之间的契约成为犹太人特有的标志,并开启了被称为"契约民族"的犹太人历史。他在175岁时去世,葬在希伯仑的家族墓地一麦比拉山洞里。犹太男子作为与耶和华立约的选民、亚伯拉罕的子孙,所持守的割礼就源自于亚伯拉罕。犹太人遵循摩西律法,认为如此便可在神的面前称义,即靠好的行为和信心称义。在亚伯拉罕时代还没有摩西律法,但亚伯拉罕因为相信人的话而被耶和华算为义,耶和华作为公义的代表要审判有罪的人,而义人不会受到神的审判。

伊斯兰教

在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圣经》中,穆罕默德认为其也受到来自易卜拉欣的启示,并归顺他。在穆斯林看来,伊斯兰教教是易卜拉欣(亚伯拉罕)宗教的最后和最完善版本,是通过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向人类启示的最后的宗教。他们认为亚伯拉罕是先知之一,是完美的穆斯林,与其子以实玛利一同在麦加修建了克尔白。而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是易卜拉欣的长子伊斯玛仪(以实玛利)的直系后裔,是受到神的派遣的使者。

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中古时期宰牲献祭,也有宰其所钟爱者作为祭物的说法,与《伊斯兰教圣经》中记载的易卜拉欣欲宰其爱子伊斯玛仪有关。真主在梦中要求易卜拉欣把他的儿子宰了作为祭物,易卜拉欣十分虔诚,醒来后便把主的命令告诉了儿子伊斯玛仪,伊斯玛仪毅然从命。于是二人前往米纳山,准备履行主的命令,在易卜拉欣准备宰杀儿子时,真主派遣哲卜利勒送来一只肥大的许杨玉琢代替伊斯玛仪。据说伊斯玛仪得救这天为月初第十日,后来阿拉伯人便在这个日子宰牲献祭。穆罕默德奉命传播伊斯兰教后,将历每年十二月十日定位古尔邦节,规定参加朝见的穆斯林都要到米纳山宰牲开戒,未参加朝见的人则要举行会礼并宰牲庆祝。古尔邦节传达了伊斯兰教中忠于真主的虔诚、孝敬父母的美德、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周济穷人的无私精神。

相关人物

撒拉

撒拉(Sarah)原名撒莱(Sarai),是亚伯拉罕的妻子,也是其同父异母的的妹妹,比亚伯拉罕小十岁。她在吾珥嫁给亚伯拉罕为妻,后随亚伯拉罕迁徙至哈兰、迦南、南地等地。因多年不育,撒拉便将侍女夏甲给丈夫亚伯拉罕为妾,生下以实玛利。撒拉八十九岁时,雅威为其改名为撒拉,意为“多国之母”,并赐其得子。撒拉九十岁时生下了以撒后,赶走了夏甲母子。撒拉一百二十七岁时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去世,亚伯拉罕将其埋葬在那麦比拉洞中。

夏甲

夏甲(Hagar)是埃及人,名字意为“流浪”。夏甲原为亚拉伯罕妻子撒拉的侍女,因撒拉不愿生儿育女便将夏甲送给丈夫做妾。但夏甲在怀孕后轻视主母撒拉,撒拉便苦待她,她受不了便逃走了。在旷野书珥路上的水泉旁,夏甲遇见了耶和华的使者,耶和华的使者安慰她,为她的儿子取名以实玛利,并向她展示了她的儿子的未来,夏甲就听从使者的劝说后回到撒拉身边,并在亚拉伯罕八十六岁时给他生下了儿子以实玛利。在撒拉生下儿子以撒后,夏甲母子被逐出家门,他们在旷野迷路,雅威的使者再次救了她,并许诺以实玛利的后裔会成为大族。

基土拉

基土拉(Keturah)是亚伯拉罕后娶的妻子,其名字意为香。基土拉为亚伯拉罕生下了心兰、约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书亚六个儿子,分别为各部族的始祖。

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Ishmael),意为“神听见”,是亚拉伯罕与夏甲所生的孩子,出生在亚拉伯罕八十六岁时。耶和华的使者在夏甲怀孕逃走时说,以实玛利日后为人必像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东边。雅威与亚拉伯罕立约时许诺,会赐福于以实玛利,使他昌盛,会有十二个族长后代并成为大国。以实玛利十三岁时受割礼。以撒出生后,他与母亲夏甲被赶出家门,定居于巴兰旷野,成为了一名弓箭手。以实玛利娶了一名埃及女子为妻,生下了十二个儿子,后来分别成为十二个部族的族长,他的女儿玛哈拉嫁给以扫为妻。以实玛利终年一百三十七岁,今天的阿拉伯游牧民族是其后裔。

以撒

以撒(Isaac)是亚伯拉罕与其妻子撒拉唯一的儿子,名字意为“笑者”。他是亚伯拉罕和雅威立约后诞生的,故也受了割礼。耶和华为了考验亚伯拉罕,要求将以撒献祭,亚伯拉罕照做了,但最终耶和华使者阻止了他,用一只公羊姓替代。亚伯拉罕去世后神赐福给他的儿子以撒,以撒继承了亚伯拉罕的一切后迁至靠近庇耳拉海莱居住。以撒四十岁时娶了拿鹤的孙女利百加为妻,利百加为他生了一对孪生子以扫雅各,是以色列人的始祖。以撒偏爱以扫,在去世前想为其祝福,但却被利百加和雅各蒙骗,为雅各举行了祝福仪式,故雅各代替长子以扫继承了他的一切。以撒活了一百八十岁,死后也安葬于麦比拉洞中。

相关典籍

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犹太教经典的总称,在中国通常指基督教经典《新旧约全书》。包括两部分:“旧约”传承自犹太教经书《希伯来圣经》,后被基督教承袭并在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改动,共三十九卷;后一部分为成书较晚的新约,记载了耶稣的生平与身后之事,共二十七卷。在基督教信仰中,《圣经》最初是由摩西记录的神的指示,后续写作者有四十余位,他们都宣称自己被圣灵感动、受到神的默示,历时1700余年将圣经集结成册。《圣经》是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经典,集中体现了西方的宇宙观、宗教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圣经中提到亚伯拉罕三百余次,在《创世纪》中有二百余次,叙述其经历故事,《旧约圣经》其他篇章中提到四十余次,《新约》中提到七十余次。

古兰经

伊斯兰教圣经》是由阿拉伯语首先记载的典籍,是对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期间“诵读”出的话语的记录,但穆斯林认为这些话语并不是穆罕默德自己的语言,而是他以先知或受启者的身份传述的真主下达的启示。《古兰经》共计一百一十四章,穆罕默德麦加传道期间“启示”了八十六章,迁移至麦地后启示了“二十八章”,每章又分为若干节,每节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义,各节互相衔接,其内容是诗歌或咒语,或卜辞。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前,《古兰经》以口耳相传为主。先知故去之后,为了避免散佚和失传,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命人收集整理经文,将至少有两人可以背诵的经文记录下来。但是不同版本的记录依然存在。之后,叙利亚伊拉克的穆斯林因为经文的有关读法而发生争执,为了避免由此引发的分裂,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一世命人整理经文,在阿布·伯克尔时期工作的基础上,确立了所谓“奥斯曼定本”,而后下令将散布在各地的其他版本销毁。《伊斯兰教圣经》第一四章为易卜拉欣,即在伊斯兰教中的亚伯拉罕的故事。

塔纳赫

塔纳赫》是犹太教的第一部典籍,也是犹太文明的核心经典,又称为“希伯来圣经”。包含5卷《妥拉》、8卷《先知书》和11卷《圣录》,共24卷,故也被称为二十四书,其名称Tanach由三部分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塔纳赫》是犹太文明的经典,也是一部关于犹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描绘了犹太人们的生活场景,记载了他们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是犹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古代犹太社会的重要资料。其中《妥拉》记载了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由来的传说,以及以色列人早期历史和犹太教法律条纹的来历;《先知书》包括前、后先知书两部分,记叙了犹太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圣录》则记载了关于礼拜仪式、世俗诗歌、文学、历史等内容。亚伯拉罕是犹太人所认为的始祖,其故事记录在《妥拉》中,作为犹太民族的族长代表犹太人与雅威立下了圣约。

相关宗教

基督教

基督教是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以及其他较小教派。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创立,罗马帝国后期在帝国境内流传开来。1054年因东西两派教会分裂而产生的东正教与天主教;16世纪教会内部宗教改革,天主教分化出新教这一新宗派;此后近代基督教开始发展,其三大派系基本定型并广泛传播。基督教于唐朝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景教”。

基督教徒相信雅威创造并主宰着世界,宣称人类都有“原罪”且无法自赎,于是上帝派耶稣降临人世,用其现鲜血和生命为人类进行赎罪。他们认为只有信仰上帝和耶稣才能得到“赦免”,其灵魂才会“获救”。

犹太教

犹太教(Judaism)是犹太民族的宗教,起源于古代以色列人的文化和信仰体系。犹太教是一神教,强调上帝是唯一的创造者和统治者,奉行道德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以指导个人及社群的生活。

犹太教源自中东的犹太人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800年前后。重要的崇拜活动是献祭,最初主要在圣殿中进行。圣殿被毁前,祭司在崇拜中起重要作用。圣殿被毁后,犹太人流散到各地,无法进行传统的崇拜。先知耶利米提出了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个人祈祷与雅威接近的概念。渐渐形成了犹太会堂,成为集体祈祷、学习和管理的中心。犹太教在流散状态中具有传统性和流动性,不再依赖特殊形式的祭司、圣殿和国家。犹太会堂成为各地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教没有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而是由拉比和犹太会众在宗教事务和行政事务上发挥重要作用。拉比负责解释教义、主持礼拜仪式,而会众选出的人负责会堂的行政事务。

犹太教的核心教义是摩西所领受的《十诫》。这些诫命规定了个人与上帝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犹太教律法的基石是《托拉》,其目的是保持社群的纯洁性、敬拜的规范性和道德的标准。现代犹太教主要分为正统派、改革派、保守派、重建派几个宗派。并以《希伯来圣经》《塔木德》为经典。这些经典不仅对犹太教信仰和仪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欧美文明甚至整个人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Islam的音译,原意为“顺从”,是指对伊斯兰教所信仰主神安拉的顺从。伊斯兰教的信徒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即由“伊斯兰”转化而来。在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教也曾被称为回教、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清净教等,有时也称之为“教门”。伊斯兰教不是出世的宗教,它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据说在610年的一天夜晚,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接到“启示”,之后其开始传道。伊斯兰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出了逊尼派、什叶派、瓦哈比派、苏菲派等教派,也诞生了教法学、教义学、宿命论、苏菲主义等思想,还有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因不同的思想又产生了哈乃斐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罕百里派等教法学派和穆尔太齐赖派、艾什尔里派、马图里迪派等教义学派。同时,伊斯兰教以安拉为唯一的真神,以《古兰经》为主要典籍,以圣训为《古兰经》的重要补充。以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为六大基本信仰;执行念、礼、斋、课、朝五项宗教功课;视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为圣地,以克尔白殿为朝拜中心,因为这些地方都与穆罕默德创立与传播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形象

绘画作品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2023-10-12

..2023-10-15

..2023-10-15

Artwork Depicting Scenes from Abraham' s Life.Jesus Walk.2024-01-04

BOUTS,Dieric the Elder.Web Gallery of Art.2024-01-04

亚伯拉罕 Abraham (1994).豆瓣电影.2024-01-04

圣经故事 The Bible (2013).豆瓣电影.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