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
费(?—公元253年),字文伟,江夏郡鄳(ménɡ)县(今河南罗山西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费祎早年游学益州,因才名被人所知,刘备称帝后立刘禅为太子,聘请费祎和董允担任太子舍人,不久费祎升任太子中庶子。刘禅继位为帝,费祎升任黄门侍郎,得到丞相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派费祎以昭信校尉的身份出使孙吴,费祎不辱使命,升任侍中,不久又被任命为丞相府参军,此后频繁出使孙吴。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祎升任中护军、丞相府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费祎居中调停,让两人得以和平共事。诸葛亮去世后,费祎升任后军师,不久又代替蒋琬为尚书令。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年魏军入侵汉中市,费祎被授予节杖,率大军阻击敌人;敌军撤退,费祎因功封成乡侯,不久又兼任益州刺史。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费祎获准开府治事;次年在新年第一天,费祎举办宴会招待群臣,在席间被魏国投降者郭修刺杀。费祎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儿子费承袭爵。
时人对费祎都评价颇高,吴主孙权认为费祎是蜀汉肱股之臣;诸葛亮则盛赞费祎、董允等人“志虑忠纯”,堪当重任。后世多将费祎与蒋琬相比,晋朝史家陈寿、常璩、裴松之,以及北宋史家司马光都认为,费祎继承蒋琬主持朝政,两人都因循诸葛亮定下的制度,外使边境无事,内保国家安宁,有功于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费祎年少就成了孤儿,依靠族父费伯仁一家生活。费伯仁的姑母,就是益州牧刘璋的生母。刘璋曾派人去迎接费伯仁入蜀,费伯仁带着费祎一起前往益州游学。刘协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费祎也留在了蜀地,与当时客居益州的汝南郡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
恰逢名士许靖的儿子去世,董允和费祎都想同去参加葬礼。董允告诉父亲董和希望能派一驾马车,但董和却派了一辆敞开的鹿车给他。董允看到鹿车破败,脸上露出不愿乘坐的神色,费祎却毫不在意,径直登上了鹿车。到了葬礼上,丞相诸葛亮和其他的蜀汉权贵都来了,他们的车乘都很华丽,董允脸上神色未定,但费祎却举止如常。驾车的人回来后,董和询问得知董允和费祎的不同反应,对费祎称赞不已。
不辱使命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费祎与董允一起被聘任为太子舍人,不久费祎又升任太子中庶子。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主刘禅继位,费祎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平南中战争返回成都市,百官出城数十里相迎接,多数官员的年龄和资历都在费祎之上,诸葛亮却特地让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辆车,因此众人无不对费祎另眼相看。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有意北伐曹魏,希望能与孙吴重修旧好,结成联盟。于是就派遣费祎以昭信校尉的身份出使孙吴,说明情况。吴主孙权素来善辩,爱开玩笑,吴国官员如诸葛恪、羊衜等人博学有识,巧善言辞。面对吴国君臣的言辞刁难,费祎对答如流,毫无退让之意。孙权对费祎很是器重,夸赞他是蜀国能臣。
费祎出使孙吴不辱使命,返回成都后升任侍中。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北上驻扎在汉中,上表后主刘禅,任命费祎为丞相府参军。后主刘禅和丞相诸葛亮都对费祎出使孙吴完成使命很满意,因此后来费祎又频繁出使孙吴。
平步青云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祎升任中护军,不久又升任丞相府司马。当时,丞相府长史杨仪和军师魏延不和,两人互相憎恶,每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争执,魏延有时甚至拔剑威胁杨仪,杨仪则委屈痛哭,泪流满面。费祎经常坐到两个人中间,一边劝解一边分开两人。诸葛亮去世之前,杨仪和魏延能够一起共事,各尽所能,都是费祎居中调停的功劳。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费祎升任后军师。不久,费祎由接替蒋琬担任尚书令。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费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年二月,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大军进攻兴势,镇北大将军王平坚守御敌,费祎指挥各军前往救援,魏军撤退,他因功封为成乡侯。不久,蒋琬又将益州刺史的职务让给费祎,费祎兼任益州刺史。
蜀汉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大司马蒋琬因病去世;费祎接替蒋琬担当辅佐国政的重任。蜀汉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祎率军北上进驻汉中市。费祎主政后,他的功劳和名声,大体上可以和蒋琬相比。从蒋琬到费祎,他们虽然驻兵在外,但后主刘禅在成都市处理赏罚大事时,都要先派使者前去咨询,等他们下决断后,才最终付诸行动。由此可见,后主刘禅对费祎、蒋琬的信任。
遇袭去世
蜀汉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天,费祎从汉中返回到成都。同年冬天,费祎又率军北上驻扎在汉寿县。次年,后主刘禅诏命费祎开府治事。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新年的第一天,费祎举行盛大聚会,魏国前来的投降者郭修也在座。费祎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毫无防备之下被郭脩趁机刺杀。费祎死后,被追谥为敬侯,他的儿子费承袭爵,担任黄门侍郎。费祎的次子费恭,娶了后主刘禅的女儿为妻,是为驸马;费祎的长女,则嫁给太子刘璿为妃。
历史评价
时人对费祎评价颇高,吴主孙权评价他“天下淑德”,必为蜀汉肱股之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盛赞费祎、董允“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因此先帝刘备才会将他们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蒋琬方正严肃而有威仪;费祎宽厚通达而善于与人相处,两人都能继承诸葛亮定下的制度,因循而不改变,因此蜀国边境才能长期无事,国家才能保持稳定,但是两人都没能完全领悟治理小国的办法,以及休养生息的道理。
但晋朝末年史家裴松之却不同意陈寿的看法,他认为蒋琬与费祎主持朝政,完全遵循诸葛亮定下的制度,从不为了功劳而妄自行动,让国家政事有所荒废,对外打退了魏国的进攻,对内保持国家安稳,治理小国的办法,修生养息的道理,没有比他们做得更好的了。
晋朝史家常评价:费祎主持国政的名声和功绩大概能和蒋琬相比,而且是继承了蒋琬的主政方式,虽然带兵驻守在外,但是国家庆典,以及赏罚制度等,都是费祎来决断。费祎继承了诸葛亮定下的制度,因循而不改变,因此国家才能保持安宁。自从费祎死后,宦官黄皓就开始专权。
北宋史家司马光评价:费祎儒雅,性格谦和朴素,主持国政的功劳和名声,与蒋琬大体相当。
轶事典故
智对孙权
在费祎出使孙吴期间,孙权每次为他饯行送别,都会准备美酒和费祎一起饮宴,看到费祎喝醉酒之后,孙权就会询问费祎国政,或者谈论世事,言辞故意刁难。费祎则以酒醉为由推辞不答,回去后将孙权的问题写下来,针对每个问题给出答案,没有任何缺漏。有一次,孙权将自己经常佩戴的宝刀送给费祎,费祎回答:“臣下虽然不才,不知道如何报答大王礼遇。但宝刀的作用,是用来讨伐叛逆,禁止暴乱的人,只希望大王能勉力成就大业,与蜀汉一起匡扶汉室,臣下虽然平庸弱小,终究不会辜负吴国。”
识悟过人
费祎担任尚书令期间,公务繁琐,费祎见识和悟性都超过常人,每次翻阅公案,抬眼看几下,就大体知道其中说什么,速度是别人的几倍,公务处理完成也不会忘记其中的内容。费祎经常在吃饭的间隙听取下属汇报事务,又继续接纳宾客,饮酒吃饭、嬉戏作乐,直到宾客尽兴,而他处理的事务也没有耽搁。后来董允代替费祎担任尚书令,打算学习费祎的做事方法,几天时间,很多事情都出现拖延。董允于是感叹:“没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才略能力相差这么远,费祎不是我能赶上的。我终日处理政事,连一点闲暇都没有。”
家族成员
族父:费伯仁。
次子:费恭,蜀汉官员,娶公主为妻,担任尚书郎,早逝。
长女:费氏,嫁给太子刘璿为妃。
墓葬与纪念
费祎墓
今四川广元昭化境内古城西门,存有费祎墓,历代均有修,自明代以来墓地四周建有围墙、神道、牌坊、碑亭、费公祠、草堂等;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奉命赴泰宁时途经昭化,拜费祎墓并亲笔题写“深谋卓识”四字匾额;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县令吴邦殒为费祎墓建亭立碑。现存费祎墓仅存封土半堆,高约三米,墓碑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县令吴光耀主持重修费祎墓时所立,碑刻:“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乡赵敬侯费祎之墓。”
费祎亭
今湖北武汉武昌,在黄鹤楼的东侧建有费祎亭。费祎亭坐北朝南,三角形三柱亭,柱高3米,每根柱围0.85米,亭子高约4.5米,主体为大理石建筑。自唐朝开始就有传说,费祎曾在此驾鹤成仙。唐朝阎伯瑾所题《黄鹤楼记》中提到《图经》记载“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费祎的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同。刘备平定益州后,费祎担任文官;刘备去世后,费祎与蒋琬协助诸葛亮理政,深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北伐期间,费祎作为使者经常出使孙吴,不辱使命;费祎为人宽厚,丞相府长史杨仪与军师魏延不和,费祎常常居中调停。诸葛亮病逝后,费祎协助蒋琬理政,后来姜维执意北伐,费祎曾极力劝阻,但姜维不听。
影视形象
1994年出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员李弘饰演费祎。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1994年).猫眼电影.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