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镇水神兽

镇水神兽

镇水神兽,也称天府石犀,1973年于天府广场一侧被工人挖开地基发现,红砂岩雕刻的石兽,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时隔近40年,于2012年出土,身长3.3米、身宽1.2米、身高1.7米、8.5吨重的石兽,现在成为成都博物馆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镇馆之宝”。

2018年成都市连降暴雨,2018年7月11日,一则标题为《把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犀牛搬还原》的市民来信和回复图片,相关言论在网上流传,市民呼吁把镇水神兽搬回原位。官方称无科学依据。

出土挖掘

挖掘地点

天府石犀于2012年在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工地出土。 

挖掘历程

1973年,天府广场北侧修建电信大楼,在挖地基时,发现石犀,因太重,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未能移出,留于原处。2012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犀所在地进行正式的考古挖掘工作。2012年12月16日,石犀正式出土,表面被钢筋混凝土包裹,其他部位损坏。

文物形制

石犀身长3.3米、身宽1.2米、身高1.7米、8.5吨重,由红砂岩雕刻而成。石犀的外型简单,它是直立着的,身躯粗壮,四肢短小,下巴和前肢上都雕刻有云纹。

馆藏信息

2013年天府石犀暂存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金沙太阳节期间,石犀进行了为期20天的短期展览。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将暂存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犀移交给成都博物馆,并在成都博物馆的展厅进行展出。

文物介绍

镇水神兽

根据石兽的形状,和商朝到汉晋时期的文献中存在相关的记载,存在“犀牛镇水神”的观念,如《华阳国志》记载了“外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先秦时期,蜀人崇尚“万物有灵”,认为赋予自然万物以一定能力。流传着一种说法,能够在水流中安然穿行,而且拥有分流水流的能力,只有犀牛这种大型动物,认为有犀牛镇水的神力。

神兽来历

镇水神兽圆形石雕,朴实厚重,雕刻年代在战国晚期至秦。根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等历史文献记载,秦朝古蜀国李冰,在修筑都江堰的时候,就命人雕刻了五只石犀,两头运到了成都市,另外三头则在灌县的江中。五只石犀实际上是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也是一种镇水石神。

神兽作用

先秦时代,成都由于地理环境和天气,经常有洪涝灾害,所以蜀地对治理水患,修建水利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产生相关的水文化,治理水患的同时,蜀地居民都会在水边,重要地点放置石像,以祈求镇水避祸。

相关争议

四川省,作为地质灾害和旱涝频发的地区,夏季极端天气、气候变化频繁,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的数据:201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156.5毫米,排在历史第一。四川省成都市连续发出强降雨黄色预警。2018年网络上出现“镇水神兽被挖出导致成都市连年大雨”的言论在网上流传。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发布通报称,2018年7月11日,青羊区分局对在网上散播“镇水神兽被挖出导致成都连年大雨”谣言的杨某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2018月7月3日,成都文广新局答复称,天府石犀现作为重要展品陈列于成都博物馆展厅中,并未出天府广场区域。经金沙遗址博物馆调查,缺乏确切资料证明该石犀就是李冰镇水的神兽,石犀与水患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也没有任何的科学结论和事实基础。

参考资料

东西问·镇馆之宝|黄晓枫:两千多年前,蜀人为何雕刻这头“庞然巨兽”?.中国新闻网.2023-05-31

四川省成都市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国家应急广播.2023-05-31

四川省成都市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国家应急广播.2023-05-31

造谣“镇水神兽被挖出导致成都连年大雨” 一女子被行政处罚.百家号.2023-05-31

石犀.成都博物馆.2023-05-31

镇馆之宝|天府石犀的前世今生.成都博物馆.2023-05-31

成都曾出土千年石兽 或源于李冰治水.中国新闻网.2023-05-31

今日白天四川雨水懈怠一天晚上又来 周末不消停.新浪四川.2023-05-31

2018年度四川气候“体检报告”出炉:降水“超标”,还破了历史记录.百家号.2023-05-31

四川省成都市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国家应急广播.2023-05-31

四川省成都市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国家应急广播.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