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第1、2期,单行本于2005年4月出版。
《秦腔》以贾平凹的故乡——丹凤县棣花街为原型,全面描述了“清风街”经济、治理、价值观念和文化风俗的迁移嬗变。夏、白是清风街的两大家族,秦腔演员白雪和清风街才子夏风郎才女貌,二人的结合得到村里人的称赞和祝福。然而,这段看似完美的婚姻却隐藏着危机:白雪作为秦腔演员和忠实爱好者,一心想要振兴秦腔,但夏风对于父亲和白雪所钟爱的秦腔打心眼里看不上。二人因为多次因工作调动问题产生摩擦,这种矛盾在白雪生下怪胎女婴之后愈加突出,最终在爆发争吵后离婚。
清风街故事的背景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社会步入转型的时期。作者通过记录农村的日常生活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和守望,以及对乡土文明的衰落而感到焦虑的深切关怀。
《秦腔》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文学界、评论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各界褒贬不一。该小说于2008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2年1月8日,《秦腔》影视剧项目启动仪式在西安市举行。电影由芦苇担任编剧,赵季平作曲;电视剧由张永新担任导演、贾平凹担任编剧。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化和工业化虽然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也给农民带来了危机:农村耕地不断减少、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洪涝干旱等天灾使农民收入越来越低,身上负担沉重。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对土地的感情逐渐疏远,许多人背井离乡,到陌生的都市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耕地的荒芜和劳动力的匮乏更加剧了农村的凋零与贫困。同时,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演变也带来了农民心态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中华传统伦理秩序遭到严重冲击,迷信、酗酒、赌博、懒散等不良风气逐渐抬头,使农村呈现出世风日下的混乱情景。
面对乡村生存境况的困境、传统伦理的陷落,贾平凹以家乡为原型,结合自身经历创作出长篇小说《秦腔》。
个人背景
贾平凹的故乡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一个名叫棣花街的村镇。棣花街人多地少,生活贫困,却能人辈出。靠着棣花街的滋养,贾平凹成为作家,走出乡村。对于家乡,他又爱又恨。
随着父母长辈等亲人的逝世,“家乡”两个字与贾平凹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纪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挽救逐渐没落的秦腔艺术,贾平凹决定以棣花街的人、事、物为原型,描写农村生活的“鸡零狗碎”,为故乡树碑。
早在一九八三年,他就曾发表过散文《秦腔》,论述了秦腔和秦地秦人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为秦腔的发展感到焦虑。长篇小说《秦腔》就是在其基础上创作而来。最初,《秦腔》发表于《收获》杂志第1、2期。2005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内容情节
《秦腔》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陕西商洛的一个农村小街——清风街。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家族,夏家在白家衰落后成为清风街的旺族。夏家的“仁义礼智”四兄弟: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是夏家家族中最厉害的人物,也是清风街的权威。
大哥夏天仁早逝,留下寡妇大嫂和儿子夏君亭、儿媳麻巧。夏君亭是村里的支书,作风干练,颇有手段,上任后有意拉拢村干部上善和金莲,并设计整治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村主任秦风,导致秦风憨傻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主张在村里办农贸市场,带领村民脱贫。此举遭到二叔夏天义的强烈反对,夏天义甚至鼓动流氓三去乡政府告君亭的状,二人因此产生矛盾和争执。
二哥夏天义是在村里当了五十年村干部的老主任,公正廉洁、无私奉献。夏天义家人丁兴旺,生有五个儿子,分别为庆金、庆玉、庆满、庆堂、瞎瞎,可惜五个儿子为了蝇头小利争斗不休,因赡养老人的问题相互推诿、互相埋怨,甚至大打出手。作为乡村教师的庆玉,在盖新房时想要占公家便宜,被夏天义呵斥;还不知廉耻地出轨同村结巴武林的妻子黑娥,并被众人捉奸,因此离了婚。
夏天义在村中颇有威望,平息了戏台闹剧,解决了村中缺水缺电的问题,因“淤七里沟”和“建农贸市场”与侄子夏君亭展开交锋。但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年龄增长,他逐渐感觉力不从心,对于子孙漠视劳动和土地的做法感到十分心痛。在任时他主张将不长庄稼的七里沟淤成沃土,但一直未能实现,卸任后依然对七里沟心心念念,带着孙子哑巴、疯子张引生、家里的狗来旺在七里沟劳作,种出一颗罕见的“麦穗王”,最终死于山体滑坡,连尸体都没有找到,只能在七里沟立一座白碑。
三哥夏天礼为人吝啬,爱好“藏钱”,背地里经常倒卖银元,最终遭人暗算,横尸荒野。生有一子雷庆,是州运输公司的客车司机,在媳妇梅花的撺掇下违规不开票收钱,被检查队查到后扣押羁留,连父亲夏天礼的葬礼都没能参加。孙女翠翠与会唱流行歌曲的外乡人陈星暧昧不清,最终离开清风街去省城谋生。
四弟夏天智是退休的小学校长,为人乐善好施,酷爱秦腔,空闲时画了很多马勺脸谱,还自费出书宣传秦腔,在清风街享有很高的声望。长子夏风是在省城工作的记者、作家,认识很多社会名流,是清风街众人口中出人头地的人物,娶妻白雪。白家虽然衰败,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她年轻貌美、温柔贤淑,是全村男人都想娶回家的完美“女神”。夏风和白雪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二人的婚姻得到全村人的称赞和祝福。但夏风对于父亲和白雪所钟爱的秦腔文化嗤之以鼻,拒绝了父亲请求出书宣传秦腔和白雪老师刻录秦腔的请求,动用关系想将白雪的工作调往省城,不料这时白雪已经怀孕。
夏风想让白雪打掉孩子,遭到拒绝,频繁发生争执,最后无奈接受自己将要做爸爸的事实。然而祸不单行,白雪早产生下的女婴患有肛门闭锁,夏风得知后将女婴丢弃荒野,被母亲和白雪捡回。二人隔阂逐渐加深,最终在一次争吵过后,夏风离开清风街,并寄回已签字的离婚协议书。
夏天智次子夏雨在城乡改革中与外地人丁霸槽合伙开办了万宝酒楼,酒楼内存在性交易,引起村众人不满。夏天智在一次胃痛后检查出胃癌,去省城做了胃部切除手术,但得知夏风白雪离婚的消息后,胃癌复发。夏天智夫妇认白雪为女儿,共同抚养女婴。不久后,夏天智去世。
角色介绍
张引生
张引生是清风街的一个疯子,也是全书的叙述视角——“我”。他长相白净,高鼻子,光头,外表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患有疯病,时常疯言疯语;有间歇性癫痫,受到刺激时会口吐白沫,嘴脸乌青。他失去双亲,孤身一人,是清风街的边缘人物,地位低下,被别人蔑视嘲笑,郁闷时会到当过村长的父亲的坟头上哀号痛哭。
张引生为爱痴狂,对白雪抱有极端的迷恋,但他的爱也纯洁而坚贞,不允许任何人对白雪有丝毫的玷污,甚至是他自己。他时而清醒,时而疯癫,能与动物通灵,也能预知未来,他的“疯言疯语”预示着清风街的命运。
张引生是清风街二十多年变迁的目击者,既参与清风街的普通生活,又像幽灵一样游离在生活的边缘,“疯子”的特殊视角使他既能置身于事外地提供最感性的观察,又可以置身于事内做出最忠实的记录。据推测,他的原型来自作者故乡的真实生活。
白雪
白雪是县剧团的秦腔演员、台柱子,热爱秦腔,是秦腔的忠实拥护者,秦腔也给了她罕有的天分和荣光。与清风街其他粗俗鄙陋、没接受过教育的长舌妇不一样,她温柔贤淑,善良孝顺,年轻貌美,是清风街唯一出尘脱俗的女子,也是清风街所有男人都想娶的女人。然而这样完美的“女神”却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悲惨命运:失去工作、感情不和、女儿残疾。
白雪作为代表秦腔艺术的“乡土女神”,她的坎坷命运正是以秦腔为代表的乡土文明多命运的写照: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失去失去生存空间,地位尴尬。面对夏风以及他所代表的都市现代文明的侵袭,白雪坚决不屈,依然反抗,表现出倔强不屈的脾气和宁可孤苦也不做他人依附的气概,但这个人物形象也象征了乡土文明也许终将走向失败或消亡。
夏风
夏风是“仁义礼智”四兄弟中的四弟——夏天智的长子,是清风街的“能人”和“骄傲”。夏风在省城里当记者,是赫赫有名的才子作家。他和白雪被清风街人称为“金童玉女”,因白雪年轻貌美而对其展开追求。他对父亲夏天智钟爱的秦腔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冷漠,嘲笑父亲自费出版的秦腔脸谱。看不起白雪所从事的秦腔事业,最初与白雪结婚时就打算婚后将其工作调到省城里去。后因工作调动问题与白雪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二人长期两地分居。待白雪生下怪胎女儿牡丹,与其爆发争吵后离婚,最终离开了清风街。
夏风作为现代文明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却是落后狭隘、自私自利。他缺乏爱心,缺乏承担意识,不仅身体进了城,思想上也被城市文明所同化,甚至异化。夏风对秦腔、清风街的冷酷无情和对亲生女儿的寡情残忍令人寒心,这些都表明他已失去了淳朴的本性、甚至基本人性。
夏天义
夏天义是夏家“仁义礼智”四兄弟中的二哥,也是曾在清风街当了五十年村干部的老主任。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后脖子上壅着一疙瘩褶褶肉”。情绪激动时,爱吃凉粉。能够游刃有余地恰当处理农村的各种复杂问题。他在大多数纷争中都充当着仲裁者或解决者的角色,但自家子孙却时时陷入鸡毛蒜皮的纠纷、柴米油盐的算计中。当他看到年轻人接连外出谋生,心中充满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困惑和痛苦,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孙尊重土地,却以失败告终。
夏天义铁腕、霸道,但无私奉献,刚正廉洁,鞠躬尽,是清风街人敬畏拜服的老村支书。但是,根深蒂固的土地观念使他在时代发展中显得一意孤行、难以言喻,对土地的热爱和信仰也被赋予一种讽刺意味。其行为和结局都带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执迷不悟,但无怨无悔。
夏天智
夏天智是夏家“仁义礼智”四兄弟中的四弟,曾经担任过学校校长,德高望重,颇受尊敬。对外和善可亲,却处处维护家族利益;对内威严十足,却连亲生儿子都管不住。曾自费出版秦腔脸谱,却遭到儿子夏风的嘲笑。临终前留下遗言,拒绝夏风回家送丧,来表示对他的愤恨。
夏天智是农村中“文化人”的形象,满口道德伦理,爱体面,耍派头,同时也好善乐施,正直善良,迂腐却不失可爱。他酷爱秦腔,将其当作精神寄托和生命意义,身体力行地继承和传播秦腔文化,是痴迷于民间艺术的“呐喊者”,也是传统文化继承者的代表;但是他单纯留恋痴迷于旧有文化,没有开放和批判意识,表现出一种狭隘的文化保守意味,使其自身与秦腔最终被时代淘汰,在遗憾中与世长辞。
夏君亭
夏君亭是夏家“仁义礼智”四兄弟中的大哥——夏天仁的儿子,清风街的现任村支书。与二叔夏天义——清风街的前任村主任,因治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多次发生争执和矛盾。
夏君亭心系农民,锐意改革,能够适应时代潮流。作为年轻一代干部代表,他上任之后抛弃了以土地为本的传统观念,将眼光放在了寻求各种致富门路上:办市场、开酒楼、解决水电问题等。但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表现出个人的劣根性和局限性。不洁身自好,在夏雨和丁霸槽的酒楼里吃喝嫖赌被妻子麻巧捉奸在床;奸诈狡猾,面和心狠,使用阴谋诡计,联合流氓三踅,设局陷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前任村支书秦安,导致其气郁痴傻;不负责任,缺少担当,当村民因收缴税费与乡政府发生冲突时,他两面都不敢得罪,只能四处躲藏。
怪胎女婴
夏天智的孙女,名为牡丹,母亲是清风街完美无缺的秦腔女演员白雪,父亲是著名记者、才子作家夏风,患有肛门闭锁。因先天残疾险些被父亲夏风丢弃荒野,后父母离婚。爱哭,但一听秦腔就瞪大眼睛,停止哭闹。
怪胎女婴展现了夏风和白雪这对“金童玉女”世俗完美婚姻的脆弱和危机,激发了二人的矛盾。爱听秦腔的女婴排泄不通,暗示秦腔这种传统剧种在传承上出现阻隔的现状。
狗剩
狗剩是清风街村民,家贫如洗,以捡破烂、出卖苦力为生,终年劳作却连一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孩子也面临失学。因擅自在退耕还林示范地种菜被罚款200元,喝农药自杀。
狗剩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状况,他们兢兢业业,辛苦劳作,却依然一贫如洗;热爱土地,依靠土地,却在时代和政策的推动下被迫与土地分离,最终在生活重压下绝望自杀。狗剩在原著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是一个被抛弃的边缘化人物,但其命运却是最底层农民艰难求生的真实写照。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坦言,他写的就是自己的家乡,“我的故乡是棣花街,我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
“为家乡树碑”既是出于本能,也是出于责任。作者对故乡和秦腔充满了热爱、依恋之情,对生活于此的父老乡亲充满了敬仰之情,《秦腔》以局外人的视角、当事人的情感给予了乡土文明、乡土农民深切的人文关怀。
张引生与夏风作为主要人物,二人差别很大:一个纵然受尽侮辱排挤,仍然深爱土地,从未想过离开;一个离开家乡后成为知名作家,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告别了以往清苦的生活。两个角色作为作者贾平凹的镜像,合二为一更能体现出作家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表达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家乡的守望。
为乡土文明的衰落而焦虑
经济的飞速发展解决了困扰农民几千年的吃饭问题,可是更大的危机随之而来:劳动力纷纷离开家园,农村迅速凋零衰败,农民精神需求无法满足。作品中重笔描绘的抓赌、酒楼卖淫、入室抢劫等事件,反映出传统文化与道德精神在乡村世界的衰落。
贾平凹在描写乡村现状时散发出的文化乡愁,表现为对于乡土文明的衰落而深深担忧、焦虑的情感。
艺术特色
独特的叙述视角
《秦腔》最主要的叙述视角是疯子张引生,疯疯癫癫的思维和话语使作品中出现大量荒诞、怪异的描写,弥漫着魔幻主义的色彩,这种癫狂与文明、疯傻与清醒的结合反而更能还原乡村生活的真实。但是,张引生的视角并未贯穿作品始终,当他游离和缺席时,作品就会出现作者补充叙述的痕迹。
象征手法的运用
《秦腔》从表面看,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不经意的叙述,但其实作品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使整部小说显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以夏天智为例,他作为清风街的体面人,儿子是才子作家夏风,儿媳是完美无缺的清风街“女神”白雪,按道理他该是“功德圆满”,但夏风和白雪喜宴上的对联预示者崩坏的结局。事实正是如此,夏天智在经历了自费出版秦腔脸谱被儿子嘲笑、“怪胎”孙女、儿子与儿媳妇离婚之后,在收音机偶尔播放的秦腔声中颓然逝去。夏天智的死及秦腔的溃败,象征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彻底陷落。
多姿多彩的语言艺术
《秦腔》中并没有什么惊险、曲折的情节,也没有过多戏剧性的场面,从开头到结尾,都是以一种散文的心境和笔法娓娓道出。
例如,“夏雨终于回来了,推了一下院门,院门很响,他就掏出尿浇在门轴里,门再没了声,走进堂屋……”人物、动作、声音带有典型的农村色彩。
又如张引生一次偶然在水塘南头的菜地遇见他朝思暮想的白雪时,“我那时不知道说什么,嘴唇在哆嗦,却没有声,双脚便不敢站在路中,侧身挪到了路边给她让道。她从我身边走过去了,有一股子香,是热乎乎的香气,三只黄色的飞蛾类还有一只红底黑点的瓢虫粘在她的裤管上。又有一只差翅亚目向她飞,我拿手去赶,扑咚一声就跌进了水塘里……”作者如此叙写着人物、场景,使整部小说显得韵味十足。
影响与荣誉
作品影响
虽然贾平凹的初衷是“为故乡树碑”,但其现实意义远不止于此。首先,《秦腔》用一种带有西方魔幻主义色彩的方式,描绘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乡村世界的真实面貌,全书散文化的笔调与其他小说线索贯穿的写法不同,表现出作者对于乡村文学的叙事方式进行的新探索。
其次,全书对于乡村生活进行全景式的描写,具有史诗级规模,但这种规模讴歌的却是农村生活的鸡零狗碎,这种矛盾写法给文学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被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鸿生称为“反史诗的史诗性写作”。
另外,《秦腔》在用文字还原现实的同时,还提出了理性的思考,例如“三农”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等,在当代中国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获奖情况
2005年,《秦腔》获得第二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2005)最佳奖”。
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秦腔》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衍生作品
舞台剧
2010年,大型秦腔现代剧《秦腔》首演。此剧为易俗社原创剧目,由卢昂担任导演,谢迎春、谢艳春担任编剧,惠敏莉、王宏义等联袂主演。
电影、电视剧
2012年1月8日,《秦腔》影视剧项目启动仪式在西安市举行。电影由芦苇担任编剧,赵季平作曲;电视剧由张永新担任导演、贾平凹担任编剧。
作品评价
2005年,《秦腔》在发表之初就引起文学界、评论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各界给予《秦腔》的评价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些人对《秦腔》做出高度评价:学者陈思和评价《秦腔》“道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天命’”;学者杨剑龙认为,“《秦腔》是一部大作品……他带有点土气的很有个性的语言特别吸引我,用这种乡村气息的语言来写乡村社会,多生动,多有诱惑力,一般作家难以达到”;《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认为《秦腔》于贾平凹个人,于当代文坛都是很重的一部大书。茅盾文学奖对《秦腔》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做了非常明确的定性:“在这部被绝大部分评论家称为是一部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中,贾平凹在创作上达到了又一高峰。”
也有评论家认为《秦腔》是失败之作:在2005年第4期《文艺争鸣》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评论家李建军发表文章,从内容、形式、主题、情节、语言及思想倾向性等多个方面对《秦腔》进行全方位的否定,批评了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露骨内容,认为“这是一部形式夸张、内容贫乏的失败之作,是贾平凹小说写作的又一个低谷”。
参考资料
秦腔.豆瓣读书.2023-06-05
《平凡的世界》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新华网.2023-06-06
秦腔 (2022).豆瓣电影.2023-06-05
贾平凹小说《秦腔》将被拍成影视剧.央视网.2023-06-05
秦腔.豆瓣.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