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密花豆

密花豆

密花豆(学名:Spatholobus suberectus)为豆科(Fabaceae)密花豆属(Spatholobus)植物,别名鸡血藤、三叶鸡血藤、龙层风。其为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等地。野生密花豆生于海拔800-1700米的山地疏林、密林沟谷、灌丛中。密花豆为强势生长植物,具有较好的抗逆能力,喜深厚肥沃、湿润疏松、排水良好的林间熟地,但在贫瘠干旱的地方也能够生长。

密花豆为攀援藤本,幼时呈灌木状。小叶纸质或近革质,异形。复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小枝顶端,花瓣白色。荚果近镰形,密被棕色短绒毛;种子扁长圆形,种皮紫褐色,薄而脆,光亮。花期6月,果期11-12月。

据中国医药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密花豆的藤茎可入药,具有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的作用,可治疗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等疾病,常作为鸡血藤颗粒花红片正天丸妇科千金片等200多个中成药的原料。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密花豆具有促进造血、抗血小板聚集、抗病毒等作用。

随着医药行业对其药材相关产品的开发,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以及长期的过度砍伐、毁林造林,野生密花豆资源已严重缺乏。2013年,密花豆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物种。为保护密花豆的种质资源,中国福建省南靖县和溪镇乐土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了30多亩的野生密花豆。此外,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人工栽培的方式,扩大密花豆的种群数量,但效果不佳。

植物历史

品种考证

密花豆别名鸡血藤,因其藤茎切开后会流出红色的汁水,像鸡血一般而得名。早在中国明代医学著作《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鸡血藤胶,书中所述产地和来源皆为云南省,近代云南所产的鸡血藤胶有风庆鸡血藤膏和禄劝鸡血藤膏两种。据中国植物学家杨竞生和曾育麟调查考证,凤庆鸡血藤膏的原植物为木兰科异形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和中间五味子(Schisandra propinqua subsp. intermedia),禄劝鸡血藤膏的原植物为巴豆藤(巴豆藤属 unijugum)。当代中国普遍使用的中药鸡血藤,其原植物为密花豆,已在197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

物种辨析

鸡血藤是一个多来源的中药品种,其原植物一直较为复杂,其始载于《本草备要》,但未见有关其产地、形态的描述。中国明代医学著作《纲目拾遗》中关于鸡血藤的描述为“鸡血藤,云南省近日亦产,其藤长亘蔓地上或山崖,一茎长数十丈,土人得之,刀斩断,其汁出如血,每得一茎,可得数升,干者似山羊血,取少许投入滚汤中,有一线如鸡血者真”。1960年,中国医药典籍《中药志》将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作为鸡血藤的正品,而其他典籍《广州植物志》和《中国植物高等图鉴》则将网络夏藤(Wisteriopsis reticulata)定为鸡血藤的原植物。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又将鸡血藤基源植物定为密花豆的干燥藤茎。这几种鸡血藤的基源植物形态特征和药材性状区别点如下。

形态特征

密花豆为攀援藤本植物,幼时呈灌木状。

小叶纸质或近革质,异形,顶生的两侧对称,宽椭圆形、宽倒卵形至近圆形,长9-19厘米,宽5-14厘米,先端骤缩为短尾状,尖头钝,基部宽楔形,侧生的两侧不对称,与顶生小叶等大或稍狭,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近无毛或略被微毛,下面脉腋间常有毛;侧脉6-8对,微弯;小叶柄长5-8毫米,被微毛或无毛;小托叶钻状,长3-6毫米。

复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小枝顶端,长达50厘米,花序轴、花梗被黄褐色短柔毛,苞片和小苞片线形,宿存;花萼短小,长3.5-4毫米,萼齿比萼管短2-3倍,下面3齿先端圆或略钝,长不及1毫米,上面2齿稍长,多少合生,外面密被黄褐色短柔毛,里面的毛银灰色,较长;花瓣白色,旗瓣扁圆形,长4-4.5毫米,宽5-5.5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宽楔形,瓣柄长2-2.5毫米;翼瓣斜楔状长圆形,长3.5-4毫米,基部一侧具短尖耳垂,瓣柄长3-3.5毫米;龙骨瓣倒卵形,长约3毫米,基部一侧具短尖耳垂,瓣柄长3-3.5毫米;雄蕊内藏,花药球形,大小均一或几近均一;子房近无柄,下面被糙伏毛。

果实与种子

荚果近镰形,长8-11厘米,密被棕色短绒毛,基部具长4-9毫米的果颈;种子扁长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种皮紫褐色,薄而脆,光亮。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密花豆为中国特有植物,其在中国的分布地域较为狭窄,主要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等地,其中广西是主产区。

栖息环境

野生密花豆生于海拔800-1700米的山地疏林、密林沟谷、灌丛中,以阔叶林为主,针叶林较少见。密花豆植株可横山过岭、着地生根,随处萌发新枝,林下、林上均可生长,因此种群多样。其种群既可单独生存,也可与其他植物共生,其植株可一部分在林下、荫蔽处生,一部分在林上、向阳处、开阔地中生长。因此,多数植物都可以是密花豆的伴生植物。

生长习性

密花豆为强势生长植物,适应性比较强,具有较好的抗逆能力,其幼苗不耐荫蔽,易受草害,喜深厚肥沃、湿润疏松、排水良好的林间地黄,但在贫瘠干旱的地方也能够生长。密花豆属阳生植物,不耐寒,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0-28℃,其生长规律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在此过程中所需水分也在发生变化,春季萌芽期对水分需求较大,主要体现在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生长较快,植株能迅速生长;夏季雨量充沛,密花豆的叶片生长量加快,枝条激绿;秋冬季节植物生长速度减缓,叶片颜色加深,水分需求量较小。密花豆幼苗时期生长较慢,3-4年后才可迅速生长,其花期为6月,果期为11-12月。

栽培技术

密花豆宜采用林下种植的方式进行人工栽培,因为林下种植可充分盘活林地资源,提高对土地利用率,还可产生较长的经济效益周期。此外,林下栽植符合树木生长规律,有利于林木的生长,能保证密花豆生长环境的舒适度。

选地与整地

选择遮阴良好、排水通畅、土层肥沃深厚的林地作为密花豆的种植地,依山势、坡度及林木生长的密度除草、挖穴,将杂草和枯枝落叶埋入土中进行沤制以作基肥,或者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

人工育苗

扦插

选择1-2年生无病虫害、健壮的木质化枝条剪段作插穗,扦插前将其生根粉溶液中浸泡,混合土壤与有机肥作为营养袋,有机肥可选择腐熟的鸡粪肥、牛粪肥、绿肥、饼肥等。扦插时将茎段斜插入营养袋中,压紧并浇足水。待幼苗生长至40-50厘米时进行移栽,移栽时间4-6月的雨后为宜,移栽时去除营养袋,每穴栽植1株,覆土压紧后浇足定根水。

压条

密花豆藤茎长,分枝多,适于压条繁殖。选用当年生的木质化枝条于11月进行压条处理,15-30天后植株就可生出白色细嫩的根系,次年开春即可剪下枝条移栽。压条繁殖的生根速度较快,但繁殖效率较低。

播种

密花豆的播种以2-4月为宜,播种前将种子用温水浸泡,同时每天用清水冲洗,7天种子开始发芽,发芽10%时即可播种。密花豆种子育苗主要有3种方式,即田育苗、袋装育苗和大田直接播种。田畦育苗前需在秋冬深耕翻地,将地块整成畦面,再将种子均匀播种于畦面,面上覆盖细土。袋装育苗需将疏松肥沃的土壤装入袋中,再挖取小穴将2-3粒种子放入袋中覆土。大田直接播种需先在大田穴中挖小穴,再放入2-3粒种子覆土。

养护管理

密花豆移栽30天后,需及时补苗,同时结合林地除草,对小苗周围的杂草进行拔除。由于林下植被丰富,空气湿度高、土壤保水性好,正常的降水可满足密花豆的生长需求,无需人工浇水。每年需除草2-3次,除草时适当在苗基部进行培土。每年追肥1-2次,时间为3-4月和8-10月,可在雨后进行撒施复合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病虫害防治

密花豆的常见的病虫害有根腐病地老虎红蜘蛛金虫黄化病等,其中以缺铁导致的黄化病最为常见。为防止害虫对密花豆叶片和根部造成伤害,可喷施辛硫磷颗粒剂、马拉松乳油等杀虫剂,也可进行人工捕杀。

采收

密花豆种植5年后,可于秋冬季的晴天间伐,选择健硕枝条,采大留小。采收后洗净晾干水分,手工或机械切成薄片,晒干,不定期翻动,直至茎发脆时测定水分,水分低于13%即可包装入库。

用途

国药集团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密花豆的藤茎可入药,具有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的作用,可治疗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贫血、月经不调、经痛、闭经等疾病,常作为鸡血藤颗粒花红片正天丸妇科千金片等200多个中成药的原料。据《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记载,密花豆的藤茎含黄类、三类、酚酸类、甾体、芳香油等化合物,其中儿茶素、芒柄花素等黄酮具有促进血细胞增殖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密花豆具有促进造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衰老、镇痛、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随着医药行业对其药材相关产品的开发,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以及长期的过度砍伐、毁林造林,野生密花豆资源已严重缺乏。虽然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限制密花豆砍伐量,但是非法采集密花豆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很多农民在野生密花豆时,都是从基部直接砍下,导致其无法自然生长,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并且,野生密花豆也很难开花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密花豆种子较大,数量少,传播十分困难,大多是原地着地生根,老干上萌发新枝,成片生长。

保护等级

2013年,密花豆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物种。

保护措施

为保护密花豆的种质资源,中国福建省南靖县和溪镇乐土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了30多亩的野生密花豆,蕴藏量有20-30吨,其中最大的一株密花豆据有关专家考证长3400米,直径43厘米。此外,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人工栽培的方式,扩大密花豆的种群数量,截止2012年,中国广西种植约2000亩密花豆,湖南省种植了约300亩。虽然相关部门免费发放了上百万株密花豆种苗,但真正种植的面积却大打折扣。加上农户管理得不好,没有多少投入,密花豆植株只能自生自长,多数得不到抚育。

相关研究

抑菌活性分析

有学者通过实验从密花豆茎中分离出20种黄酮,并用这些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衍生的分选酶A(SrtA,即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毒力的关键转肽酶)进行测试。发现在这些黄酮类化合物中,7-羟基6-甲氧基黄酮酮(3)和甲叉花素(10)被鉴定为具有良好的SrtA抑制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的纤维蛋白原聚集表现出抑制活性,这表明这些化合物可通过抑制SrtA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施肥效果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铜、锰肥料配施对密花豆生长、光合和生物量的影响,发现配施铜、锰肥后密花豆生长指标、光合参数和干重普遍增加,其中配施3.91毫克/盆硫酸铜+30.73毫克/盆硫酸锰溶液效果最明显。经过优化的铜、锰微肥配施方案,可为密花豆合理施肥、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应用依据。

参考资料

Spatholobus suberectus..iplant.2023-10-13

Species.物种2000.2023-10-13

受威胁物种信息.植物智.2023-10-13

白花油麻藤 (bái huā yóu má téng).植物智.2023-10-13

网络夏藤Wisteriopsisreticulata.植物智.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