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觐
朝觐,阿拉伯语Hajj的意译,音译“哈吉”,旧译“朝功”,中国穆斯林称“朝天房”“朝克尔白”,称朝觐者为“哈吉”,是穆斯林朝觐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克尔白”(意即天房)的一系列宗教礼仪活动的总称,伊斯兰教五项天命功课之一(即信、礼、斋、课、朝)。
公元628年,穆罕默德规定,到麦加朝觐是穆斯林的天命;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领10万穆斯林去麦加朝觐,他在朝觐中所采取的宗教仪式相传至今。朝觐仪式主要包括受戒、巡礼克尔白天房、进驻阿拉法特山举行隆重仪式、宰牲以及辞行等内容。在受戒阶段,朝觐者沐浴极为重要。巡礼麦加大清真寺的克尔白天房,从天房玄石开始,朝觐者围着天房慢慢游转七周,而后在萨法山与麦尔卧山之间疾行七趟,最后拜“易卜拉欣立足石”并饮“渗渗泉”水。接下来,朝觐者在阿拉法特山安营集会,面朝克尔白天房方向站立祈祷,这项活动是整个朝觐活动中最隆重、最主要的仪式。而后,朝觐者在米那山附近宰牲献祭,再作投石驱鬼的动作,行射石礼。朝觐者完成各项朝觐仪式活动后,便可剪发剃头,再次到克尔白天房进行辞别巡礼。从此,他们便终生享有“哈吉”的称号。
朝觐是穆斯林的重要仪式,中国政府很重视朝觐仪式的保护,先后出资维修了新疆、陕西、宁夏和甘肃等地数以百计的清真寺,并开辟“中国朝觐者包机”等各种措施为朝觐者提供服务。
历史沿革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诞生在麦加。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创传伊斯兰教,他以“安拉的使者”和“最后一位先知”的名义,号召人们信仰安拉是惟一的神祇,反对多神崇拜。公元628年,穆罕默德规定,到麦加朝觐是穆斯林的天命。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领10万穆斯林去麦加朝觐,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正式朝觐。他在朝觐中所采取的宗教仪式便成为全世界各地穆斯林每年到麦加朝觐的正式仪式。这套仪式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朝觐条件
按教法规定,凡理智健全、身体健康的成年穆斯林男女(女性须由丈夫或至亲、直系嫡亲陪同前往),在具备充足的旅费、较完善的交通工具及旅途安全的情况下,均应履行这项功课,即一生中应前往麦加集体朝觐“克尔白”一次。
朝觐类别
朝觐功课从履行的时间上可分为正朝和副朝。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8~12日所履行的朝觐为正朝,或称大朝。其它月份自愿履行的朝觐为副朝,或称小朝。
主要活动
受戒
朝觐仪式第一项主要内容是受戒。这时,千千万万的朝觐者都要到指定地点沐浴受戒,也就是进入戒关,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在此期间,朝觐的穆斯林严禁剪指甲、理发、整容、行房事、争吵、打架斗殴、杀牲、复仇等。男性朝觐者要脱掉常服,换上白色戒衣,裸露右肩,女性仍着常服。一个个朝觐者高声朗诵响应词“主啊,我应命来了”。
在受戒阶段,朝觐中沐浴极为重要,它体现了伊斯兰教义关于穆斯林要讲究卫生的规定。伊斯兰教发展了“自洁成圣”的思想,提倡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社会卫生。伊斯兰教不仅要求穆斯林做到灵魂纯洁,而且要求他们做到身体洁净。因此,伊斯兰教把清洁作为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
伊斯兰教规定,凡有条件者,人人都应该沐浴。穆斯林每次礼拜之前都必须净身,这叫做净礼。穆罕默德说:“真主不接受无沐浴的拜功。”他还说:“拜功的关键是沐浴。”他要求穆斯林做礼拜前必须净身,穆斯林如果没有行净礼,就不能做礼拜。
伊斯兰教对净身的要求做了详细规定。净身有大净和小净之分。一般说来,大净意味着洗全身,而小净只洗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穆斯林在进行礼拜之前,根据自己身体不洁的程度和状况,决定需进行大净或进行小净。伊斯兰教义从阿拉伯半岛及伊斯兰世界其他地区多为缺水的现实出发,规定穆斯林净身时在找不到水的情况下,可以用尘土和黄沙代之,这就叫做“土净”或“代净”。此外,伊斯兰教还把刷牙与礼拜相联系。穆罕默德说:“刷牙礼两拜,胜过不刷牙礼七拜。”他认为,只有坚持刷牙,才能保持牙齿清洁,才能取得真主的欢心。在朝觐这样盛大而隆重的仪式前,穆斯林净身就显得尤其重要。
巡礼克尔白
朝觐仪式第二项主要内容是巡礼麦加大清真寺的克尔白天房。“克尔白”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方形房屋”,在这里专指麦加清真寺内的方形石殿。中国穆斯林把这座方形石殿称之为“天房”。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克尔白天房的传说。
克尔白天房的传说
据传说,当年天使伽百利勒受安拉之命,率领几位天使到麦加建一座石房。他们在麦加山谷降落后,分头进行建石房工作,天使伽百利勒掀动翅膀,先把地基挖好,然后由另外几位天使负责把四周山上的巨石搬来。他们把巨石填进基坑,接着又垒起一座方形的石房。这座石房就是最早的克尔白,它既无门窗,又无顶盖。
流传的另一种关于克尔白天房的神话传说认为,克尔白天房是亚当与夏娃按天园中天房的原形修建的。亚当与夏娃当年在天园偷吃禁果,被真主贬下大地。亚当与夏娃分别降落在麦加附近。他们俩下界后,因日月无光而困于原地,二人无法行动,夫妻不能团聚,各自暗暗叫苦。他俩再次向真主表示忏悔,真主才让日月重放光辉,使亚当与夏娃先在阿拉法特山聚会,后又转到麦加山谷。真主遂命天使伽百利勒给亚当与夏娃送来帐篷,让他们遮风蔽日。亚当和夏娃安定下来后,动手建造了一座石头房子,夫妻住在里面,生儿育女。后人把这座石头房子称为克尔白天房。
另据传,麦加克尔白天房是由先知易卜拉欣及其儿子易斯玛仪所建。易卜拉欣原籍巴比伦,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境内。在真主的启示下,他表示反对偶像和多神崇拜,提倡独一崇拜。他认为真主只有一个,真主主宰着宇宙,统治着世界。为了宣传他唯尊真主的主张,易卜拉欣离开巴比伦,辗转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等地,最后到达麦加。一天,易卜拉欣对儿子易斯玛仪说:“孩子啊,真主命令我在这块高地上修建一座房子。”于是,他们父子二人便动手干起来。儿子负责搬石备料,父亲负责修砌工作。他们把房基修好后,易卜拉欣又对儿子说:“孩子啊,你去找块石头来,垫在我的脚下,好让我站在上面继续垒墙。”易斯玛仪便找来一块黑石,让父亲站在上面继续建房。父子两人通力合作,终于建成了克尔白。人们认为,这座房子就是最早的天房,这块黑石就是天房中的黑石。
又据传,易卜拉欣修建克尔白天房时,经常站在天房东侧30米处思考问题。后人为纪念这位先知反对偶像和多神崇拜及为传播独一崇拜所做出的努力,把他修建克尔白天房时经常站立的地方称为“圣记”,把他经常站立的石头称为“易卜拉欣立足石”。
巡游活动内容
朝觐者巡游克尔白天房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禁寺巡礼,在阿拉伯语中称为“塔瓦夫”。朝觐者从天房玄石开始,必须围着天房慢慢游转七周。禁寺巡礼又分为“初临巡礼”、“结队巡礼”和“辞别巡礼”。伊斯兰教法认为“结队巡礼”是主要巡礼。第二部分是做疾行功课,朝觐者要在萨法山与麦尔卧山两座小山之间疾行七趟。第三部分是拜谒“易卜拉欣立足石”,在“圣记”前停下,面向天房礼两拜,以表达对先知易卜拉欣的怀念之情。与此同时,朝觐者还要在禁寺饮“渗渗泉”水,并给亲人带回一壶渗渗泉水。他们不断念诵《伊斯兰教圣经》文:“与艰难相伴的,确是容易,与艰难相伴的,确是容易。”意在追念远祖,表示饮水不忘掘井人,同时也对远祖与困难进行斗争的精神表示钦佩。
进驻阿拉法特山
朝觐仪式第三项主要内容是进驻阿拉法特山。阿拉法特是麦加附近一座山的名字,这一地名是由阿拉伯语音译得来,是从“相识”“认识”一词转化而来的。它意味着亚当与夏娃被罚离天园下界失散后在此地相逢。阿拉法特是一座小山,又名“拉赫曼山”,意译为“慈山”,位于麦加东南25公里处。阿拉法特山下有一座很大的清真寺,名叫尼姆赖清真寺,能容纳50万人。
按朝觐仪式规定,朝觐者必须在回历12月8日到达米那山。米那山离麦加城7公里,山谷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叫海夫清真寺。朝觐者一般都在米那山上过夜,再于第二天从米那山启程前往阿拉法特山朝觐。
回历12月9日称阿拉法特日,这是朝觐的正典日。这一天,朝觐者在阿拉法特山安营集会,一个个面朝克尔白天房方向站立祈祷。这项活动是整个朝觐活动中最隆重、最主要的仪式。约2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不分年龄,不分国别,不分肤色,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富,同时礼拜,用一个声音祈祷,场面极为壮观。午后,由主持礼拜的伊玛目登上山顶,作布道演说和恭默念主,直到太阳落山后方才结束。朝觐者在这里举行如此隆重的朝觐仪式,一方面纪念亚当与夏娃从天园下界后在此地团聚,另一方面纪念穆罕默德在这里发表一生中最后一次演说。
宰牲
朝觐仪式的第四项主要内容是宰牲,也就是在每年回历12月10日过古尔邦节。在中国,宰牲节也被称为古尔邦节,这是根据阿拉伯语中“献牲”一词的音译而来的,这个词还可以译为“供献”“牺牲”“祭物”。宰牲节是伊斯兰教的一个重大节日。每逢宰牲节,伊斯兰国家都作为官方假日放假数日,伊斯兰国家领导人都要互相致电祝贺,各国军政要员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纪念活动,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并要访亲问友,杀牛宰羊,广请宾客,大庆一番。沙特政府机关假日从回历12月5日至15日。伊斯兰教规定,古尔邦节这一天,凡有经济能力的朝觐者都要献上一只羊,在米那山附近的屠宰场宰牲献祭。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朝觐者和没有全部完成朝觐仪式的穆斯林,伊斯兰教义也作了明确规定。《伊斯兰教圣经》说:“你们当为真主而完成大朝和小朝。如果你们被困于中途,那么,应当献一只易得的牲口。你们不要剃发,直到牲口到达其定所。你们当中谁因为生病或头部有疾而剃发,谁当以斋戒,或施舍,或献牲,作为罚赎。当你们平安的时候,凡在小朝后享受到大朝的人,都应当献一只易得的牲口。凡不能献牲的,都应当在大朝期间斋戒三日,归家后斋戒七日,共计十日,这是家眷不在禁寺区域的人所应尽的义务。你们当敬畏真主,你们当知道真主的刑罚是严厉的。”
前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在米那山附近宰牲之后,纷纷前往米那山的第一块巨石、中巨石和小巨石三处。他们个个仿效当年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二位先知投石驱鬼的动作,行射石礼。按伊斯兰教义规定,这种投石驱鬼仪式也是朝觐仪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辞行
朝觐仪式的最后一项内容是辞行。朝觐者在参加完各项规定的朝觐仪式的活动后,便可剪发剃头,这谓之开小戒。然后,他们再次到克尔白天房进行辞别巡礼。这时,朝觐者便可全部解除禁戒,恢复正常生活。至此,穆斯林履行了一生中朝觐的义务,收拾行装,纷纷启程离开麦加,返回故里。从此以后,他们便终生享有“哈吉”的称号。
文化意义
回族作为一个杂散居程度很高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是非主流的,作为一个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宗教信仰在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里是边缘化的。因此,回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多地只能依靠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那些宗教色彩和民族色彩同样浓厚的节日,无疑是文化传承的最好课堂。每个人都出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文化模塑了他的人格,使他逐渐社会化。回族节日民俗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模塑着个体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朝觐期间,回族群众互致问候,共同参加庄严肃穆的仪式,共同施散钱粮救济贫穷孤寡,培养了回回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内部的团结。朝觐的宗教伦理性较强,通过参加朝觐的宗教活动,如礼拜、诵经、赞圣、听阿訇进行教义宣讲,起到对广大回族群众强化伦理道德的作用,使人们有效建立起对各种违法乱纪活动的自身约束力,客观上强化了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传承与保护
传承
朝觐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朝觐的过程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如绕行天房、在米那山投石等,这些都是伊斯兰教的重要仪式,通过朝觐,这些仪式得以传承。朝觐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如穿着特定的服装、进行特定的祈祷等。这些习俗在朝觐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保护
中国政府先后出资维修了新疆喀什艾提尔清真寺、西安市的安化觉巷清真寺、同心县的清真大寺、兰州市的西关大寺等数以百计的清真寺。新疆的清真寺已达2.3万多座,宗教教职人员2.9万人,满足了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政府十分重视穆斯林的朝觐活动,采取包括开辟“中国朝觐者包机”等各种措施为他们提供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有5万多名中国穆斯林赴麦加朝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穆斯林朝觐总人数的几十倍。
为向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朝觐方面提供方便,沙特阿拉伯国王拨出巨资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吉达机场。根据设计运输能力,这个机场每年可起落飞机87万架次,接送旅客3000万人次。实际上,这个机场的客流量主要集中于朝觐季节。朝觐期一过,旅客明显减少。每年,沙特政府需拨出2亿美元用于维修和管理这个机场。此外,沙特政府还在吉达与麦加之间修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高速公路。朝觐期间,无数辆大客车和小轿车在麦加与吉达之间川流不息,运送前来朝觐的各国穆斯林。沙特政府还大力改善了麦加大清真寺周围的环境。此外,沙特政府还在朝觐的地方配备了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随时为朝觐者提供医疗服务。根据沙特政府制定的总体规划,麦加市政当局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高级旅馆和一般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