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丰富了喜剧性细节。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的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结构本。改编后的《天仙配》讲述玉皇大帝之七女,不恋天宫繁华,同情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人间青年董永,遂私自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七仙女一夜织得锦绢十匹,使董永三年长工变为百日。百日期满,夫妻双双回家,憧憬美好生活。不料,玉帝却令七仙女重返天庭,拆散了天上人间好姻缘。
该剧目通过其跌宕起伏的情节、优美婉转的旋律和经典的黄梅戏唱腔,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已流传几百年,至今依然活力未减。这部黄梅戏剧目曾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以及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诸多荣誉。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作为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天仙配》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最先编入话本的是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最早编成杂剧的是元代,不过大多内容已失传。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间就出现了多个有关董永戏文的演出本,如心一子的《遇仙记》、顾觉宇的《织锦记》(又名《织绢记》《槐阴记》)两部传奇作品,可惜两部传奇全本皆佚,但《织锦记》中“槐荫相会”“槐荫分别”等散出被收录在明末清初诸多戏曲选本中,尤其是“槐荫分别”作为戏胆分别载于明代有关青阳腔诸刻本。说明董永遇仙戏是一个当时相当受民众欢迎的剧目;清代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曾上演过董永遇仙戏,逐步形成了名目繁多、剧情各异、富有地方特色的董永遇仙戏体系,黄梅戏《天仙配》便是其中之一,核心情节承自顾觉宇的《织锦记》。
老本《路遇》一折在《群音类选》中十分简单,比元人杂剧还要简单,曲白陈腔滥调,而且只是一生一旦(两小)戏。到了青阳腔,经老艺人长期实践,地方化、通俗化的结果,呈现出质的变化。最突出的则是增加了大量的科白,约占全剧的五分之三;又增加了老末金星,成了地道的“三小”戏,充满了民间通俗、淳朴、风趣的喜剧色彩。
剧情介绍
该剧目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在槐树下遇到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最后结为伉俪。董永卖身于傅员外家为长工,聪慧的七仙女一夜巧织十匹锦绢,帮助董永脱离了为奴的命运,恢复了自由身。夫妻俩在回家的路上,唱起那段家喻户晓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没想到,玉皇大帝却降旨,生生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七仙女写下血书,并告诉董永:“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这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人物角色
幕后制作
1951年8月,地区文教科将班友书、陆洪非等人同时调离学校。洪非先生任文化科员,班友书分工戏改,由文联领导,这时班友书收到两个黄梅戏抄本《天仙配》和《山伯访友》。班友书先改《天仙配》,并提出修改意见。到了同年11月,班友书便完成了初稿,整理本只做了以下几点:取消董秀才,还他劳动人民身分;对原本斩头去尾砍去前面父病、借银、卖身,和后面的傅府招亲中进宝状元、送子也挖去中间的调戏、结伴傅员外的善人形象等情节;初步确立了全剧框架,即辞窑、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等七场。对原有曲的原则是不必大动,只适当地剔槽取精,其繁去芜尽量保存其原有民间戏曲语言风格,少数地方略加压缩。
1952年秋,安徽省文化局派闵人来安庆市,布置年底调黄梅戏去华东参加演出的任务。不久闵人调回省局,派余健民、郑立松(领队)李霍勤等人具体落实,后又商调来熟悉黄梅戏声腔的军分区王兆乾同志,参加音改。工作组的任务是领导和协助市排演赴沪演出剧目,市委也相应成立了赴沪演出筹备领导小组,林然部长负责,班友书任办公室主任,具体研究赴沪演出剧目。当时初步确定是《打猪草》《蓝桥会》《柳树井》《新事新办》。闵人认为还需增加一个传统小戏,于是拿来了《天仙配》改编本,工作组阅后研究,确定将《路遇》抽出待排,因它丰富,又是喜剧。年终黄梅戏去了上海市,一经演出,一鸣惊人。接着这批小戏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返宜后北京演剧界以边军为首带领李倩影等人来安庆市考察学习。李倩影是昆曲演员,学习《路遇》,临别时与王少舫合演此剧,一时传为剧坛佳话。
从1953年开始,安徽省委便决定筹成立省黄梅戏剧团,主要演员全部从安庆市民众、胜利两个剧团中挑选,洪非先生也被调到省剧目室。《路遇》成功演出的鼓舞陆洪非继续改编《天仙配》全本的念头,便借来班友书的改编本以作参考,并与班友书商谈了该剧结尾问题。1953年5月,黄梅戏工作者又对全剧进行了调整,删去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等情节,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反封建反剥削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删削了董父等十多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将全剧压缩成《卖身》《鹊桥》《织绢》《满工》《分别》等七场,唱词大多新写。尤其是《鹊桥》这场戏,陆洪非在原唱词基础上加以润色修饰几段“赞”比原唱词优美得多。而在表演形式上,乔志良运用京昆中的传统舞蹈,对原演出形式加以彻底改造,使之成为一出小型舞剧。这一来《天仙配》这本戏除《路遇》《织绢》《分别》三大支柱外,又多了一条支柱。
195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精选并整理了《天仙配》等代表性剧目,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天仙配》在该会上收获颇丰,获得剧本奖在内的多项一等奖;经过再次整理,195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六出”的黄梅戏《天仙配》剧本;1955年黄梅戏《天仙配》被制作成电影戏曲艺术片,影片上映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举奠定了黄梅戏《天仙配》的经典地位。1956年后黄梅戏《天仙配》剧本根据不同情况又进行了多次整理,如金芝参照电影《天仙配》进行过改编,陆洪非为恢复华东会演面貌进行过改编等。在不断改编中,《天仙配》渐趋定型为“六出”剧本。回顾历史,黄梅戏《天仙配》成为一代经典,其剧本的改编功不可没。班友书、陆洪非、桑弧、金芝、黄梅戏剧团等个人、集体均参与了剧本改编工作。
艺术特色
表演
该剧目的戏文具有文学性和赏析性,如《织绢》一折中“唱五更”的戏文,七女为了帮助董永,与傅员外打赌,把一团乱丝织成锦绢,三年长工则改为百日,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仙女最后变戏法把天叫了起来。从词曲内容的层面来看,“唱五更”显然是一首情歌,一段单相思。从词曲的赏析层面来看,这首词曲俚俗直白,雅俗杂陈,明写劳动,暗写爱情,但显然并非歌颂七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而是对凡间男女爱情的一次“补白”。
还有“满工”一场,这一段戏文脍炙人口,是一首清新质朴的田园牧歌,同时也是传唱海内的爱情二重唱。这一段“满工”对唱,戏文的情绪是欢快流畅的。董永卖身为奴,七女洗衣浆衫,一对底层的劳苦大众通过辛勤的劳动,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百日期满,得大自由之身,一对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患难夫妇终于回归家园,即将过上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回归路上,他们自由地歌唱,憧憬美好生活,同时也歌唱他们坚贞的爱情。
服装
《天仙配》舞台服装中的水袖为戏曲服装的辅助物,形态为长方形,面料为仿绸,在使用规制上男演员用的长度为一尺,女演员用的长度为二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的长度为三尺,从而水袖成为戏曲服装表现特征的重要体裁之一。舞台上演员在舞蹈中利用水袖甩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更加直观地给观众传达出人物角色的仪态与情感,在舞动的过程中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美感,而且能使人物角色的性格更加突出。
还有在七仙女下凡与土地公商讨和董永偶遇时所穿的服装中,七仙女的裙子中所运用的装饰纹样有牡丹、蒲草、祥云等,土地公服装的装饰纹样有寿字纹、祥云等,这时两人都是神仙且身份地位高,在经过土地公答应帮七仙女与董永相遇时,两人商讨在服装上需要进行改变,化为民间凡人,于是七仙女与土地公的服饰上少了祥云、牡丹等纹样,服饰样式以及穿法也变得简单,从而可以从服装的纹样判断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身份等级、地位贵贱等,同时也可以判断戏曲人物角色身份以及地位。其次,从戏曲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判断人物的社会地位等。
音乐
该曲目的音乐运用了新的作曲技法,如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中,首次将西洋复调技术、西洋歌剧男女二重唱形式运用其中,创作了新颖的情歌对唱,把牛郎织女二人相互爱慕及对美好未来生活向往的幸福快意,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唱段,整个唱段共有十二句词,前面十词都是用的传统平词对板,女腔和男腔交替使用、只有最后的两句词的曲调是创作的新腔,这两句腔调突破了[平词对板]的曲格,并运用了对比的两个声部,下面三小节又自然地回到了传统的曲调上来。
重要演出
获奖记录
作品影响
黄梅戏是从黄梅调子、采茶戏慢慢发展而来的中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它先后经过戏改与影改,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与观众见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影改的《天仙配》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后改编拍摄的。此次汇演中,黄梅戏《天仙配》荣获导演奖、剧本奖、音乐奖及优秀演出奖,主演严凤英和王少舫获得表演一等奖。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之中。在黄梅戏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天仙配》是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成功不仅体现了老一辈艺人勇于创新的精神,还承载了一代黄梅戏表演者的辛勤耕耘及艺术追求。
自1952年之后《天仙配》已经成为黄梅戏的保留剧目其他所有剧种舞台的同题戏都相形失色。在解后涌现的众多戏曲电影中,从现在仍然存在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来看,只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与《天仙配》合为“艺术双”。但是,就演出者而言,严凤英的不幸遭遇和独特唱腔使她更具有影响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传说的角度来说,董永遇仙传说与梁祝传说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时代都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折射力——2002年10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董永与七仙女》邮票(五枚)2003年10月18日中国邮政也发行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五枚)。前者引发了董永故里之争和邮票首发地点之争;后者不仅引起故里之争,还引发了浙江宁波与江苏宜兴就“梁祝文化”“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烈争论。
作品评价
《艺术品鉴》评价: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小戏,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该曲目的问世对黄梅戏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该剧在创作方式及音乐形态上大胆吸收现代音乐的时尚元素,该曲目的再创作为黄梅戏的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冉评价:该曲目大胆创新,突破性的将电影制作与戏曲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崭新的艺术形式,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充分体现着中国老一辈艺术家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原安徽池州师专中文系副教授纪永贵评价:该曲目在结构调整、情节设置、人物典型化等艺术性处理上遵循的是现代意义的戏剧美学思想,其实是西方戏剧的美学思想。
衍生作品
许多电影和电视剧都参考了黄梅戏《天仙配》,衍生出了作品。
2002年,俞宏理的邮票《董永与七仙女》发行,绘画创作中沿用了黄梅戏《天仙配》的发展脉络,以一环扣一环的戏曲结构形式来表现董永与七仙女这段天地人间凄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5枚邮票,一气呵成;由始至终,一以贯之。一生牵邮缘,甘苦寸心知。此外,中国邮政于2014年7月6日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1套3枚,邮票内容分别为天仙配、女驸马和打猪草。
参考资料
《天仙配》来龙华 黄梅戏迷过足瘾.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09-20
黄梅戏《天仙配》全剧 韩再芬主演.中国戏剧网.2023-09-20
黄梅戏《天仙配》圆满完成保利剧院巡演.湖北省黄梅戏剧院.2023-09-20
天仙配.豆瓣.2023-09-20
《九州大戏台》 20201110 黄梅戏《天仙配》.央视网.2023-09-20
从古“走”到今的《天仙配》.合肥晚报 .2023-06-09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携《天仙配》唱响大剧院.搜狐娱乐.2023-06-09
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成功经验.艺术学研究.2023-06-09
[CCTV空中剧院]黄梅戏《天仙配》 第一场.央视网.2023-06-09
黄梅戏《天仙配》印度开演 印媒:推广中国旅游.东方网.2023-06-09
黄梅经典《天仙配》 惊艳希腊戏剧节.安徽网.2023-06-09
2018孝文化旅游节将于下月举行,9大活动先睹为快!.孝感新闻.2023-06-09
经典黄梅戏将在郑州大剧院上演.今日头条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09
《天仙配》来龙华 黄梅戏迷过足瘾.龙华政府在线.2023-06-09
杨丽萍监制《黄山映象之天仙配》首演 观众反响热烈.合肥晚报.2023-06-09
俞宏理:“邮”字心中重千钧.黄山日报.2023-09-26
邮票上的黄梅戏 .中国集邮.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