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茅
大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Nees) C. E. Hubbard)为禾本科(Poaceae)白茅属(Imperata)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的变种。别名丝毛草根、白茅根、茅根、茅针、丝茅。原产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现广布于美洲、欧洲等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南、中南、西南及陕西省、甘肃省等地。
大白茅为多年生草本,具横走多节被鳞片的长根状茎,秆直立;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具柔毛,叶舌干膜质,顶端具细纤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复总状花序穗状,分枝短缩而密集,有时基部较稀疏;小穗柄顶端膨大成棒状,无毛或疏生丝状柔毛;小穗披针形,基部具丝状柔毛,第一外卵状长圆形,长为颖之半或更短,顶端尖,具齿裂及少数纤毛,第二外稃长约1.5毫米;内稃宽约1.5毫米,大于其长度,顶端截平,无芒,具微小的齿裂;雄蕊2枚,花药黄色,先雌蕊而成熟;柱头2枚,紫黑色,自小穗顶端伸出。颖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花期5-6月,果期6-7月。
大白茅的干燥根状茎为中药材茅根的来源,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能;其初生未放花序为中药材白茅针,具有除热止渴功效;其花穗为中药材白茅花的来源,可止血定痛。大白茅根状茎含果糖、葡萄糖等,味甜可食;茎叶为牲畜牧草,秆为造纸的原料。其生长速度快,根茎发达,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且再生性和抗逆性较强,入侵后难以彻底剔除,是世界上十大恶性禾本科杂草之一。
历史
大白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茅根。《本草图经》谓,“春生苗,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根,亦可咦,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本草纲目》曰:“茅有白茅、管茅、黄茅、香茅属、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裂褶菌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大白茅别名)。《植物名实图考》载:“根为血症要药”,所述形态及附图与现今植物大白茅一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90厘米。
根和茎
大白茅具横走多节被鳞片的长根状茎。秆直立,具2-4节,节具长2-10毫米的白柔毛。根匍匐横走,密被鳞片。
叶
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具柔毛,鞘口具疣基柔毛,鞘常麇集于秆基,老时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具细纤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0厘米,宽2-8毫米,顶端渐尖,中脉在下面明显隆起并渐向基部增粗或成柄,边缘粗糙,上面被细柔毛;顶生叶短小,长1-3厘米。
花
复总状花序穗状,长6-15厘米,宽1-2厘米,分枝短缩而密集,有时基部较稀疏;小穗柄顶端膨大成棒状,无毛或疏生丝状柔毛,长柄长3-4毫米,短柄长1-2毫米;小穗披针形,长2.5-3.5 (-4)毫米,基部密生长12-15毫米的丝状柔毛;两颖几相等,膜质或下部质地较厚,顶端渐尖,具5脉,中脉延伸至上部,背部脉间疏生长于小穗本身3-4倍的丝状柔毛,边缘稍具纤毛;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为颖之半或更短,顶端尖,具齿裂及少数纤毛;第二外稃长约1.5毫米;内稃宽约1.5毫米,大于其长度,顶端截平,无芒,具微小的齿裂;雄蕊2枚,花药黄色,长2-3毫米,先雌蕊而成熟;柱头2枚,紫黑色,自小穗顶端伸出。花期5-6月。
果实
颖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果期6-7月。
分布与生境
原产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现广布于美洲、欧洲等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南、中南、西南及陕西省、甘肃省等地。为南部各省草地的优势植物。本种适应性强,生态幅度广。生于河床、干旱草地,是森林砍伐或火烧迹地的先锋植物。也常见于空旷地、果园地、撂荒地以及田坎,堤岸和路边,为极常见植物和禾本科杂草。云南省各地均有分布,其生于海拔1700~2500m的平原、荒地、山坡道旁,溪边或山谷湿地。
习性
喜温暖、湿润,耐水淹、耐酸性土壤、耐荫,也喜光。
繁殖
大白茅可通过种子繁殖,其种子体积小、数量多,颖果随熟随落,可利用多种途径传播到其他生境,入土后就能发芽,形成杂草种子库,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这也是大白茅能快速生长及向外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大白茅种子生命力也极强,就算在土壤里深藏多年依然能保持顽强的生长力。
物种危害
危害成因
大白茅生长速度快,根茎发达,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且再生性和抗逆性较强,入侵后难以彻底剔除,是世界上十大恶性杂草之一,是亚热带及过渡性气候带冷季型草坪中很难彻底剔除的最常见杂草。由于受最适温度范围、株丛类型、分生再生能力的限制,冷季型草坪抗杂草入侵能力较差,因此大白茅入侵草坪后,局部形成优势种群斑块,甚至完全代替草坪草,严重危害草坪种群结构及景观功能。
防治方法
人工拔除
人工拔除主要应用在小范围区域或少量杂草的防除。大白茅根状茎发达,人工拔除通常只能剔除其地上部分,很难剔除地下根茎与茎基,常因为破坏顶端优势,而诱导和促进了其分生再生能力,反而刺激大白茅的繁殖潜力和拓展速度, 加之人工拨除只合适控制一年生阔叶杂草、小面积、杂草数量少的情况下使用, 故人工拨除对草坪中丝茅防治效果不佳。
机械耕除
机械耕除大白茅是通过机械翻耕土层,深埋种子或翻出根系,从而减少杂草萌发与生长。此方法虽对大面积大白茅起到较好的防除效果,但一般翻耕机械的耕作层不能彻底截断其根系与挖出根状茎,残留根系可继续生长,即使翻起来的根茎,若不能捡拾干净,茎节仍会只进行无性繁殖。
化学防除
化学防除是目前最普遍的禾本科杂草防除办法,但因市场上专一性、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化学除草剂较少,缺乏针对根茎型大白茅的专门药剂,防除大白茅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用途
医学药用
大白茅的干燥根茎为中药材茅根的来源,其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能。大白茅初生未放花序为中药材白茅针,其性甘、凉,入心、肺二经,具有除热止渴,凉血止血的功效。大白茅的花穗为中药材白茅花的来源,其性甘、温,归肺经,可止血定痛。
经济用途
大白茅根状茎含果糖、葡萄糖等,味甜可食,性甘凉,其活性成分主要有三类、糖类、内酯类、有机酸类、香豆素类,并含有钾、铁、钙等多种元素,在中国福建、广东省和江西省一带是居民制作清热解毒凉茶的常用材料之一;茎叶为牲畜牧草,抽穗前牛羊喜食,抽穗后变粗老,家畜不食,可在割后调制成饲用干草;秆为造纸的原料。
相似品种
大白茅为禾本科(Poaceae)白茅属(Imperat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的变种。《本草纲目》中记载: “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属、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因白茅与丝茅(大白茅)叶部形态极相似,所以认为白茅即为丝茅 ( 大白茅),将白茅根药材的两种原植物混淆。
相关研究
杂草防控研究
有研究者于2023年选用2种混配除草剂、2种单一除草剂对草坪中的大白茅茅进行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混配除草剂高效氯吡甲禾灵和油酸甲酯助剂对大白茅的除草剂效果最佳,在用药后30天可对大白茅的防除效果达到100%;草坪隆11号对丝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87.1%;混配药剂精噁唑禾草灵、油酸甲助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和甲嘧磺隆,对大白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57.7%,该研究对草坪生产和养护人员防治大白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食品加工研究
有研究者于2021年以大白茅、冬瓜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对饮料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茅根冬瓜复合饮料最佳配方的茅根汁、冬瓜汁、白砂糖、柠檬酸、稳定剂海藻酸钠的最适添加量和各成分比例。以此基础进行制作可以得到一种色泽清透、清甜美味、适合各类人群的软性饮料。
医学药用研究
有研究者于2021年通过对大白茅干燥块茎所制中药材白茅根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药活性的系统性研究,丰富了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酚性成分可能为其发挥体外抗炎活性的主要成分,且其抑制活性在3、10、30μM浓度下呈浓度依赖性,本研究还对苯丙素、酚酸、黄酮和奎宁酸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总结。为大白茅在质量控制以及药效学方面的进一步研发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展体外抗炎活性研究与抗炎新药研发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借鉴。
参考资料
大白茅.植物智.2023-06-14
大白茅.物种2000.2023-06-14
白茅.植物智.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