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豆丹

豆丹

豆丹是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幼虫的俗称,又叫豆虫、豆青虫,隶属鳞翅目天蛾科豆天蛾属,是一种取食豆科的食叶类昆虫。其为完全变态发育。豆丹是性幼虫,共5个龄期,各龄期形态差异明显,主要通过头壳形状、尾角形状和颜色加以区分。包括4个发育阶段:虫卵、幼虫(豆丹)、虫蛹、成虫(蛾)。

豆丹与蚕相似,体近圆柱形,老熟幼虫(豆丹)体长90毫米左右,口器向下,胸足和腹足粗短。呈黄绿色,体表密生黄色小突起。成熟之后会钻入地下蛰伏,待来年羽化成成虫。主要寄主为大豆、刺槐、洋槐、紫藤葛属油麻藤属植物。其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不同种类昆虫为食品的习惯。“豆”即大豆,“丹”寓意仙丹,意指营养丰富,用途广泛。豆丹的组成除了水分外,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占63.2%,含18种氨基酸,属于完全蛋白质, 而且异亮氨酸、赖氨酸等3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适中,占总氨基酸量的47.23%。其蛋白质比肉类、鱼类、 植物类蛋白质更适合人们身体的需要,组成也更合理,是人类理想的优质蛋白质资源。另外,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含量也很丰富,钙、磷、镁、铁等含量非常高,维生素E含量也较高。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县特有”的美味珍品。

形态特征

豆丹包括4个发育阶段:虫卵、幼虫(豆丹)、虫蛹、成虫(蛾)。豆丹卵椭圆型2~3毫米,初产黄白色,后转褐色。老熟幼虫(豆丹)体长90毫米左右,黄绿色,体表密生黄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倾斜的黄白色条纹,臀背具尾角一个。蛹长约50毫米,宽18毫米,红褐色。成虫体长40~45毫米,翅展100~120毫米,体、翅黄褐色。

虫卵

豆丹虫卵的直径2~3毫米、长约3毫米,外形为卵圆形,壳坚韧、有弹性,两端粗细相当。卵壳坚硬,卵孔位于侧端中央,不显著。卵颜色,初产时为绿色,后逐渐变浅趋于黄色,孵化前呈淡黄色,光下可见幼虫虫体。

豆丹

豆丹为蠋性幼虫,体近圆柱形,口器向下,胸足和腹足粗短。共5个龄期,各龄期形态差异明显,主要通过头壳形状、尾角形状和颜色加以区分。

初孵幼虫头部乳黄色,取食后变绿。1龄和5龄幼虫头呈圆形,顶部无尖角。2~4龄幼虫头呈三角形,有尖角。幼虫头壳布满小瘤状突。幼虫各龄期初期头壳宽度略大于体宽,蜕皮前头壳宽度较体宽明显较窄。

胸部3节,前胸不分节,布满黄绿色颗粒状突起。每一胸节各有1对胸足,共3对,橙褐色。

腹部8节,圆筒形,第1~8腹节两侧有黄色斜纹,背部有小皱褶及白色刺状颗粒。腹足4对, 着生于第3~6腹节,颜色与体色相同。腹面色稍淡,腹部侧面各节气门下方的“V”毛呈分枝状。 腹末着生1根尾角,1~2龄美国白灯蛾尾角黑色,3龄幼虫尾角颜色双色,上端乳黄色或淡黄色,下端黄褐色,4~5龄幼虫尾角绿色,上面有密集的微刺,尤以中上部更明显。气门橙黄色至淡黄色,围气门片色稍深。

虫蛹

豆丹虫蛹为被蛹,纺锤形,红褐色,腹面色略浅。蛹长40~60毫米,胸径15~20毫米,腹部第4节宽15~18毫米。头部口器突出,喙与蛹体紧贴,下颚不与身体紧贴,基部有横细刻纹。蛹期15~20天。

成虫

豆丹成虫体长40~45毫米,翅长50~60毫米,翅展100~120毫米。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双栉状。体翅黄褐色,多绒毛,头及胸部的背中线较细呈暗褐色,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棕黑色横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豆丹除在西藏自治区未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豆丹存在。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般黄淮流域每年发生一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两代,其中在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地1年发生1代,在湖北武昌、江西南昌等地则1年发生2代。

栖息环境

豆丹养殖温度为15~35℃,豆丹适宜温度为23~ 28℃。主要寄主为大豆(Glycine m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紫藤(Wisteria villosa)及葛属植物(Pueraria),还包括有绿豆(Vigna radiata)、豇豆(Vigna unguiculata)等植物。

生活习性

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强,能够在几十米的高空急飞,迁移性较大。喜在生长茂密的豆田进行产卵。其除了危害大豆外,还能危害绿豆、豇豆、刺槐等植物。这种危害在干旱或水涝时不易发生,而在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的地块发生较为严重。

生活史

豆丹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危害大豆叶片,咬成缺刻及孔洞,严重时可将全株叶片吃光,甚至颗粒无收。其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上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翌年4~5月份, 豆丹做虫室化蛹,随后羽化为成虫。

虫卵

每头雌虫产卵200-450粒,通常卵单粒产于寄主叶片背面,以茂密田块的嫩叶上较多。卵期5~7天。一般分布于大豆的第3、4叶片背面或嫩茎上,每个叶片1粒或多粒,7月中下旬为卵盛期。

幼虫(豆丹)

豆丹共有5龄,静息时常将体前部举起,头向下缩起,长时间不动。初孵化的幼虫呈黄白色,有吃掉卵壳的习性,且有背光性。幼虫白天潜伏叶背面,夜间取食,阴天整日为害作物。1~2龄幼虫为害植株顶部,将叶片咬成孔洞或咬食叶缘成缺刻,一般不迁移;3~4龄时,幼虫食量增大,可转株为害;5龄是豆虫幼虫的暴食龄期,约占幼虫期总取食量的90%,严重时可将整株大豆吃成光秆,群体迁移;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盛期。之后,豆丹以滞育幼虫状态入土越冬。

虫蛹

豆丹老熟幼虫在9月上旬陆续落地,以滞育幼虫状态潜伏在豆田内或豆科附近的土堆、田埂等向阳处,深9~12厘米土中越冬。翌年春天4~5月,当土表温度达24℃左右时(6月中旬左右),老熟幼虫移至地表开始做虫室化蛹。

成虫(蛾)

豆丹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豆地附近生长茂密的高秆作物中,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很强。晚间在栖息的作物上交尾,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成虫寿命4~7天,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

卵期寄生性天敌

天敌种类

豆丹卵期自然寄生性天敌有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Matsumura),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Viggiani)和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 (Pang et Chen);2种黑卵蜂:豆虫黑卵蜂(Telenomus sp.)和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tetratomus)。

优势种天敌

在5种卵寄生天敌中,以松毛虫赤眼蜂和豆天蛾黑卵蜂为优势种天敌,种群数量大,对豆丹卵寄生率高。其中前者占3种赤眼蜂种群总量的64.83%,后者占2种黑卵蜂种群总量的86.44%。

养殖

养殖现状

豆丹既能在大棚豆地养殖,也能在露天豆田内喂养,掌握好养殖方法,大豆产量不会减少。人工养殖豆丹主要采用钢架大棚 + 防虫网的方式,棚内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受外界环境和天敌影响较小,豆丹养殖温度为15~35℃,适宜温度为23~ 28℃。豆丹一年可种养两季,第一季春大豆在3月上旬种植,4月中下旬开始在豆叶上投放豆丹卵,从初孵幼虫到采收一般需30天左右,5月底至6月初开始采收豆丹,此时的豆丹由于是反季节养殖。第一季豆丹采收后即可整地种植第二季大豆,7月中旬投放豆丹卵,8月上旬开始采收。

夏大豆和豆丹种养结合技术

豆丹大豆反季节大棚种养技术

主要价值

经济效益

豆丹产业已形成规模,以灌云县为例,自2000年以来,因地制宜发展了特有的大豆—豆丹反季节综合种养技术。 建有多个豆丹养殖示范区。2013年至2019年以来, 灌云县豆丹养殖面积和产量连年增长,2019年灌云县全县豆丹养殖面积近20000亩,产量达2500斤,灌云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豆丹交易集散地。并有产业经纪人赴湖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推广豆丹养殖技术,通过统一组织收购、运输进行豆丹的批发和零售,扩展了豆丹的养殖空间。截至2019年,豆丹的销售额近10亿元。

豆丹一年可种养两季,5月底至6月初开始采收第一季,此时的豆丹由于是反季节养殖,价格较高,2021平均豆丹售价达600元/千克。第一季豆丹采收后即可整地种植第二季大豆,8月上旬开始采收。此时市场上的豆丹供应量较充足,价格与第一季相比较低,平均价格为100元 /千克,最低可至60元/千克。

营养价值

豆丹的粗蛋白质量分数为65.50%(折干重),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2.84%,条件必需氨基酸占9.70%;比白薯天蛾美国白灯蛾鸡蛋、牛奶和大豆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同时也超过了黄粉虫幼虫蛋白质的含量。其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超过WHO推荐标准的0.86~2.79倍,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豆丹的粗脂肪质量含量约为24%,C16~C18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9%以上;其中64%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中又以亚麻酸为主。

豆丹血淋巴中海藻多糖的含量是哺乳纲的10倍以上。而血淋巴中的海藻多糖又是豆丹成虫合成表皮甲壳质的原料。

豆丹中VE的含量达98.00mg/kg,VB1和VB2含量分别为0.22和6.80mg/kg。

豆丹中K含量为2246.90mg/kg,是人乳的4.5倍,是牛乳的2.0倍;Zn含量为49.70mg/kg,是人乳的3.5倍,是牛乳的2.0倍(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检测报告);P的含量也较多,为1658.70mg/kg;其他矿质元素如Na为617.80mg/kg,Ca为309.10mg/kg,Fe为51.70mg/kg,Cu为4.57mg/kg。

医用价值

豆丹有丰富的医疗保健功能。有研究表明,豆丹有降压、降脂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豆丹体内富含脂肪酸,其中以α-亚麻酸含量最为突出,α-亚麻酸具有抗血栓、降血脂、抗癌等功效。并对婴幼儿、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豆丹多糖(CBP3)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豆丹醇提物还具有抗疲劳作用。豆丹有驱寒养胃的功效,对胃寒疾病和营养不良有特殊疗效。

药用价值

冬虫夏草图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药用真菌,是一种理想的温性滋补剂,并与人参、鹿茸齐名。蛹虫草是冬虫夏草的近缘种,华春等以豆虫为寄主接种蛹虫草菌种,培育出了豆虫草,并比较了豆虫草与蚕蛹虫草、冬虫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豆虫草的虫草素是冬虫夏草的35倍;腺苷含量与冬虫夏草相近;SOD酶活性是冬虫夏草的1.5倍; 其所含有的多糖是普通蚕蛹虫草的2倍。综上所述,豆虫草是一种有较高价值的虫草新资源。

虫体中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还含有5%一18%的甲壳质,甲壳素的应用方向有:机能食品、 医药用品、化妆用品、食品加工、纺织和环保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前被废弃的豆丹皮也有人收购, 连云港市就有药厂将豆丹皮加工成成品出口日本美国

相关产业

豆丹加工

豆丹的加工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豆丹烹,其中主流的是油炸以及蔬菜烧豆丹的烹饪方式, 也逐渐衍生出速冻豆丹、豆丹罐头等产品,这些产品均属于粗加工的范畴,是昆虫原型食品。豆丹的深加工技术在中国还没有进展,该项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研究以生产出更多的深加工产品。

豆丹产业链发展现存问题

灌云县豆丹产业逐步扩张,土地成本持续增长,导致豆丹养殖成本高。豆丹产业新进入者由于资金匮乏和养殖经验不丰富,导致豆丹产业进入壁垒, 影响豆丹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此外,尽管反季节大棚种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豆丹的上市期,但是豆丹越冬死亡率高及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致使豆丹反季节养殖产量有限且豆丹质量良莠不齐,造成巨大的市场空白,豆丹供需仍不平衡。

由于豆丹产业仍以人工管理型的劳动密集产业为主,大多数豆丹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低,仅以冷冻保鲜为主,加工层次偏低,且生产设备落后,限制了豆丹产业链的延伸。除此以外,相关政府尚部门未公布统一的食品安全体系和产品质量体系, 且灌云县豆丹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豆丹市场混乱无序,豆丹种虫质量参差不齐,进一步限制了豆丹的加工业发展。

灌云县豆丹流通环节较多,效率低下,且在运输过程中的豆丹质量监控难度较大,因而流通商承担了较高的流通成本。 其次,灌云县豆丹生产主体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导的现状,致使豆丹流通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中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商等各个主体地位不平等,豆丹运输时间长,损耗率高,因而豆丹信息滞后、 流通不畅。

豆丹的投入市场是以连云港市为中心的餐饮行业市场,以 " 现做现卖 " 销售模式为主,在地域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周边市场属于空白阶段,豆丹产业市场广度有待扩大。 另外,豆丹作为一种地区性特色食品,通常以农作物害虫被外界认识,其营养价值尚未被人知晓。 多数消费者难以接受豆丹的外形,豆丹依旧只是灌云县人熟知、销售、购买的产品,豆丹在连云港市之外的市场还未打开。

食用做法

豆丹的食用历史悠久,清代蒲松龄就写道过豆丹食用的做法:“豆丹,捉之可净,又可熬油,法掐头,掐尽绿水,入釜少投水,烧之碟之。”

豆丹的加工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豆丹烹饪,其中主流的是油炸以及蔬菜烧豆丹的烹饪方式, 同时也逐渐衍生出速冻豆丹、豆丹罐头等产品,这些产品均属于粗加工的范畴,是昆虫原型食品。豆丹的深加工技术在国内还没有进展,该项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研究以生产出更多的深加工产品。

豆丹烹饪的做法多样,清蒸、白煮、拌面、油炸等,连云港市以白煮最为流行。烧制成熟的豆丹形似虾仁,口感比鸡蛋嫩滑。据当地厨师介绍,传统的做法是先把豆丹放到水里浸泡,然后用擀面杖,把溺死的豆丹从头到尾擀出内脏,再放到水中清洗掉粪便。处理好的豆丹肉青中带白,中间会有一块淡黄色的油。把擀出来的肉放进开水里稍微煮一下,使肉凝成完整的长条,接着把凝成条状的豆丹肉炒一炒装起来,再添加白菜、广东丝瓜等配菜清炒,最后加上红辣椒、大蒜等调料烧煮便可出锅了。

豆丹传说

传说一

很久以前,在灌云县龙王荡,经常有一个身穿破衲头、腰勒茅草绳、赤着一双脚、肩挎柳簸箕的外地老婆婆,来到每家每户的门上。她每到人家门口就问:“你家有粮食要簸吗?”开始,人们并不理她,可她并不生气,仍是挨家问有没有粮食要簸。后来,有人好奇,拿粮食给她簸,她将粮食弄得像水洗一样干净,而后就走。日子久了,人们也愿意请她簸粮食,可她却从不收取任何东西,当地人都很敬重她,亲切地称她为“簸箕奶奶”。秋收时节,簸箕奶奶来到田头,说给孩子们做点好吃的,只见簸箕奶奶拿起簸箕朝豆茬地一簸,顿时刮起了一阵风,旋来一堆枯豆叶子,她用簸箕再一簸,呼噜一声,豆叶子烧了起来。待火停了,扒开灰堆细看,原来是些黄灿灿的“米果”。大家一尝,都觉好吃。之后簸箕奶奶便走了。后来人们知道豆丹好吃,而且说是神仙赐给我们的仙丹,就起名豆丹。

传说二

很久之前连云港市来了一对兄弟,兄弟俩没了亲人,相依为命。后来哥哥长大成人,兄弟俩耗尽家产为哥哥娶妻,嫂子却刁难弟弟,甚至不让弟弟吃饭。弟弟和哥哥分家独居,因为人小力气也小,没办法,他在芦苇里开辟出一块荒地,种上黄豆,指望收成过活。有天弟弟突然发现黄豆的叶子上爬满了虫子,几乎把叶子吃光。弟弟急得大哭,一位老奶奶到来,告诉他,叶子上的虫子是王母娘娘炼丹的时候洒下的粉末,吃它可以强身健体,转眼老人就不见了。弟弟回家煮了虫子吃,味道鲜美。他没舍得全部吃光,把虫子埋在土里,留下过冬吃。之后嫂子也知道了。第二年,他们开垦了好几亩地,全部种上黄豆。那一年,他们仅靠虫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他们把吃不完的虫子拿到集市上,得到了人们交口称赞,纷纷把这种虫子引进到别的地方,后来,人们给这种黄豆上的虫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豆丹。

参考资料

豆天蛾-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20

每斤38元!大豆地里养豆丹 昔日害虫成赚钱“黄金虫”.大河网.2023-06-20

一条虫子的生财之道.农民日报.2023-06-20

大豆.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1-21

刺槐.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1-21

藤萝.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1-21

葛属.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1-21

绿豆.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1-21

缸豆.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4-01-21

灌云: 小垛村豆丹养殖效益高.灌云县人民政府.2023-12-18

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豆丹.灌云县人民政府.2025-04-21

这才是真正的“硬”菜,很多厨师都没见过.澎湃新闻.2023-06-16

全国特(黑)色(暗)料理图鉴.澎湃新闻.2023-12-20

这道美味你敢吃吗?一条小青虫,让“豆丹村”年增收300万.扬子晚报.2023-12-10

豆丹的传说.2016中国灌云豆丹美食文化节.2024-11-03

说古道今话豆丹.2016中国灌云豆丹美食文化节.2024-11-03

豆丹传说.2016中国灌云豆丹美食文化节.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