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曼陆龟
赫曼陆龟(学名:Testudo hermanni),是陆龟科陆龟属类动物,有两个亚种,西部赫曼陆龟(T. h. hermanni)和东部赫曼陆龟(T. h. boettgeri)。该物种为小型陆龟类,体长12~23厘米,背甲最长为20厘米,重量为2~2.5千克。头部黑色,背甲圆形,黄色,每块盾片上均有大块黑斑纹,背甲前缘缺刻。腹甲黄色,具有两条黑褐色斑,腹甲前缘平切,喉盾无斑,腹甲后缘缺刻较深。四肢黄色。前肢5爪,有5~10列小鳞片;后肢4爪,无疣状鳞片。尾短,有位于尾上的角质鳞片,雌龟长得更长(甲壳长度)、更重。
赫曼陆龟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地区,范围从罗马尼亚和希腊到西班牙南部,包括意大利、希腊、土耳其、法国等国家。1998年中国少量引进。其为陆栖习性,主要在内陆和沿海森林地区栖息,当其活动范围内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它们也会出现在干旱、丘陵草原或农田等干燥地。适宜温度在24~34℃。
截至2004年,该物种分布在西部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分布在巴尔干半岛的种群数量趋势较为稳定。2004年,赫曼陆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2023年,赫曼陆龟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物种。
命名历史
赫曼陆龟的名字来源于法国博物学家约翰·赫尔曼(Gmelin),该物种有两个亚种,西部赫曼陆龟(T. h. hermanni)和东部赫曼陆龟(T. h. boettgeri)。1789年,约翰·赫尔曼命名了西部赫曼陆龟;1889年,莫伊希绍维奇(Mojsisovics)命名了东部赫曼陆龟。
形态特征
赫曼陆龟为小型陆龟类,体长12~23厘米,背甲最长为20厘米,重量为2~2.5千克。该物种头部黑色,略带黄色,上像钩形。其龟壳颜色各不相同,西部赫曼陆龟龟壳色彩鲜艳,东部赫曼陆龟龟壳相对暗淡。背甲圆形,黄色,每块盾片上均有大块黑斑纹,背甲前缘缺刻。腹甲黄色,具有两条黑褐色斑,腹甲前缘平切,喉盾无斑,腹甲后缘缺刻较深。四肢黄色。前肢5爪,有5~10列小鳞片;后肢4爪,无疣状鳞片,但足跟部具刺状鳞。尾短。此外,该物种有位于尾上的角质鳞片。
雌龟甲壳长度更长,体重更重,腹甲中央平坦,无凹陷,尾短且细,泄殖腔孔距腹甲后部边缘较近;雄龟腹甲中央凹陷,尾长且粗壮,泄殖腔孔距腹甲后部边缘较远。可以通过结合尾巴、甲壳、腹甲和肛门盾形状的许多细微差异来识别幼龟的性别,但当甲壳长度为10厘米或更长时才能用于性别鉴定。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赫曼陆龟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欧洲地中海地区,范围从罗马尼亚和希腊到西班牙南部,包括意大利、希腊、土耳其、法国等国家。1998年中国少量引进。
亚种分布
西部赫曼陆龟分布于西班牙东北部、法国东南部、巴拉阿里群岛(西班牙)、科西嘉岛(法国)和撒丁岛(意大利),东部赫曼陆龟分布于巴尔干地区。
栖息环境
赫曼陆龟为陆栖习性,主要在内陆和沿海森林地区栖息(如开阔的常绿地中海橡树林),当其活动范围内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它们也会出现在干旱、丘陵草原或农田等干燥地。适宜温度在24~34℃。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赫曼陆龟为杂食性动物,主要吃草、树叶和花朵等地面植物,喜食豆科植物,有时也捕食蚯蚓、蜗牛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吃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饵料。
成年赫曼陆龟几乎没有天敌,因为它们有能力缩进自己的壳里以避免被捕食。然而,年幼的赫曼陆龟有被许多物种捕食的风险,包括黑鼠(家鼠属 rattus)、喜鹊(Pica pica)、野猪(Sus scrofa)、赤狐(Vulpes vulpes)、蛇(Serpentes)和刺猬亚科(Erinaceus europaeus)等。随着赫曼陆龟的成熟和它的壳变硬,被捕食的风险降低。
节律行为
赫曼陆龟会在冬天冬眠,温度一般低于14℃,二月下旬冬眠结束。在冬眠期间赫曼陆龟的活动减少,到春季和夏季时,其日常活动距离变长;春季,该物种会出现活跃的行为高峰,清晨就已经开始活动。夏季,雄性陆龟科的日活动高峰在上午,雌性陆龟的日活动高峰在中午。必要时,赫曼陆龟也可能会在夏季夏眠。
家域行为
赫曼陆龟的活动范围因种群而异。雌性通常有更大的活动范围,从0.9到7.4公顷不等。雄性的活动范围为0.7至4.6公顷。这些活动范围的大小可能会受到栖息地丧失的限制。
生长繁殖
赫曼陆龟会在每年5~6月进行繁殖,雌性和雄性都有多个“配偶”。
求偶交配
在求偶阶段,雌性使用视觉根据有利的形态特征选择优质“配偶”,雄性也会用高亢的叫声来吸引雌性。如果雌性接受雄性的呼唤,雄性将被允许骑在雌性身上交配。交配前,赫曼陆龟科会嗅探雌性发出的嗅觉信号,此外,雄性也通过咬雌性的腿来与雌性竞争交配,但不像其他种类的陆龟那样具有攻击性。该物种在冬眠结束后立即开始交配。
产卵孵化
5月开始筑巢,雌性通过挖入地下筑巢,然后将卵产在几厘米深的土壤中。雌性在一个繁殖季节产一窝或多窝。每次产卵2~12枚。卵长径28~35毫米,短径21~26毫米。雌性提供的唯一保护是将卵放在地下的巢穴中。产卵后,雌性会自行离开。孵化期为90天左右,卵在8月中旬至9月孵化。在理想的温度条件下(23~34℃),有高达75%成功孵化率,且土壤温度直接决定了幼龟的性别,当温度在31.5到33.5°C之间时,出生的雄性多于雌性(33°C时雄性占85%到90%)。
生长发育
刚出生的幼龟活动范围小,通常会在巢穴附近呆上几年,让它们的甲壳完全发育。雌性和雄性都在9到12岁左右成熟,雄性成熟的年龄稍小。寿命可达50岁以上。
人工饲养
环境条件
赫曼陆龟因体型小适合在饲养箱中生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要尽量给予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不要产生较大的温差,控制在28℃左右,日夜温差不高于4℃,当温度为15℃时赫曼陆龟会冬眠。成年后则可以不用如此严格要求,但不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温差。
喂食照料
钙和磷是爬行动物营养中非常重要的矿物质,为了确保良好生长,拥有健康的骨骼和坚固的外壳,喂食时需注意矿物质的均衡,可喂食白菜叶和番茄等瓜果蔬菜。
孵化
湿度和温度是胚胎正常发育和孵化的重要因素。在高度干燥的情况下,胚胎死亡率会增加。孵化前需对蛋进行检查,剔除幽灵螳螂蛋和破壳蛋等。为减少感染,应在人工孵化前和人工孵化期间定期对蛋进行烛光检查,取出所有未受精卵和死亡的胚胎。孵化前还需要用消毒剂熏蒸。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04年,赫曼陆龟的丰度因分布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分布在西部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分布在巴尔干地区的种群数量趋势较为稳定。
西部赫曼陆龟:19世纪中叶在法国耶尔群岛消失;20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比利牛斯山麓消失;1995年在意大利的大陆和某些岛屿上已有局部种群灭绝的记录。
东部赫曼陆龟:1993年,在保加利亚已大幅下降,并已在当地灭绝;截至2001年,在土耳其的欧洲区域数量下降。
威胁因素
造成赫曼陆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栖息地的丧失、污染、城市化;旅游业发展;道路死亡;宠物贸易以及各种传染病的可能传播等。例如:农业扩张和集约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等导致栖息地丧失;农用化学品造成污染影响;自上世纪以来,截至2011年,法国和西班牙的大部分种群数量因野火在下降。
保护级别
2004年,赫曼陆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
2023年,赫曼陆龟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物种。
保护措施
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有保护计划。例如,1989年5月至1990年10月,法国重新安置因修建高速公路受到影响的赫曼陆龟,同时使用栅栏使赫曼陆龟远离道路,以及在道路下方建造涵洞和隧道,方便赫曼陆龟通行。许多的保护区都在该物种的活动范围内。此外,赫曼陆龟被列入欧盟野生动物贸易条例338/97的附件A中。
主要价值
赫曼陆龟通过出口欧洲进入宠物贸易。赫曼陆龟在一些亚洲国家也被用作食物。
物种对比
赫曼陆龟与希腊陆龟(Testudo graeca)类似,但在形态上有细微差异,二者保护等级亦有差别,如下图所示。
参考资料
Testudo hermanni.catalogueoflife.2023-06-16
Testudo hermanni.iucnredlist.2023-06-16
Testudo hermanni.cites.org.2023-06-16
Testudo Hermanni Gmelin,1789.ITIS.2024-09-14
Testudo hermanni.animaldiversity.2023-06-16
Testudo hermanni.itis.2023-06-16
Testudo graeca.catalogueoflife.2023-06-16
Testudo hermanni.inaturalist.2023-06-16
Testudo graeca.inaturalist.2023-06-16
Testudo graeca.iucnredlist.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