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汤

张汤

张汤,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5年,长安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刘彻时期官员、酷吏,官至御史大夫,为官清廉俭朴而自律,以执法严苛著称。

张汤在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在刑狱案件处理上的惊人天赋,于是时任长安丞的张父决定让他学习律法。长大后的张汤做了长安县吏且与周阳侯田胜交好,后因上司的器重而调升为茂陵尉。田蚡田蚡为丞相时,张汤被召为内史,而后在陈阿娇巫蛊之案中,张汤因为表现出众而受到汉武帝赏识,升任太中大夫。不久,三王谋反案爆发,张汤对三王谋反案深查到底,因此而荣升为御史大夫。张汤办案以严酷著称,因此而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张汤为了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而得罪了当时的赵王刘彭祖,而后又因汉文帝陵园被盗一事而遭当朝丞相庄青翟所忌恨。后来,张汤便遭到了庄青翟伙同他的三位长史等人的设计陷害,最终于公元前115年在狱中自尽身亡。

张汤为官期间,制定了《越宫律》与《朝律》等律法,同时协助刘彻推行新政,加强中央集权。张汤因为执法严酷而使朝臣与百姓人人自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汉朝的法律制度。同时,身为主管律狱的酷吏,张汤也充当了汉武帝推行新政的“先锋”与“爪牙”,他通过对律法的操控来帮助汉武帝迅速实施政治与经济的一系列改革,将制币权与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排挤商人势力以充盈国库。在此过程中,张汤威慑百官、镇压百姓、排挤商贾,同时也打击了贵族势力,铲除豪强大户,让割据的诸侯一蹶不振,为刘彻强化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物生平

天赋初显

张汤,西汉汉武帝时期长安杜陵人。据西汉末期的历史学者冯商所说,张汤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之后。在张汤还很年幼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外出,让小张汤在家里看家。但是当父亲回来时,却发现家里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很生气,于是教训并鞭打了小张汤。对此,小张汤挖开老鼠洞,找到了被老鼠偷走的肉同时也抓住了那只偷肉的老鼠,像法官办案一样对老鼠进行了审判。从取证到提审以及审讯过程的案卷记录再到复审,包括后面的判决与上报,直到最后定案将老鼠分尸处死,整个过程严谨而流畅,一气呵成。父亲惊讶地观察到,小张汤的“办案”过程以及所写“案卷”的文辞特点,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而老练的法官一样。于是,父亲决定让小张汤学习邢狱书卷与律法知识。

出仕顺利

在父亲去世之后,张汤就做了长安县吏。刚刚担任诸卿官的田胜,曾被拘禁在长安,张汤对他尽全力解救。后来,田胜出狱并被封周阳侯,还依然与张汤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同时,田胜还把很多权贵都引荐给了张汤,让张汤同他们相识。

张汤曾担任内史官,因为能力出众得到上司宁成的赏识,宁成将张汤推荐给了丞相府,张汤因此被调升为茂陵尉,主要职责就是主持茂陵工程的修建。

在张汤还只是个小官的时候,就很看重利益得失,跟随权势、随波逐流、以权谋私,他曾与长安的富商田甲、鱼翁叔等人私下勾结交易。同时张汤很注重自身修养,虽然后面做了大官,但是并不摆架子,特别注重人情世故,一方面,他常常与宾客交往、喝酒吃肉,而且对待常常关照熟人之后与贫穷兄弟;另一方面,张汤还时常拜见三公,向三公问安,不避寒暑、从不间断。

受到赏识

查办陈皇后巫蛊案

周阳侯田胜的哥哥田蚡田蚡当了丞相,便征召张汤为内史,田经常向天子举荐张汤,于是张汤又被任命为御史,负责案件的查验和狱事办理。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陈皇后巫蛊案发生之后,张汤参与了此案的办理,在办理巫蛊案的过程中,张汤深挖同党,把事情办的干净利落,因此刘彻认为张汤有办事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为太中大夫。

张汤与光禄大夫赵禹一起制定各类法律条文,务求苛刻严峻,约束在职的官吏。不久之后赵禹升任为中尉,后来又改任为少府,而张汤也当上了廷尉,两人的交情深厚,张汤待赵禹如兄长。

善于揣摩上意

张汤善于揣摩上意,当时的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于是张汤每次在判决重大案件的时候,都想要附会儒家观点与解释,为此,张汤请了很多博士弟子来研究《尚书》《春秋》,当时张汤担任廷尉史,掌管决狱和治狱,因此便请博士弟子去评判法律的可疑之处。张汤每次碰到疑难案件,必定会先上报刘彻,为汉武帝讲解和分析案件的原委,然后观察汉武帝的态度,只要是汉武帝认为是对的,就接受并且记录下来,作为判案的规范,并以廷尉的名义对这些规范加以公布,以颂扬皇上的圣明。反之,如果遭到汉武帝的不认可或谴责,张汤就会马上顺着皇上的意思认错谢罪,而且总是说原本有贤能的下属向自己建议过与皇上相同的意见,但是自己因为愚蠢而没有采纳,以此在皇帝面前表现得非常自责,因此张汤每次都能得到皇上的宽恕。如果张汤想要向刘彻举荐自己的某个属官,那他就会在刘彻认可某个奏折时说这个奏折是自己的某某属官所写的,他总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突显自己所推荐之人的优点,同时遮蔽其缺点。张汤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重罚的,他就会将案件交给严格的酷吏去处理;如果是皇上想要减罪宽恕的,他就会将案件交给执法宽松而公平的监史去办理;如果案件中所关系到的当事人是豪强,那张汤就玩弄法律条文,按照自己想要的结果进行巧妙的诬陷;如果案件针对的只是平民百姓或弱势人群,那张汤就会将案件向皇上进行口述,请皇上定夺,而对于很多按法律条文应当判刑的案件,往往会得到皇上的宽释。

查办三王谋反之案

英布、衡山王与刘非谋反之后,刘彻命张汤查办三王谋反案。此案牵扯极广,当时受牵连的严助伍被两位朝臣,汉武帝本有意宽恕,但是张汤却争辩认为,伍被本来就是参与策划谋反的人,而严助身为皇上亲近的宠臣同时又是出入宫廷禁门的护卫之臣,这样的人本就不应与诸侯私交,这两人如果不被处死,那以后就不好管理朝臣了。汉武帝听后便同意了张汤的意见,处决了严助与伍被两人。

张汤通常都会像处理三王谋反案这样,借助处理大案的机会,通过惩治大臣的方式为自己邀功,也正因如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宠和信任,荣升为御史大夫。在张汤的官职位列九卿的时候,他就开始假意结交天下名士大夫,尽管他内心并不喜欢那些名士大夫,但表面上还是装出很仰慕他们的样子。

协助武帝推行新政

当时的大汉北方有匈奴为患,再加上山东省遇到洪水与干旱的灾害,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国库空虚。为了补充国库,解决财政危机,同时也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推出了包括中央垄断制币权、中央垄断盐铁经营权等在内的改革新法,而掌管律狱又以严酷著称的张汤则成为了汉武帝推行新法、惩治反对派与违反者的“爪牙”与“先锋”。为协助推行新政,张汤请命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发布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贾、铲除豪强之家的势力。由于新政的目的是以民间财富充盈国库,所以本就受战乱与灾情所累的百姓不仅不能从新政中受益,反而更加不得安生,再加上贪官污吏趁机夺取民财,所以百姓骚动不宁。对此,张汤都以严峻的刑法进行彻底惩办,于是上至朝中重臣,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张汤极度不满。

当时的张汤深受刘彻器重,每次上朝都要大谈国家财用情况,一谈就是一整天,常常忘记吃饭,甚至于连当时的丞相都无事可做,空占相位成了张汤的陪衬,当时感觉全天下的事情都取决于张汤一样,甚至在张汤生病时,天子都会亲自前去探望。

首创“腹诽”之罪

汉武帝与张汤推行白鹿皮钱币时,有一位名为颜异的官员凭借着廉洁正直的名声一步步晋升为九卿,而张汤则与颜异有所嫌隙。汉武帝与张汤就制造与推行白鹿皮钱币之事,询问颜异想法。颜异表示,白鹿皮钱币的成本与造价太高不太现实,正常情况下王侯用青色玉璧来朝贺,价值才几千,而用白鹿皮钱币的话反而要四十万,严重的本末不相称。听了颜异的话,刘彻很不高兴,张汤便想找机会报复颜异。后来颜异有次与客人交谈,客人谈到刚推行的法令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对此颜异没有回答,但是表情与嘴角却显露出不屑与鄙视的神情。有人便以此事来举告颜异有不妥的言论,刚好此案又由张汤审理,于是张汤认为颜异身为九卿之官,面对不便利的诏令,不仅不进言解决,反而在心里嘀咕不满甚至诽谤,最后,张汤判处颜异死刑。此次案件,开启了当时“腹诽”罪的先河,从此便有了“腹诽罪”的法律条例,致使公卿大夫都谨小慎微,用奉承来取悦于人。

反对和亲主战匈奴

匈奴请求和亲,朝堂议事之时,刘彻询问朝臣们的看法。博士狄山支持和亲而反对战争,并且狄山还以汉高祖刘邦攻打匈奴却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然后通过和亲换来和平;刘恒想要对付匈奴,北方边境为匈奴骚扰不宁,人民也为战争所累;刘启七国之乱深受战乱之苦,之后不再言战致使天下富裕充实;汉武帝前期与匈奴交战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贫苦等,来作为依据说明与匈奴作战不如和亲的道理。对此,皇上询问张汤的想法,张汤的主张与狄山相反,并且当场称狄山为愚蠢的儒生,以表示自己对狄山懦弱主张的不屑。狄山一时气不过,所以就以张汤在三王谋反案中的处理方式不当来指责张汤的“伪忠”,他认为张汤在三王谋反案中用严酷的刑法来过度诋毁诸侯王,离间和疏远皇上的至亲,同时也使其他诸侯不安。刘彻狄山的言论很是不喜,于是将狄山派往一个边塞城堡,抵御匈奴,然而只过了一个多月,狄山就被匈奴人砍下了头颅,大汉朝臣无不因此而震惊恐惧。

四面树敌

设计陷害李文

山西省李文曾经与张汤有嫌隙,后来李文做了御史中丞,于是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在宫中文书里寻找可以用来攻击张汤的材料。张汤有个下属名叫鲁居,知道张汤与李文之间的恩怨纠葛,于是就想要帮张汤出气,他通过散布流言的方式让人向皇上匿名密告一些李文所做过的坏事,而这个案子又刚好交由张汤来负责办理。张汤虽然明白这是自己下属鲁谒居所为,但依然判决了李文的死罪。而且在皇上问起李文案的情况时,张汤声称可能是李文的老朋友因怨恨李文而告发他。后来鲁谒居在同乡家里病倒时,张汤亲自前往看望,甚至还亲手帮鲁谒居进行腿脚按摩。

得罪赵王刘彭祖

赵地人以冶炼铸造为职业,这与当时朝廷想要垄断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的政策相冲突,于是赵王刘彭祖便多次同朝廷派来主管铸铁的官员打官司,张汤作为负责律狱的审案者经常想办法打击赵王,对此,赵王怀恨在心,一直想要私下找寻张汤的一些把柄。而且鲁谒居曾经也检举过赵王,所以赵王对鲁谒居也充满怨恨,并且对张汤与鲁谒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

得罪丞相庄青翟

当时正巧有人偷挖了汉文帝陵园里的殉葬钱,而当朝丞相庄青翟对此事负有巡视陵园不力之罪,于是庄青翟便与张汤约定在上朝时一同谢罪。可是真到了朝堂之上,张汤却认为只有丞相才有按四季巡视两周王陵的职责,自己与此事无关,不肯谢罪。在丞相庄青翟谢罪之后,皇上派御史查办此案,而张汤则按照法律条目想要判处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的罪责,庄青翟因此而十分忧虑,张汤因为这事得罪了丞相庄青翟。另外,庄青翟手下的三个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也早先与张汤有些过结,他们一直想要找机会陷害张汤。

得罪长史朱买臣

会稽郡人朱买臣原本与严助(严助)是深交好友,他曾受严助的举荐而得到皇上的赏识,从侍中升为太中大夫。当时的张汤还只是一个小官,在朱买臣面前都需要下跪听候差遣。不久之后,张汤做了廷尉,在他办理的三王谋反案中,张汤排挤并指控严助,致使严助被株连处死。对此,朱买臣心里一直怨恨张汤。后来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朱买臣也从会稽知府的职位上调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中。但是没过几年,朱买臣就因为犯事而被罢免了官职,做了一个长史幕僚。朱买臣曾以长史幕僚的身份去拜见张汤,张汤坐在床上接待朱买臣,其行为非常怠慢,不把朱买臣放在眼里,甚至就连张汤的下属丞史也是一脸傲慢,对朱买臣没有以礼相待。这就更加深了朱买臣对张汤的怨恨,一直想要找机会将张汤整死。

得罪王朝与边通

齐地人王朝曾凭着对儒家学说的研究而做了右内史。而边通则学习纵横家的思想,两次做过济南王的丞相。早期的时候,他们的官职都比张汤要高,后来丢了官只得做长史幕僚,而且还需要对张汤行屈体跪拜之礼。张汤曾多次兼任丞相的职务,他知道朱买臣、王朝与边通三个长史原来的地位都很高,所以就经常欺负和压制他们三人。因此,三位长史便对张汤怀恨在心。

惨遭报复

陷害李文被查

赵王刘彭祖以张汤身为大臣不仅亲自探望生病的下属鲁谒居,甚至还自降身份为鲁谒居按摩腿脚为由,怀疑张汤私下和鲁谒居一起做过大坏事,并且要求此事交由廷尉审理。当时的鲁谒居因病而亡,于是此事便牵连了鲁谒居的弟弟,鲁谒居的弟弟被拘禁在了导官署候审。有次张汤到导官署审理别的囚犯,由于他想要暗中帮助鲁谒居的弟弟,所以表面上需要避嫌,因此连看都没去看鲁谒居弟弟一眼。然而不明真相的鲁谒居弟弟却因为这事而误会张汤,并因此而怨恨上了张汤。于是,鲁谒居的弟弟检举了张汤与鲁谒居私下谋划,匿名告发陷害李文之事。这个案子由减宣办理,而咸宣先前又与张汤有过嫌隙,因此在这个案子上咸宣一查到底,不过当时他并没有上报。

遭人设计报复

朱买臣、王朝与边通三人合谋在丞相庄青翟面前指责张汤,说张汤在文帝陵被盗一事上不仅出卖庄青翟,而且还落井下石,明显是要取代庄青翟的丞相之位。同时他们三个还表示已经掌握了张汤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罪证(指张汤与富商勾结,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钱财),可以惩治张汤。

于是,丞相庄青翟与三名长史便派人逮捕并审理了与张汤有勾结之嫌的富商田信等人,并以此为依据,指控张汤将国家政事透漏给田信等富商,使田信等人能提前预知政策动向,然后囤积物资,谋取财利。除此之外,他们还记录了张汤很多其他的罪行。皇上听说了这事之后,就不动声色的与张汤进行讨论,他表示自己的很多决策商人都能预先知晓,就好像是有人将自己的想法提前告诉了那些富商一样。对此,张汤不但没有谢罪,还伪装成非常惊讶的样子,表示一定是有人(朝臣)向富商透漏了消息。而就在此时,先前负责查办张汤与下属鲁谒居合谋陷害御史中丞李文一案的减宣上奏报告了张汤的罪行。于是,刘彻便认定张汤心怀巧诈,竟敢当面欺骗君王,同时派了八批使者按记录在案的罪证审问张汤。

狱中自尽

面对审问,张汤坚决不承认那些被记录的罪责,于是皇上便派赵禹去审问张汤。赵禹向张汤表示,汉武帝并不想让张汤下狱,只是因为张汤得罪了太多人,他们都拿着证据来状告张汤,想要致张汤于死地,因此皇上也很为难,所以让张汤自己想办法平息此事。也就是说,由于指控张汤的人太多,所以不管张汤认不认罪,都难逃一死,此刻的张汤若再想着澄清自己的冤屈已没有任何意义。

刘彻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冬,听了赵禹的话之后,张汤选择了自杀,临死前写下了谢罪信,在信中指出阴谋陷害自己的罪人是三位长史。”

死后留名

张汤死时,家里的总资产不超过五百金,而且还都是平时的俸禄与皇上所赏赐之物,并没有其他的产业。张汤的兄弟与儿子想要厚葬张汤,但是张汤的母亲却表示反对,她认为,张汤是天子的臣子,现在遭受恶言诬告而死,没有厚葬的必要。于是就用牛车拉着棺材,没有外。皇上听说了这个情况之后,感叹说正是因为有这样(正直清白)的母亲,所以才能够生出这样(清廉)的儿子。于是对张汤被告的这个案子进行深究,把那三个长史全部杀了,丞相庄青翟也因此自杀,富商田信则被无罪释放。后来皇上怜惜张汤,于是慢慢地提拔了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张安世在后面被封富平侯

为官举措

制定律法

张汤与赵禹一起制定各类法律条文,务求苛刻严峻,约束在职的官吏,他们一起参与制定了《越宫律》27篇与《朝律》6篇等律法,其中,《越宫律》(已遗失)是关于警卫宫廷的军事法律,用来规范警卫、宫禁事项,而《朝律》(已遗失)则主要是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也就是进一步规范臣子或诸侯朝见君主的礼仪。

另外,为了配合刘彻强化专制与中央集权所推行的改革,张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其中《见知故纵之法》与《监临部主之法》,对知人犯法不举告的与负责实地监察的部主(上级官吏)都判处有罪并连坐;而且,张汤还开创了《腹诽之法》的先河,对那些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有所意见与不满的同样判处有罪。

推行新政

一方面,张汤协助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下令禁止各个郡国私自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同时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统一铸造银钱和五铢钱;另一方面,张汤协助刘彻推行盐铁经营权改革,将盐铁经营权全部收归中央,垄断天下的盐铁经营权、打击富商大贾。为此,张汤发布算缗令与告缗令,对民间商人施以重税,铲除那些豪强兼并之家的势力。张汤通过玩弄法律条文的方式诬陷他人,通过各种手段来辅助新政的推行,以此来达到将工商业收归国有的目的。

人物影响

律法方面

张汤所制定的律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汉朝的法律制度,而且其对于打击当时的豪族势力、稳定社会秩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张汤也得罪了很多朝廷要员,这导致张汤在被诉为“酷吏”的同时,最后被仇家设计陷害而死。

社会方面

法纲严峻但判决混乱

刘彻时期,对外追求征讨四夷之功,在内强化中央集权之策,因此而频繁征用民间人力和物资,导致百姓耗损严重。人们在高压与贫困的状态之下就容易触犯法律,而张汤作为掌管刑狱之职的残暴酷吏,自然就成为了汉武帝威慑百官、镇压民众,打击商人的“爪牙”代表。在张汤的严法酷刑之下,无论是朝廷百官还是民间百姓,人人自危。而且受张汤的影响,致使当时的其他恶毒的官吏也效仿张汤,互相比较,使得法纲不断峻密,法律条文也越来越杂乱。导致作为死罪等各种判例的“决事比(也就是判例汇编)”数量极为庞大,达到了“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的程度。因为判例太多,就算是专门研究案件判决的人都不能全部浏览,进一步导致判决的模糊性与矛盾性,出现很多“罪相同而判处相异”的情况。这就为奸诈的官员提供了钱权交易的空间,想要让某人活,就按照可以活的“决事比”(判例)来评判;想要陷害某人死,就按照死罪的“决事比”(判例)来评议,整个社会都深受其害。

强化集权使民众受累

张汤以玩弄法律条文的方式来协助刘彻推行币制改革与盐铁经营权改革等新法,虽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补充了国库,但同时也打击了民间工商业发展。再加上张汤为推行法令而随意诬陷、欺压人民、镇压百官,致使民众不能安心生活,骚动不宁。而国家正在兴办的事情也都只为充实国库,民众不仅不能得利还得让利,并且很多官吏借此谋私,侵夺他人财产,以法压民。于是,张汤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都倍受指责。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酷吏列传》中,评价张汤“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意思就是说张汤圆滑而狡诈,喜欢以智计去操控他人,让他人为之所用。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张汤传》中评价张汤,虽然残酷暴烈,但是直到最后被陷害至死,张汤还是坚持推荐贤士表彰善良,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汤的后人才得以兴旺。

张汤为官时的当朝丞相公孙弘,因为其办案坚持依顺儒学之士的意见而赞美张汤的美德。

在《史记集解·酷吏列传集解》中,刘宋史学家裴骃引用晋朝秘书监徐廣所言“随势沈浮也”,意思就是说张汤随权势浮沉,随波逐流。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贾俊侠在其编著的《西安历史名人》中评价张汤“堪称古代廉吏的典范”。

亲属成员

人物故事

结交义士

在张汤还只是个小官时,结交了一个商人田甲,当时的两人主要是金钱与利益上的来往与交易。不过,这田甲虽说只是一介商人,但品性不坏,有着贤良的节操。甚至在后来张汤做了大官之后,田甲都还责备过张汤在品行道义等方面的过错。对此,司马迁曾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评价田甲,说他有忠义慷慨之士的风度。

墓葬发现

张汤墓

张汤墓的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内。

2002年,在建设西北政法大学南校区时,发现有西汉墓葬。从2002年4月到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为配合西部大学城建设,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进行考古发掘,其中西汉张汤墓(M20)是一座重要的西汉墓葬发现。

张汤墓葬坐东朝西,略偏北向,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甬道、墓室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墓道呈长斜坡状,位于墓室的西部,长约7米,宽1.15米,最深处距离地面4.6米,墓道两边的墙壁直而平整,内部填有五花土。甬道长5.3米,宽0.88米,高1.45米,整体呈长方形,顶部为拱形。墓室部分呈长方形,东西长5.3米,南北宽2.8米,高1.9米,为土洞室。

发掘的时候,张汤墓的顶部已经完全塌,墓中出土了星云纹铜镜和王铢钱等重要文物。最为珍贵的是在墓中还出土了两枚精致的双面穿带印,其中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另一枚印文为“张君信印”,印面径为1.8厘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方寸之印”。也正是凭借着这两枚带印,考古人员才得以快速确定了此处为张汤墓。

后来为了纪念,西北政法大学在张汤墓的遗址上修建了一馆(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遗址陈列馆)、一碑(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发掘纪念碑)、一亭(廉亭)与一石(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廉亭记),现已成为该校一处著名游览景点。

参考资料

..2023-07-15

..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