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岛蝮
蛇岛(食虫类:Gloydius shedaoensis),别名黑眉蝮蛇、贴树皮,为蝰科亚洲蝮属管牙类毒蛇。蛇岛蝮蛇体型粗短,体长为50~96厘米,头呈三角形,有9枚鳞对称排列,眼尾至嘴角有一条黑色眉纹,体背为灰褐色,背鳞17-23行,两侧有不规则X形排列,腹面呈浅褐色,蝮鳞153枚,尾部较短,尾鳞41对,毒液为金黄色。
蛇岛蝮蛇仅分布于中国辽宁蛇岛,栖息于海拔50米到215米的灌木丛内,栖息场所固定,活动范围小。蛇岛蝮蛇以小型鸟类和昆虫为食,可长时间栖息往返同一栖息地点,活动频率受迁徙鸟类影响,蛇岛亚洲蝮属随鸟类迁徙到蛇岛的数量增多而活动频率增加。
2011年,小龙山岛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蛇岛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蛇岛蝮蛇体型短小粗壮,体长一般50~96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头被部有对称排列的9枚鳞片,额鳞为盾形,长于吻到前缘的距离,头侧有颊窝。眼尾至口角处有黑色眉纹连接,眶上鳞同额鳞大小相似,眶前磷2枚,狭长,眶下鳞1枚,窝下鳞1枚,鼻孔近似圆形,鼻尖鳞呈楔形。下缘略带波状并有一条白色细纹,区鳞近似六边形,挨近上唇的3枚鳞片最大,上唇鳞8枚,下唇鳞11枚,且由前到后逐渐减少。颈部明显,全身体背为灰褐色,背鳞17-23行,除两侧平滑外,皆有棱突。腹面为浅褐色,蝮鳞153枚,并带有深褐色斑点,体侧有三十多个排列不规则的X形深褐色斑纹。尾部较短,尾下鳞41对,毒液为金黄色,以血循毒为主。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小龙山岛蝮蛇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渤海湾东部旅顺军港东北,地处东经120°58′北纬38°57′的蛇岛。
栖息环境
蛇岛蝮蛇栖息于海拔50米到215米的蛇岛内,因地质运动的多次影响导致蛇岛多断层缝隙岩石洞穴,给予了蛇岛蝮蛇优质的栖息藏匿场所。蛇岛四季分明但气温平缓,无严寒酷暑,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不超过-8℃,最高不超过26℃。空气湿度较高,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土质松软,植被茂盛,岛上多达209种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昆虫较多,春秋两季迁徙鸟类亦大量且种类丰富,所以小龙山岛蝮蛇在蛇岛上有丰富的食物来源。蛇岛蝮蛇一般有较固定的栖息场所且活动范围不大,多为岩石和池塘附近。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食物组成
蛇岛蝮蛇为广食性动物,常以鸟和昆虫为食,成年蛇岛蝮以小型鸟类为食,幼蛇多以昆虫和幼虫为食。
捕食行为
其颜色与周围环境极为相似,蛇岛亚洲蝮属多拟态迷惑猎物进而捕食,在捕食季节,蛇岛蝮蛇常贴匐于树干上几天甚至几个月守候猎食鸟类。待到有鸟类来到去其捕食范围内,蛇岛蝮蛇就会头部颈部向前探出,身贴紧树干平铺弯曲呈压紧的弹簧状态,尾部自然下垂或于树干稍有缠绕,等鸟接近则一口咬住,将鸟喙折于后下,将其从头到脚吞咽,吞下一只鸟约需五到三十分钟。
回归行为
小龙山岛蝮蛇捕食场所和栖息场所较为固定,不轻易改变,通常在同一地点连续栖息数月,若中途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也会通过嗅觉指引或者嗅觉与地磁的联合作用再次回到原栖息地。
节律行为
季节性节律
蛇岛蝮虫的活动频率主要受温度和鸟类活动影响,并以鸟类活动为主要影响,蛇岛蝮蛇会跟随鸟类的活动迁徙的频率和时间而同步活动。在每年的四月中旬迁徙鸟类开始依次抵达蛇岛,此时蛇岛蝮蛇也逐渐开始外出,待五月左右抵达蛇岛的迁徙鸟类迎来旺季,蛇岛蝮蛇也迎来本年的第一次捕食活动高潮。至七月,蛇岛鸟类种类数量都变稀少,蛇岛蝮蛇则活动减少甚至完全不活动,等到八月至十月下旬这段时间里,蛇岛再次迎来大批迁徙鸟类,蛇岛蝮蛇也出现第二次活动高峰。蛇岛蝮蛇有两季休眠习惯,即冬眠和夏蛰。
日节律
小龙山岛亚洲蝮属的昼夜活动也受其捕食对向小型鸟类影响,同小型鸟类的日活动周期一致,每日凌晨上树候捕,八到十时下树,午时上树,十九时离开,每日有朝夕两个活动高峰。
生长繁殖
蛇岛蝮蛇3~4岁性成熟,卵胎生,两年分娩一次。一般5月的5~9点和15~18点开始交尾,交尾期间雌性会释放尾基部臭腺的分泌物,使雄性追随雌性,后覆于雌性背部,雌雄蛇尾缠绕,雄蛇将一侧半阴茎插入雌蛇泄殖腔,待15~25分钟后,交尾结束,雌雄蛇点头游动后分离。小龙山岛蝮交配后精子保留雌蛇体内,翌年6~7月在卵进入输卵管后才会受精完成。待到8~10月,雌蛇产仔1~8条,幼蛇刚出生就能爬动蹭断脐带,幼蛇可在水源不断的情况下断食存活200~300天。小龙山岛亚洲蝮属在其孵化破壳后除冬眠期外一生都在进食生长,幼年间生长较快,年老后生长速度渐慢。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1984年因台风原因蛇岛蝮蛇死亡约3000条,2000年统计为18000条,2006年统计该物种数量为19691~20871条,种群数量有上升趋势。
致危因素
在建立保护区之前,人们对其大量的狩猎捕杀使小龙山岛蝮蛇数量下降,还有人类在蛇岛的活动破坏了蛇岛蝮蛇的栖息环境;蛇岛蝮蛇还极易受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恶劣天气影响,类似自然火灾,干旱,台风等都会使其生存受到威胁;外来物种入侵也极大程度上的使小龙山岛亚洲蝮属受到侵害,入侵种褐家鼠(家鼠属 norvezgicus)在蛇岛几乎没有天敌,因活动时间差异,蛇岛蝮蛇很少会捕食褐家鼠,这使得褐家鼠大量繁殖,并且其在冬季少食时会捕食冬眠期的蛇岛蝮蛇,还有许多入侵植物,像葛藤(Pueraria lobata),五叶地锦(Pathenocissus quinquefolia)等,这些植物会争夺本地植物的资源,从而使蛇岛蝮蛇栖息环境缩小,影响蛇岛蝮蛇捕食栖息,导致蛇岛蝮蛇数量下降。
保护级别
2000年,小龙山岛蝮虫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1年,蛇岛蝮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蛇岛亚洲蝮属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1980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在蛇岛建立自然保护区(辽宁蛇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分涵盖了蛇岛蝮蛇的全部分布,用以保护蛇岛蝮蛇的种群繁殖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保护迁徙途径该处的候鸟。九十年代高等院校和蛇岛管理处与科研机构联合立项研究蝮蛇种群增值措施等研究,1982年成立大连蛇类研究所,1988年建立大连蛇岛医院,1990年建立蛇岛自然博物馆。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6
The IUCN Red List.iucnredlist.2023-06-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2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