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叫五彩绳、五彩长命缕、续命缕、百索等,在“端午节”这一天,把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缠绕编织成不同形状的彩绳,系在孩子们的手臂、颈项等部位上,叫系五彩长命缕、续命缕,有驱害辟邪、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应劭所著《风俗通》里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背景
“端午节”系五色丝线的历史悠久。“五色”起源自“阴阳五行说”,古代的阴阳学家们认为,“水、火、金、木、土”这五行不仅可以将宇宙万物分类,还可以解释宇宙现象的所有发展规律;而根据《逸周书》记载:“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五色”与“五行”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后来统治者为了维护皇权,遂将“五色”神化,以五色为尊,以五色为吉祥色,并潜移默化至民间。
端午节”的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又名“恶月”,《后汉书》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五月降雨量大,天气潮湿,温度高,暑气生,温热交替,人就容易生病。
汉·应劭《风俗通义》里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五色丝线”由白丝、青丝、黑丝、赤丝、黄丝拧成股线,相互缠绕而成,可系于脖颈、手腕、脚、衣服、鞋帽上,或装饰民居建筑。当时有些人认为,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五色丝线可以玉貔貅避灾;也有人认为五色代表说五色龙,五色丝线有降服鬼怪的能力;还有人说,五色是“五毒”的克星,系上五色丝线,可以驱病辟邪,祈福纳吉。
各地风俗
因为地区不同,有些习俗也会不同,“五色丝线”同样如此。有些地区的风俗是,端午节那天把五色丝线系在小孩子的手腕或者脖子等部位,系的时候,小孩子不能讲话,五色丝线要一直戴着,到六月六才能把它剪下来,丢进河水里冲走,这样就把百病也冲走了。
有些地方的风俗是,端午节那天把五色丝线给小孩子系上,一直要戴到阴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把五色丝线放在火把上烧掉,同时祷告,这样小孩子的灾祸也一起被烧掉了。
还有些地方将五色丝线拧成一股,系在小孩的手臂上,要从五月五日系到七月七日,才能解下来跟金焚烧。某些地方又据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色丝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或者扔在河里,会把瘟疫、疾病也扔走。
演变
“五色丝线”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当时兵祸连结,人们把“五色丝线”做成“日月、鸟兽”形状,上刺文绣、金缕,或佩之于胸前,或缀于臂上,称之为“辟兵缯”,希望能够防避兵灾,免除瘟疫。
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渐渐不用了,渐渐成为了儿童的颈饰,一般在儿童满周岁时,父母就会为其戴上,以求避灾去邪,后来发展成了“长命锁”,有将孩子的生命锁住,不让灾病带走的美好寓意。
到了今天,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就已经明白,“五色丝线”没有驱病玉貔貅的实际功效,只具有祈福的象征意义,“五色丝线”也就成了节日传统文化的商品。
编织方法
五彩绳作为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饰品,有很多种编织方法,这里介绍一种简单而传统的编织方法,先准备好五色丝线,拿出一根红色绳子,再拿出一根其他颜色的绳子,搓成绳,接着再把其他三种颜色的绳子继续搓接,最后在绳子的连接处打个结。
据南京市非遗绳结代表性传承人蒋妍侠介绍,编织五彩绳是三分编七分调,有一个简单的口诀,“一弯圈、二交叉、三穿、四拉”,每一步拉的时候拉紧就可以了。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很多人编织五彩绳,不一定只用“青红白黑黄”这五种丝线,也不一定只有五根丝线,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搭配。例如用硬纸卡片编织五彩绳的方法,先准备一张硬卡纸片,用圆规或者其他工具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圆,再将这个圆分成八等份(这个几等份可以随自己的爱好任意分),在中心点上打一个洞。然后将五彩绳对折后,打一个结,穿过硬卡纸的中心点,固定住,再把五彩绳固定在圆板上,间隔两根绳子,沿一个固定方向编织,最后在绳子的连接处打个结。
参考资料
五彩绳的编织方法.金华日报.2023-06-24
非遗里的端午:五彩丝线编织美好祝愿.荔枝新闻.2023-06-24
超简单的五彩绳编织方法.环球时报.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