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医生
《山村医生》是中国画家王玉珏于1964年创作的工笔人物画,纸本水墨设色,纵84.5厘米,横63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作品中描绘了披着白衣的女医生在白天治疗病患之余,深夜在灯下捻着棉签,为翌日医疗工作做准备的场景。该画摆脱以往工笔画全篇皆用工整线条的传统,引入工写结合的方法,在面部、手部等关键部位运用工整线条而在衣服等其它部分更加放开,使画面更具时代感与生活气息。这幅画不仅展现当时农村缺乏医生的状况,更在平凡小事中抒发了山村医生的敬业精神。
《山村医生》是王玉珏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毕业作品,根据其在广东省中山市平沙农场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山村医生》一经发布就得到诸多反响,刊载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等报刊,先后赴日本、德国、法国、印度、美国等国家进行展出。《山村医生》曾入选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6年被选入“广东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
在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号召,掀起了一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热潮,无数青年前往农村、边疆,去中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我。这一时期的画作创作,大多源于画家深刻的生活经历,需要画家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诚心进行创作。
1963年,正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王玉珏,决定前往广东省中山市的国营平沙机械农场体验生活,开始她的毕业创作。农场的环境十分恶劣,想要填海造田,知青们就需要在海水冲击出的海藻与泥潭中,挖泥、筑坝、围垦。王玉与众多知青们同吃同住,挤在用树皮芦苇搭起来的房子里,一个人占不到一米宽的位置,每天起早摸黑去劳动,晚上一同开会讨论。大家经常会在劳动中刮伤手脚,只能先到小河沟中简单清洗,回去后再找棉签和药水擦一下,做些简单的伤口消炎处理,但蘸药酒用的棉签只能靠自己手捻。王玉珏感到这里太需要一位医生了。
创作过程
在农场中,王玉珏遇见一位医务室里的医生。她是前两年来的知青,平时会教给大家一些基础医务知识。在那个事必躬亲的年代,女知青白天到各队给大家看病敷药,晚上夜深人静或休息时还需要捻些医用棉签以备急需。王玉珏见到这一幕,感动之余画下许多速写。
有感于平沙农村的医疗情况,王玉珏回校后就用生宣画了一幅《乡村卫生员》创作初稿。王玉珏的老师看到这幅画,认为很有南方的味道,就建议其改名为《山村医生》。在得到认可后,王玉珏先画素描稿,再用工笔画的形式完成创作。由于刻画的是现代人物,要体现时代精神,就用功于人物形象,而在衣服上勾画地更加轻松。为了突出主题与人物形象,她只画了人物上半身,并将画眼放在精细地刻画人物专注捻棉签的表情与动作。由于买回来的熟宣纸,纸质太过细腻,画不出王玉珏想要的感觉,她就亲自用大张生宣,熬胶加矾,制成熟宣,随后一口气勾画了三幅。其中两幅是按国画方式完成,还有一幅未完成之作,尚是白描稿。
作品内容
《山村医生》中,一名女医生在白天治疗伤患之余,深夜无人时坐在灯前,手中捻着棉签,腿上的盘子中放着一堆做好的棉签与材料。她在为隔日的医疗工作做准备。而一旁,马灯、药箱、瓶瓶罐罐等道具都做了细致的描绘。女医生身上还佩戴了共青团徽,点明其先进青年的身份。墙上草帽旁插着采摘来的一朵小山花。画面最左边落款“玉珏”,盖上“王玉珏”印章。
艺术鉴赏
主题
王玉珏在平凡质朴的形象中,捕捉到山村医生这样一个蕴含道德意义的群体形象。其题材的选定,完全是从理性出发,并通过亲身经历纳入感性的知识,从而在平凡的事件中认识到不平凡的意义。
技法
画作呈现了清新明朗、生机勃勃的画意和生命力。在意境上、技法上,该作摆脱了以往工笔画、仕女画的束缚,一反过往工笔画整体全部都用工整线条的传统,改成用工整线条来画人物的面部、手部等主要部分,而到衣服和其它地方则更加放开,以此来体现人物的现代性的生活气息与劳动面貌,让画面更加轻松。王玉珏以工写结合的方法引入充满活力与时代感的生活气息,哪怕到今天,不仅毫无过时之感,因其质朴、隽永、真情而更显动人。其线条之抑扬顿挫、色调之温馨又使这幅诗一般的作品进一步韵律化,成为经得起细致推敲的经典。
人物形象
《山村医生》这幅画以捻棉签这一细节的创意构想,展现了山村医生对农村医疗事业的关爱与敬业精神;紧劲周密的线条塑造了女医生俊美的形象;墙上的小山花画龙点睛,点出女医生“踏遍青山”,为农民带来健康的坚韧与付出。同时,也有平凡而不凡的山村医生如山花般高洁美丽的寓意,巧妙地提升了该作的艺术性,使这一幅画面感、情节性的人物画像成为内有余味的含蓄诗篇。
价值与影响
作品影响
《山村医生》发布后获得了诸多正面评价,在20世纪60年代时被视为传统工笔人物画表现现代生活题材有重大突破的佳作,被刊载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广东画报》《美术》等杂志刊物,入选“全国高等美术学校64届毕业生创作成绩展”以及“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随后,该画还被选入由对外文委文化展览工作室主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览”,赴日本、德国、法国、印度、美国等多国进行展出,由于《山村医生》展现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全新面貌,而尤其受到国外观众的重视。在《山村医生》发布后,直到1966年,中国才提出“赤脚医生”的概念,动员医生们去农村服务。
获奖情况
展览与出版
展览情况
出版情况
版本信息
《山村医生》在入选“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并赴日本、德国等国展出后,却并未退还回来,不知所踪。于是当中国美术馆要加以收藏时,王玉珏将同时期创作的另一幅《山村医生》给了出去。尔后诸多报刊需要《山村医生》的正片资料时,王玉珏无法拍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画作,只好将之前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单张画作印刷品翻拍成正片,提供给各大报刊杂志使用。而第三幅没有完成的《山村医生》白描稿,则于1997年捐赠给了广东美术馆永久收藏。
画家介绍
王玉珏,1937年12月出生于湖南郴州。1955年进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担任广东画院党组书记、院长、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广东画院艺术顾问、岭南画院终身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与写意花鸟画,主要作品有《山村医生》《卖花姑娘》《淡淡的小花》《冉冉》等。
王玉珏的工笔画创作,以兼工带写的手法为主,在人物神态、内心刻画上力求工整细腻、刻画入微,以求形神兼备,而景物描写则求粗豪放达。因此,其勾画时讲究用笔,要笔笔有韵味。在勾线中,王玉珏注重墨色的运用,使画面线条粗细、浓淡、前后、主次都能虚实呼应,和谐统一。在渲染、罩色方面,尤重色与线的关系处理,以线造型,借线条的圆、润、干湿等变化表达物像的体、面、质、色和重量、空间等不同的感觉,抒发作者的感情。同时在对象结构转折处进行渲染,吸取高调子素描的手法。在色彩处理上,王玉珏以一个主色调统一画面,使大效果鲜明强烈,又注意冷暖色的变化和相互渗透,使其丰富耐看。总之,其工笔画调动多种技法共冶于一炉,使画面效果工而不死,放而不乱,单纯而不单调,虚实互有呼应,工意结合,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山村医生 - 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2023-06-29
技法、意境与表现.中国美术家网.2023-06-29
清新典雅自情真--读王玉珏中国画.中国美术家网.2023-06-29
王玉珏:点燃寻常生活 去以心发现心.金羊网.2023-06-29
【观点】三幅《山村医生》的情况说明.王玉珏官方网站.2023-06-29
广东画院大事记(1959-2009).广东美术馆.2023-06-29
一展尽看广东画院“一甲子”巨献.金羊网.2023-06-29
专家点评.中国美术家网.2023-06-29
王玉珏近照.凤凰网文化.2023-06-29
劳动者之歌——中国美术馆藏人物画作品线上展.中国美术馆.2023-06-29
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全国部分美术馆馆藏作品选登.中国美术馆.2023-06-29
工笔写意皆“存真绘心”.人民网.2023-06-29
广东省直机关庆祝建党10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南方新闻网.2023-06-29
王玉珏.中国美术家网.2023-06-29
“历程·新中国一代美术家特展”参展艺术家访谈录(节选).广东美术馆.2023-06-29
历史沿革.广东画院.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