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公元621年—公元643年),原名李丽质,李世民的第五女,同时也是嫡出长女,生母为长孙皇后长孙氏,其夫为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

长乐公主自幼深受父母宠爱,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受诏封为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下嫁司空长孙无忌之子,表兄长孙冲。贞观十七年(643)八月,陪葬昭陵,享年二十三岁。

长乐公主精于书墨,宠而不骄,待人守礼有度,更能够为国事而尽心,曾代长孙无忌进谏,陈述分封制的弊端,帮助众臣止住太宗分封之意。

人物生平

有女丽质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尚为长孙珑儿的长孙氏生下长女,秦王李世民喜得爱女,为女儿取名为“丽质”,希望女儿能够出落得光彩动人。而长乐公主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长乐公主的墓志之中,有文字赞颂她“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正是说她高洁清灵,秀丽脱俗,宛若皎洁得月光洒落在葱郁的树林之中,鲜艳明媚,光彩照人,好似灿烂的日光照耀在江水之中。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八岁的长乐公主被诏封长乐郡公主,成为新朝最早受封的公主之一,食邑三千户。

逾制出嫁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宗正少卿长孙冲。长孙无忌既为外戚,更是重臣,时任司空,位列三公·,而后更是出任宰辅,居于凌烟阁二十四臣之首,长孙氏声名显赫。李世民还未登基之时,长孙无忌积极为其谋划,力谏太宗于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发动兵变,先发制人,为唐王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长孙无忌不仅于朝堂之上对太宗帮助极大,更是太宗的布衣之交,也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将爱女嫁入长孙家族,既是对长乐公主的宠爱,同时也是表达对长孙家族的信任。而长孙冲是长孙无忌长子,日后继承父亲爵位,两个年轻人的婚事无疑是最为妥当的安排。

长孙冲是长孙皇后的嫡侄,姑表兄妹相配,也算是自小熟识。长孙冲为人端正,精于书画之道,被称为“小王献之”,老师阎立本也对其赞赏有加,。

李世民得此贤婿,心中欢喜,也要为爱女准备一场浩大的婚典。贞观五年,唐太宗在为女儿筹备婚典以及嫁妆之时,对众位大臣表示“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房玄龄等人答曰:“皇帝所爱,欲少加之”。太宗为了表达对女儿的宠爱,竟让身为晚辈的长乐公主带着倍于姑母永嘉长公主(高祖之女,太宗之妹,生于武德二年)的嫁妆出嫁。幸有诤臣魏徵劝谏:“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最终李世民收回旨意,赐下赏赐褒奖魏征的正直,成后世一桩美谈。

丹青才气

据长乐公主墓志记载”散玉轴于缥,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可以看出长乐公主在书笔丹青之上的造诣,明镜不能与其争明,春花也要失色几分。太宗皇帝极善飞白体,长孙皇后的书法作品虽然早在清朝便已失传,却也被古人与吴彩銮、朱淑真等名家并提,称其为“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受父母熏陶,长乐公主与其兄弟姐妹几人对于书画之道都有着不低的理解。

长乐公主墓葬陪葬品出土 一方辟雍砚,贞观宰相杨师道在咏砚诗中有 “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句”,说的便是这种砚台。辟雍砚出土之时,砚面弦纹内依然残存些许墨迹,砚面更有长久使用的研磨之痕,此砚不同于一般的随葬明器,应当是墓主 人生前所用之物,时时研磨而不肯更换,更可能是李世民所赐。以公主生前所用的辟雍砚陪葬,足见公主是爱书善书之人。

谏言守唐

长乐公主大婚后的下一次记载,是与一件关乎唐王朝命运的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徙封宗室。早年争位的惨痛经历以及权势日益庞大的关陇士族让太宗对分封诸王的念头日益强烈,然而刘启时期的七国之乱司马衷时期的八王之乱险些颠覆社稷,重拾分封制无疑是“开倒车”的行为。以长孙无忌房玄龄为首的百官屡屡进谏,陈述分封之患,却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太宗对分封制的推崇。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二月,眼见李世民对众臣谏言如马耳东风,长孙无忌想到了颇有圣宠的儿媳长乐公主,谏臣之言皇帝或许早已听烦了,于是便恳请长乐公主进宫劝说皇帝,并代为上奏,长孙无忌等大臣为了李唐克服重重困难,如今天下一统,朝堂稳定,太宗却要把大臣分封到外地,正如同流放一般。太宗虽然表示分封功臣土地是古往今来常见的做法,是想要大臣的后代继续辅佐唐朝,一起让大唐永远地存在下去,最终却也听取了众位大臣与长乐公主的意见,放弃了分封的念头。

分封制固然可以在短期内拱卫王室,可待到地方发展过快,中央的实力不足以继续威慑地方,那么膨胀的野心就会促使诸侯王发动叛乱,问鼎中原。有了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长乐公主等人的谏言对于稳定唐王朝至关重要。

天子悼泣

贞观十七年(公元公元643年)成婚十年,年仅23岁的长乐公主气疾加剧,最终病体难支,于同年八月十日与世长辞,留下弄玉吹箫、琴瑟和鸣的丈夫以及悲痛的父母。李世民皇帝因为长乐公主早逝悲伤万分,多次痛哭仍然不能释怀;储君李治感叹姐弟阴阳两隔,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太宗下令长乐公主陪葬昭陵,于贞观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公元643年11月7日)以鸿胪寺卿韦挺为丧事监护正使、鸿胪寺少卿崔仁师为丧事监护副使主持相关事宜。

人物墓葬

长乐公主墓

长乐公主辞世后,太宗皇帝下令陪葬昭陵。长乐公主之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西北距昭陵陵山约一千 米,与昭陵陵体仅一沟之隔。长乐公主墓于1986年被保护性发掘,其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六部分组成,总长48.18米,上有方形覆斗封土 ,墓室以方形砖砌成, 四壁向外弧出。在墓道 、 甫道和墓室内都画有壁画 ,墓室内壁画大多脱落 ,只剩余四壁上部的影作木建筑和墓室顶部的天象图,墓道两壁书画仪仗和出行图 ,天井下绘制文武官员 ,甫道内勾勒侍女婢,在过洞拱门上端画楼阁建筑图 ,角道顶部绘各种图案 。

长乐公主墓曾多次遭盗墓贼光顾,石制的棺床和棺木均被破坏,发掘时已不存人骨 。出土随葬品 123件 ,大部分为各类陶俑 ,有武士俑 、 镇墓戳 、仪仗俑 、男女骑马俑和骆驼俑 ,还有灶具、家畜等陶制模型 。瓷器中有白瓷辟雍砚 , 深褐色釉碗盏等 ,还发现绿色玻璃杯的残片 。将破碎的墓石拼合,有 “ 唐朝故长乐公主墓志 ”字样 。

最为引人注意的,是长乐公主墓的甬道之中设有三道石门,这在目前已发掘的唐代墓葬是仅有的,按照礼制,唐朝公卿重臣、皇亲国戚、妃嫔陪葬墓只能设置一道石门,由此可见李世民对长乐公主的宠爱。长乐公主墓也是唯一出现两道阙楼图像的的墓寝,其中第一道为双层,脊兽采用尾造型;第二道为单层,脊兽又采用鸱吻,由超乎规格的婚典和墓室可见,太宗对长乐公主这位嫡长公主的宠爱无人能及。

墓志铭

长乐公主墓志被发现时已遭损坏,志盖左下角破碎,志石部分已经碎成多块,且零零散散的分布于墓内各处。拼合后志盖为正方形,每边长98厘米,厚14.3厘米,盝顶高7厘米。志石为正方形,每边长96.5厘米, 厚14厘米。志文以楷书阴刻于志石之上,共30行,每行33字,全文共1000字有余。四边线刻十二辟邪、山树祥云。盖顶以篆书阴刻“唐朝故长乐公主墓志”于其上,四周线刻蔓草,四角线刻莲花,四杀线刻四神山树,盖边线刻蔓草。

人物评价

据《大唐故长乐公主墓志铭》所载,长乐公主识大体,守礼节,兼雅丹青笔墨。长乐公主生于皇室之家,受万千宠爱,风光下嫁外戚重臣,足见李世民对她的爱护。更加难得的是她受宠而不骄纵,知书好学,精于笔墨丹青之道;为国事而尽心,代长孙无忌向太宗进谏分封之患;与夫婿长孙冲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生唯一的遗憾便是早亡,却也因此避免了目睹公公长孙无忌被逼自缢,夫君长孙冲流放流放岭南、客死他乡的惨事。

家族成员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2023-07-05

唐砖1:初入大唐.豆瓣读书.2023-07-13

唐砖 (2018).豆瓣电影.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