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洪炎秋

洪炎秋

洪炎秋(1899年—1980年3月14日),原名,表字,后改字炎秋,并以字行于世,笔名芸苏,台湾作家、教师,许寿裳鲁迅周作人的学生。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洪炎秋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深受读者喜爱。他的文学成就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物经历

洪炎秋出身台湾彰化鹿港传统文人家庭,是洪弃生(1866年11月11日-1929年,光绪十五年中清代秀才)的儿子。

从小在家跟父亲学文言文,1911年起上夜校偷学日语(因为洪弃生拒学日文)。

1923年到中国留学,考进北京大学预科乙组(外国语修习英文),与何容等同班,台南市宋斐如(文瑞)与他同期考进北大。1929年以毕业论文〈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教育〉取得学士,并经蒋梦麟推荐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第23卷第9号发表。

1930年通过沈尹默到国立北平大学做行政工作。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留在北平市,参与保管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校产。1946年6月回到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后来的台湾师范大学)教书,后调任台湾省立台中师范学校(现在的台中教育大学)校长,二二八事变后去职,同时被撤职的还有台湾省立台中图书馆馆长庄垂胜等台籍教育行政人员。

1948年被台湾大学庄长恭校长聘为正教授,8月起聘,时任中国文学系主任是台静农,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是丁林(丁西林)。1949年起兼任台湾《国语日报》社社长,1972年转任发行人,1978年回任社长。

1969年12月,在台北市选区当选增补“立法委员”。1980年3月14日,因脑出血(脑中风)在台大医院病逝,享年81岁。

外部链接

著作

著作有《英文法比较比较研究日本语法精解》《文学概论》《语文杂谈》《洪炎秋自选集》及其它散文、儿童读物等数十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