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
关节,又称腰带、骨盆,位于脊椎末端,联结脊柱和股骨。是人体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关节,在髋关节的血液供应系统中,股骨头的血管系统变异较多。关节周围有很多肌肉附着,起着负重和维持运动的功能。常见疾病有骨质疏松症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股骨头坏死、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基本结构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是典型的杵臼关节,髋臼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股骨头为半球形,其关节面约圆球的2/3,嵌入髋臼内。臼的月状面围绕髋臼窝,窝内充填脂肪;髋臼唇附着于臼缘增加臼的深度。关节囊坚韧有力,关节周围有强大的肌肉附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也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在负重和运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骨性结构
髋臼
髋臼位于髋骨中部外侧面,由髋骨、坐骨和耻骨汇合而成。如倒杯形,面向前、外、下方,与身体矢状轴约呈40°向后成角,与身体横断面呈60°向外的角度。髋臼后上方较为宽厚坚实,髋臼骨折时是放置内固定物的理想之处。臼底部成为髋臼窝,髋臼窝骨壁很薄,当受到暴力损伤时,股骨头可穿通髋臼造成中心性脱位。
股骨头
股骨头非正圆形,头部约占圆球面的2/3。头向内上前挺起,与髋臼相接,组成髋关节。股骨头光滑,被软骨所覆盖,中央部分的软骨较厚。当股骨头在髋臼内旋转时,只是在中立位负重的条件下才取得最大的适应和接触面积。紧接股骨头下方为股骨颈。股骨颈前侧稍平坦,后侧稍凹陷。外上缘较短,有血管滋养孔。股骨颈向外下方斜接于股骨大粗隆,下缘移行于小粗隆。股骨颈纵轴与股骨干纵轴之间形成的角度称为颈干角,在婴儿时期约为150°,大多数成人为120°—135°,平均127°。髋部损伤或疾患,大于此角称为髋外翻,小于此角称为髋内翻。当髋内翻时股骨头的负荷减少,而股骨颈所承受的应力则增大;反之,当髋外翻时,股骨头的负荷减少,但股骨颈所承受的应力则相应减少。在冠状面上,股骨纵轴线与股骨颈纵轴线并非一致,其所形成的夹角称为前倾角,在婴儿期约为20°—30°,正常成人为12°—15°。股骨颈和粗隆间骨折发生后在治疗上应注意颈干角和前倾角的变化。
韧带
髂股韧带
髂[qià]股韧带是全身最强的韧带,位于髋关节前方,起自髂前下棘下部和髋臼缘,跨越关节囊前方,向下分为2支,外支附着于股骨颈基底部前方,内支附着于小转子前方,也称之为Y形韧带。髂股韧带坚强有力,可对抗髋关节过度后伸,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很大的作用。
坐股韧带
坐股韧带位于髋关节的后面,起自坐骨体,向上向外经股骨颈后侧附着于股骨大转子及轮匝带。可限制髋关节内收和内旋。
耻股韧带
耻股韧带在关节囊的前下方,起自髂耻隆起、耻骨上支,略呈螺旋形,向下外移行于关节囊前下壁。可限制髋关节过度外展及外旋。
股骨头韧带(圆韧带)
股骨头韧带为三角形扁平纤维带。连于股骨头凹及髋臼横韧带之间头韧带虽在关节囊内,但又被滑膜层隔在滑膜之外。韧带内营养股骨头的滋养血管,被者予以否定。
位置与毗邻
屈髋肌群
屈髋肌群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耻骨肌及臀中、小肌前部纤维等。髂腰肌即腰大肌与髂肌的合称。当站立位屈曲髋关节时,这些肌肉都参加活动;但当屈髋超过90°时,髂腰肌则成为有足够张力的唯一屈髋肌。
后伸肌群
髋后伸是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大收肌坐骨部发生作用。髋关节后伸由于受髂腰肌牵制和关节面距离较近,没有屈曲那样灵活。当伸膝位伸髋时,这些肌肉都发挥作用,而且臀大肌在髋关节外旋位时,其伸髋作用较外旋位明显增强;当屈膝位伸髋时,除臀大肌外都丧失大部分张力强度,伸髋力量明显减弱。
外展肌群
髋关节外展是由于臀中小肌、臀大肌上部、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作用所致。其中臀中肌面积较大,其前部纤维还有使髋内旋的作用,后部纤维则有使髋外旋的作用。
内收肌群
内收肌群有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及股薄肌。髋前屈时内收较充分,后伸时因受对侧下肢限制,范围减少。
外旋肌群
髋外旋系梨状肌、闭孔内肌、上孖[zī]肌、下孖肌、股方肌、臀大肌后部、闭孔外肌、内收肌上部及缝匠肌收缩所为。屈髋时髂腰肌也有外旋作用。
内旋肌群
内旋肌群主要为臀中小肌前部纤维,屈髋时阔筋膜张肌收缩有内旋作用。髋关节屈曲时,坐股韧带和关节囊后部可限制内旋。
血管与神经
在髋关节的血液供应系统中,股骨头的血管系统变异较多。随着人体发育成长,血液供应的变化,个体差异也颇大。一般认为,成人髋关节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股深动脉第1穿支、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等6条动脉的分支。
相关疾病
骨质疏松与股骨颈骨折
该病症常见于老年人,主要是其自身的解剖特性导致。以下几方面因素也是其形成原因:①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逐渐发生退行性变,皮质骨薄而疏松,骨小梁稀疏,张力骨小梁及压力骨小梁减少尤其明显。②老年人Ward三角区常仅有脂肪填充,使此区更加脆弱。③老年人的髋周肌群退行性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抵消髋部有害应力。
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该病症常见于老年人,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关节劳损和退行性变。
发病时的表现为活动起始疼痛明显,稍事活动后症状减轻或消除,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早期一般表现为关节滑膜炎症。影像学可见髋臼边缘骨质增生、硬化等。
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又被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糖皮质激素与酒精等会引起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导致骨细胞缺血、变性、坏死。
临床特征为:①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加重,有时为休息痛。疼痛多为针刺样、钝痛或酸痛不适等,常向腹股沟疝、大腿内侧、臀后侧和膝内侧放射,并伴有麻木感。②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患髋关节屈伸不利,下蹲困难,不能久站。③进行性短缩性跛行、鸭步行走等。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该病症多发于3—10岁儿童,发病高峰为3—6岁,男童较女童的发病率高,右侧多于左侧,双侧髋关节发病者占5%。可能因创伤、病毒与细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发病。
起病或急或缓,患儿常诉说大腿和膝关节疼痛,查体可发现避痛性步态,腹股沟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并伴疼痛,以内旋受限为明显。
养生保健
养骨要点
正资调衡
通过矫正脊柱和骨盆倾斜,从而使双髋关节承重平衡及承重力线平衡,对应力集中带来的关节损害进行规避。
劳逸有度,动静互补
髋部疾病大部分是因为劳损导致的,所以养骨的时候必需注意适当活动,劳逸结合,保持动静平衡。这样既能达到活动锻炼、强筋健骨的目的,又避免了因过度活动而造成损伤。
加强养护,避免外伤
髋关节疾病大部分和损伤有关系,所以加强养护、避免外伤是非常重要的,如活动锻炼前进行一定的预热活动等。
补肝益肾、强筋壮骨
髋关节疾病在肝肾亏损的老年人群众非常常见。肝肾亏损就会导致气血虚弱、精亏髓乏、筋骨失养,具体表现就是废疏松、骨脆易折、代偿增生、缺血坏死等。
防寒保暖,定期保健
温则使通,保暖可使筋腱柔韧、经络畅通、气血调畅、筋健骨强,在预防骨关节和肌腱劳损上尤为重要。
定期检查和保健,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对新生儿做体检,可及时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及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发育性髋内翻等病症,进而及时矫治,避免残疾。
养骨方法
起居养骨
起居养骨主要是指在日常起居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适宜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膳食养骨
饮食保持钙、磷及蛋白质等营养平衡,并合理补充各种维生素,全面营养,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