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银鱼
太湖银鱼是身体呈透明状的无刺淡水鱼,长度大概为七至十厘米,因身体透明色泽呈银色得名银鱼,俗称冰鱼、玻璃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太湖备考》中记载太湖银鱼在吴越春秋时期便存在,清朝康熙年间,银鱼列为贡品,与白虾、白水鱼并称为“太湖三宝”。银鱼分布山东省至浙江省沿海地区,太湖是太湖银鱼的产地,每次繁殖期排卵约1000颗,一年繁殖两次。
历史沿革
太湖银鱼有较久的历史,《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产银鱼。宋代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诗句,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白水鱼并称为“太湖三宝”。太湖银鱼有两则传说,一是春秋时代,夫差胜利归来的时候,和西施在太湖泛舟游乐。将吃剩的鱼脍倒入太湖中,鱼脍就变成了银鱼。越王勾践率兵伐吴但是一直不能攻破吴都城,当时粮草匮乏正想退兵的时候,有许多银色的小鱼冒出,越兵捕食后士气大震,攻破了吴都城。另外一则传说是不屈服于秦始皇的孟姜女,最后化作太湖银鱼。
分布范围
银鱼是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银鱼在中国山东至浙江省沿海地区都有分布。太湖银鱼源于海洋,在成湖过程中封闭于三大银鱼盛产湖。
生物习性
栖息习性方面,在水域中多生活于中下层,除缺氧外,极少发现在上层活动,仔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成鱼无此特性。摄食习性方面,幼鱼饵料为轮虫,后逐步选择较大易得的浮游动物为食,还可以小型的鱼虾为主食。
品种介绍
太湖银鱼总计有4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方面,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最高。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
特征介绍
太湖银鱼在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繁殖情况
太湖银鱼每年在2月、3月、4月和秋季进行自然繁殖,幼鱼经过一两月的生长成熟。每年银鱼设置两个捕捞季,从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下半年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每次繁殖期,一般排产2次卵,每次约1000颗,银鱼排产卵结束后,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营养价值
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银鱼:“食之甚美味甘无毒,可作‘羹食’,宽中健胃,补肺清全,滋阴火,补虚劳。”《食疗本草》也载有“银鱼利水,润肺止咳”的作用。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可做宝宝辅食。干制的银鱼营养价值更高,钙含量较高,因此银鱼抗衰老、防癌。
现今状况
太湖银鱼因过度捕捞、产卵场被破坏、水体污染等问题,导致天然银鱼种群衰退,提醒人们要继续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田环湖等政策,逆转生境破碎化。
保护措施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发布,太湖水域自2019年2月1日起全面实施封湖禁渔,从2月至8月,禁渔范围为全太湖水域,沿湖河港有水闸的以水闸为界,无水闸的以港口湖岸防洪大堤连线为界。对太湖东山与西山岛之间水域、苏州湾东水域,太湖银鱼翘嘴红鲌秀丽白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太湖青虾中华绒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太湖梅鲚河蚬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年禁止捕捞。
参考资料
银鱼科.物种2000.2024-09-12
太湖宴 | 老味道 那一抹畅游在太湖中的银辉哟 .搜狐网.2023-07-12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银鱼:太湖碧波“小白龙”.百家号.2023-07-12
银鱼.农网百科.2023-07-13
太湖全水域封湖禁渔 三个保护区全年禁捕.百家号.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