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油藤
灯油藤(学名:Celastrus paniculatus Willd):是南蛇藤属藤状灌木。落叶藤状灌木。高达10m。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5mm;叶片纸质,椭圆形、宽卵形或圆形,长5~10cm,宽2.5~5cm。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长5~15cm,基部分枝与上部分枝近等长;雌雄异株;花梗长3~5mm;花淡绿色,直径3~4mm,5朵;雄花的雄蕊着生于杯状花盘边缘,花丝长于花瓣;退化子房短柱状;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圆球状,花盘杯状,柱头3裂,先端2浅裂。果近球形,直径达1cm,3裂,每裂瓣有1~2枚种子。花期4~6月。
形态特征
常绿藤本灌木,高达10米;小枝被毛或光滑,皮孔椭圆形,通常密生,稀不显著;腋芽小,三角形,长1-1.5毫米。叶椭圆形、长方椭圆形、长方形、阔卵形、倒卵形至近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楔形较圆,边缘锯齿状,叶两面光滑,稀在叶背脉腋处有微毛,侧脉5-7对;叶柄长6-16毫米;托叶线形,早落。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5-10厘米,上部分枝与下部分枝近等长,稍平展,花序梗及小花梗偶被短绒毛,小花梗长3-6毫米,关节位于基部;花淡绿色;花萼5裂,覆瓦状排列,半圆形,具缘毛;花瓣长方形至倒卵长方形,长2-3毫米,宽1.2-1.8毫米;花盘厚膜质杯状,不明显5裂;雄蕊长约3毫米,着生花盘边缘,在雌花中雄蕊退化,长约1毫米;子房近球状,在雄花中退化成短棒状。蒴果球状,直径达1厘米,具3-6种子;种子椭圆状,两端稍尖,长3.5-5.5毫米,直径2-5毫米。花期4-6月,果期6-9月。
种子含油50﹪以上,在云南省常榨油作灯用油或制肥皂用;种子入药,能缓泻、催吐、兴奋、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麻痹等症。本种叶形多变,曾被分为3个亚种(D. Hou 1. c.):即原亚种、具齿灯油藤(亚种)C. paniculatus ssp. serratus (Blanco) D. Hou(在我国没有分布)和花灯油藤(亚种)C. paniculatus ssp. multiforus (Roxb.) D. Hou,但后者与原亚种的主要区别是:叶片较窄长,呈椭圆形或长方形,花序花稍多,但此种差异并不稳定,在同分布区别即存在各种过渡型,较难区分,故合并。
生长环境
生于疏林或灌木丛中,攀援于树上。
分布范围
产于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生长于海拔200-2000米的 丛林地带。分布南达印度。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
种子含多种倍半萜多元醇、和酯碱。酯碱有西那潘金(celapagine)(20 —6)、西那潘宁(celapanine)(20—7),醇和酯类化合物有马尔肯久纳醇(malkanguniol)(20—9)和马尔肯久纳醇苯酯(malkangunin)(20—10)等。种子中还有三化合物灯油藤烯醇(Paniculatadiol)(20—11)和一种具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的成分。叶含酯碱西那潘尼金(celapanigine)(20—8)。根含类化合物。
药用价值
【傣药】黑麻电(西傣) :根、嫩尖治腹泻,痢疾《滇省志》。嘿麻电:根治疗痢疾,腹泻,腹痛《版纳傣药》。叶、尖、根治痢疾,腹泻,腹痛《滇药录》。【佤药】小红果:果实治神经性皮炎,癞子,皮癣《中佤药》。【景颇族药】懒金垒,纳贝:根抗风湿《滇药录》。
种子:催吐。
种子(灯油藤):缓泻,催吐,提神,祛类风湿性关节炎,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
【药 名】:灯油藤。
【来 源】:为卫矛科植物灯油藤的种子。
【功 效】:缓泻、催吐。
【主 治】:治伤食便秘,或毒物中毒后的排泄药。用于食毒后的催吐药。
【性味归经】:苦、寒。入肺、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5一3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图鉴》。
【中药化学成分】:含谷植物固醇、B一香树脂醇、齐敦果一12烯一3B一29醇、扁蒴藤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