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八和会馆

八和会馆

八和会馆是在邝新华倡导下,于1889年建立的粤剧仝人行会组织。该组织坐落于广州市恩宁路177号,总部占地11000平方米,20世纪40年代进行了一次复建。随着粤剧不断向各地发展,八和会馆也成立了不少分会。2017年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或地区,而广东省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

八和会馆行当齐全,分工精细,包揽了粤剧的八个板块。其下分支包括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和”字贯穿每一个堂的名称,反映出八和会馆“和为贵,和为上”的宗旨,并以“八和精神”鼓励粤剧艺人之间团结互助,力同心,共同发展粤剧事业。八和会馆主要以主持艺人接班、各乡订戏为主,此外还负责艺人医疗、埋殓以及收容孤苦伶仃的老艺人和戏行中人住宿。

八和会馆在广东省粤剧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为广东粤剧的生根落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聚集地,促进了艺人们的交流和学习,并通过民主议事和行规细则的制定,为粤剧的兴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八和会馆的推动下,粤剧逐渐形成了特色浓厚的地方戏,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会馆历史

背景

1854年,佛山市李文茂创立“琼花会馆”,也就是八和会馆的前身。之后,因粤剧艺人参与太平军遭禁后纷纷转移到了广州市活动。市民李从善出于对艺人的爱护,将其在同吉大街的房屋用作艺人活动场所,开设了“吉庆公所”。戏行中的武生新华、花旦勾鼻章、小武崩牙启、小生师爷伦等人尽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两广总督兼镇粤将军袁世海的同意,批准“立地筹建”会馆。戏行公议采取乐捐和义演两种方式,进行筹款,单是筹款就耗费了十年时间。1889年,作为修建会馆的发起人和倡导人邝新华联合独脚英、林之等粤剧艺人广州吉庆公所的基础上兴建了粤剧艺人专门的活动机构一八和会馆。

总部发展

最初,八和会馆的全称是广东省八和粤剧协进会。然而,广州市警察局探长李彦良、机器工会李德轩以及社会局都干预了此事,认为不能称为协进会,因为这个称号不突出工人组织的特点。于是在1948年改名为广东省八和粤剧职工大会,并由社会局管理。当时的社会局长朱瑞元也亲自过问会馆的工作。直到广州解放后,于1951年9月,八和会馆移交给广州市总工会,成立了文艺工作者工会。

八和会馆的成立确实带动了粤剧的复苏和发展。在八和会馆成立之后,将吉庆公所改为了吉庆。吉庆行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戏班与订戏方之间的演出事宜,类似于中间人的角色。与此同时广州市成为了粤剧艺人的聚集地,吸引了许多人才汇集于此。经过30多年的劫难后,粤剧重获新生,进入了一个新的兴旺期而八和会馆的建立也推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旧金山等地的分会馆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粤剧的传播和发展。

八和会馆下辖的戏班数量众多,艺人人数逾万。粤剧的艺术也得以发展,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等。声腔方面,以梆子和二黄为主,涌现了大量新的剧目,并且开始出现了文人戏。邝新华作为八和会馆的一位重要人物,为粤剧艺术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前往上海市天津市、北京、汉口等地观摩了其他剧种的演出,并吸收了京剧泰斗谭鑫培的表演艺术,创立了粤剧中的“恋檀腔”,为粤剧注入了新的元素。八和会馆内长期悬挂着他的影像,并为他立下了“长生碑”,作为粤剧艺人对他永久的纪念。这体现了八和会馆对新华在粤剧艺术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永远的敬意。

除了艺术发展外,八和会馆还建立了八和学校,培养出了许多粤剧新秀,为粤剧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人。

分会情况

随着粤剧的发展,八和会馆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分会。至今,八和会馆的分会遍布世界18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广东省的八和会馆被海内外粤剧人士尊为“母会”。

香港八和会馆的前身是“八和公寓”,是粤剧从业员散班后的住宿地方。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会馆多次改组,先后成立了“八和剧员总公会”、“八和粤剧协进会”和“广东八和粤剧职业工会”。最终,在1953年重新注册成立了“香港八和会馆”,负责统理粤剧的整体事务。在过去的四十年里,香港八和会馆在推动粤剧在国际上的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新加坡八和会馆的前身是“梨园堂”,于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创建,后改名为八和会馆。除了在新加坡,还有澳门、美东以及英港等地的八和会馆。这些分会不仅延续了八和会馆的传统,也在各自的地区推动着粤剧的发展。它们为海内外粤剧人士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广东省粤剧的独特魅力和优秀传统。八和会馆作为“母会”,在粤剧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会馆制度

八和会馆分设八个堂:永和堂,属小武、武生等行当;兆和堂,属文脚、正旦、公脚、正生、总生、小生、大花面等行当;福和堂,属花旦、马旦、打武旦等行当;庆和堂,属二花面、六分等行当;新和堂,属男女丑行当;德和堂,属打武行当;慎和堂,属各班负责接戏人员和退休的老艺人;普和堂属棚面一一敲击乐及音乐人员。辛亥革命前,八和会馆采用行 (戏行) 长制。首任行长就是武生新华。正、副行长以外还有西宾 (师爷) 一席。首任西宾是被革举人刘华东。刘在粤剧处于最困难时期出了许多智计,挂“京班”招牌就出于他的锦囊。他又编写了《六国封相》一剧,贡献很多。西宾需要应酬官府,解决重大事务,没有名气的人是不能胜任的。八和会馆的行长,权力很大,组织戏班,要经行长同意;艺人收徒签约,行长有权过问;艺人触犯行规,由行长罚“酬红凳”,即俯伏在红色的长凳上受板责。行长手握重权,掌握着各戏班的命脉。

会馆设施

八和会馆在成立后设有吉庆公所,实际上是原吉庆堂的变相。八和会馆的左边有分为八个堂,其中独慎和堂迁入吉庆公所。吉庆公所的后面有“安息所”和“敬老院”,用于收容无儿无女的老艺人。还有一个神楼,用来安放李从善的神主牌(灵牌)。会馆的门楣上有一块大石刻着“八和会馆”,后面有一个大天井,两廊后面供有祖师位,其中有“华光先师”的称号。两旁有两张大宫座椅,两边还有四支红棍。据任俊三所说,原本这些红棍是用来安放李隆基的,但现在安放的是华光先师的神像。

在光绪年间初期,寺院遭到火烧,在火灾中一个前辈艺人叫“崩牙启”救了很多人,但自己也以身殉。当时艺人下乡演出搭建戏棚,也有遭到火灾的情况。相传华光是祝融,所以就供奉华光为祖师。华光像据说是南海区县大老爷捐献的。因为八和会馆的地址属于南海县,所以县官也捐献了神像。入伙时,是由德和堂的八名打武家穿上戏服,抬着神像进去的。后来形成了惯例,由这些打武家成立了“銮舆堂”,每逢华光诞辰和迎神赛会时,他们负责抬着神像出游。

“銮舆堂”是德和堂内小部分人的私人组织。华光神的龙牌上写着“喃呒阿弥华光游戏神道佛”,与其他神庙供奉的华光神称谓不同,其他神庙通常称之为“敕赐五显华光大帝”。此外,还有田、窦两位师和张骞师父。四支红棍是用来对违反行规的人进行罚打,而打屁股的地方就在华光祖师的面前。华光神位后面是一个议事亭,两廊住着香公(也就是庙祝),他们是戏行子弟,专门负责供奉神像,也属于八和会馆的组织范畴。

抗日战争后的1946年,广州八和会馆恢复了活动,当时他们租了十三甫一间屋作为会馆的所在地。不久以后,一些美洲三藩市、新加坡等地的艺人捐了一万多美元回来,他们用这笔钱在恩宁路买了一间房子作为会馆,同时也在河南堑口长庚里买了一间屋作为宿舍,并在河南洲外街买了一间屋作为分会的办事处。

会馆主席

会馆活动

粤剧八和祖师诞即华光诞,据传华光为火神,过去粤剧下乡演戏要搭戏棚,戏棚乃竹木所搭,易于失火,故演戏前首先拜祭华光,以求保佑。清光绪年间,序新华创建八和会馆后,开始在八和会馆内供奉华光师傅像,每年逢华光诞(农历九月十八),粤剧艺人在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活动费用多由粤剧艺人集资,祭祀用品有常用的烧猪香烛、生果等。祭祀时由艺人吹奏寓意团结的“封相锣鼓”助兴。仪式结束后,参加祭祀的全体艺人集中聚餐,交流、沟通。

会馆影响与意义

八和会馆作为粤剧艺人的行业会馆,见证了粤剧在荔湾区地区的发展和成熟。粤剧在元、明时期开始形成,吸收了弋阳腔的唱腔特色,并融合了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桂剧等不同流派的特点,经历了变革和创新。以其流畅如行云流水的曲调吸引了众多观众,达到鼎盛时期。西关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中心,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人们,他们对娱乐有着很大的需求。同时,西关地区的河网纵横,为粤剧红伶提供了红船交通的便利,这使得西关地区充满了乐声和夜晚的欢乐

会馆轶事

火神华光师父托梦告知的巨木,在广州八和会馆建馆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抽干水塘,他们找到了一块罕见的大柏木,用它制作了会馆的大门,门上画有两个门神。然而,八和会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到了日寇的轰炸,成为废墟,但是大门却没有受到严重损坏。然后,大门流落民间,曾经辗转于湘粤两地。1946年,八和会馆恢复活动,在恩宁路买下了一所房子作为新的会址。这时,粤剧呈复苏之象,红伶们频繁出入八和会馆,恩宁路因此成为了“粤剧街”。可是,新的八和会馆规模较小,大门虽然找回来了,但却派不上用场,只能闲置。后来,在“大跃进”期间,这对大门被当作垫板,还被用作承受重物的跳板。经过一番努力,广州粤剧院团长靓少佳将大门索回,搬至永庆大街的銮舆堂放置。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粤剧凋零,八和会馆也冷落下来,两扇大门也被弃置无用。幸运的是,这对大门被有心人保护起来,没有被破坏。作为八和会馆的重要文物,这对大门曾经在“城际节”中展示,后来被运至展馆。直到2003年八和会馆进行重修,这对大门才重新安放在会馆大门口,重绘的门神也焕发出新的光彩。据说,在修整大门时,锯出的木屑是枣红色的并散发着香味,这一点让人们非常惊奇。然而,许多专家最终也无法确定这对大门是由何种木材制成的。

会馆评价

“有广东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有粤剧的地方就有八和会馆”,被誉为光海红豆的粤剧,是岭南地区的文化名片,而八和会馆又是粤剧艺术具有代表性的一张名片。它创建于1889年,至今已经有134年的悠久历史,是粤剧工作者联系社会、面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提升广东省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繁荣和高质量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南方都市报评)

参考资料

八和会馆第一座会所.凤凰网.2023-07-20

“粤剧传统精粹展演” 尽显南派传统技艺魅力.人民网.2023-07-20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2023-07-20

清末民初粤剧史话.粤剧网.2023-07-21

汪明荃第7次连任八和会馆主席 全票当选.长城网.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