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屃
,又称霸下、驮碑龟、鳌、龟趺(fū)、填下、天下、龙龟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传为龙生九子之一(一说第一子,一说第六子),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赑屃”一词首见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意为描写巨的力大无穷。至赵祯时期,丁度刊修《广韵》成《集韵》时,赑屃被解释为鳌。之后,赵煦、宋徽宗时期,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中指出赑屃为碑首,是对盘龙的称谓,而鳌是碑座,是以龟的形象制作。明代后,出现了“龙生九子”的说法,赑屃被传为龙子之一,有着载重的爱好,并被确定为石碑下的龟位置。形象也变化为龙首龟身,并沿至近代。今见于古建筑中,并视其为吉祥物,寓意长寿、负重、镇煞迎福。
赑屃的形象为龙首铜像,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龟身,长有甲壳亚门;四肢粗壮,呈爪状,称为麟脚。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作为石雕作品时,通常背上立有石碑,赑屃趴卧于地面,在其脚下设有底座。赑屃是祥瑞和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长寿与坚韧,并带有地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因此其也常被运用于大型墓葬,俗称“神龟驼碑”。据说,触摸赑屃能带来福气:摸摸赑屃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赑屃背,一世不受累;摸摸赑屃腚,一生不生病;摸摸赑屃尾,今生不后悔;摸摸赑屃牙,金银财宝往家拿。
“赑屃”演变为“龙子”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御用之物,寄托了当时统治者渴望永存千古的思想。古人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它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同时,赑屃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折射出了中国传统官本文化的历史缩影。
历史溯源
赑屃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最初并非龙子,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从鳌龟发展为赑屃、再成为龙子,历史地位也不断地被提高。
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中尚未收录“赑"“屃”二字。“赑屃”一词首见于东汉张衡《西京赋》中“巨灵赑屃,高掌远,以流河曲,厥迹犹存”。西晋左思在《吴都赋》中载“蚌蛤珠胎,与月亏全;巨鳌赑屃,首冠灵山”,西晋刘渊林注“赑屃,用力壮貌”,意为描写巨鳌的力大无穷之貌。从中可见,赑屃脱胎于鳌龟且力大无穷。
但赑屃尚无实物,只见诸古籍之中,作为力量的象征,“以象用力壮盛之貌”。由于其“笨形能负重,人多认作龟”,南北朝时出现了龟形碑座,到唐代,碑的型制基本定形,由碑头、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身为主体,用长方形巨石在正背面刻纪念性文字或文章,两侧也有刻文字或图案。人们认为龟这种动物外壳坚硬,兼具力气大寿命长,用它作为碑座可以使碑身能够长久保存。于是,大部分石碑都采用龟形座,其与地面接触面大,重心低,既减小对地面的压强,又确保了碑身隐重安全。同时石碑碑首雕有蠕龙,碑座为龟趺,显得完美统一,相对具有装饰效果。因此唐以后历代较大的石碑多用龟趺,而早期的赑屃多为巨龟形。
赵恒时,陈彭年等奉诏重修《广韵》,《广韵》多录用唐代韵书,故所释文义同唐代,“赑,赑屃,壮士作力也”。到赵祯时,丁度刊修《广韵》成《集韵》时,赑屃被解释为鳌,又称雌鳌为赑。之后,赵煦、宋徽宗时期,由官方颁布的官式建筑规格标准《营造法式》中有制作“赑屃鳌坐碑”的制度,其中又指出赑屃为碑首,是对盘龙的称谓,而鳌是碑座,参照以龟的形象制作。
唐、宋时代的龟趺在造型上都较为写实,头背、爪都得像生活中的龟,风格简练古朴。沿袭至元代,民间“纵妻淫行者为龟”的俗语对龟产生忌讳,龟驮碑的造型逐渐开始龙化,随着明代“龙生九子”的说法兴起,赑屃由鳌、龟等成为龙子之一,有着载重的爱好。其形象特征也开始向龙子变换,头部增添了角、发、腮髻[jì],昂首张口,演化成为龙头,身子仍为龟型,背纹更加突出,和龙贴切。如中国武当山12座驮着皇帝圣旨碑文的赑屃亭,碑文记载朱棣大建武当及明世宗重修武当等情况。其中驮碑的赑屃虽皮披龟甲,但头似龙首铜像,且头上有角。
至清代,赑屃已完全发展成为龙头龟身的形象,并较为常见,同时也出现了独特形象的个例,但相较罕见。如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内的一对驮碑赑屃,头上长有双角,但身上披麟而非龟甲,尾巴也较普通赑屃更长,形象独特。但此后,大体上赑屃“龙首龟身”的形象一直相沿至近代,在民国时期仍较为常见,而今赑屃多仅见于各地古建筑中,大多为石雕,部分为铜器。同时,人们将赑屃视为吉祥物,并参照它们的形象特征,用玉石、铜、陶瓷等制作成龙头龟的形状特色工艺品,寓意长寿、负重、镇煞迎福。
形象特征
外貌形态
赑屃与龟相似,但龙首龟身。其形象特征为龙头、并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龟身,长有甲壳;四肢粗壮,呈爪状,称为麟脚;尾巴较短。
表现方式
古人凡兴建寺庙道观等大型建筑,必刻石碑以志纪念,而赑屃“好负重,有异力,”故常被用作驮碑,驮碑赑屃多为石雕石刻。作为石雕时,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背上的大石碑,石碑为赑屃石雕的主体,占据较大空间,通常还会在石碑四周雕刻有祥云纹或龙玟[mín]等纹样。石碑下方便是驮着碑的赑屃,趴卧在地面。在赑屃脚下还会设置石台,被视作底座,有时还会将石台雕刻成浪花状,在浪花中还镌刻着鱼、鳖、虾、蟹,分列在四个角落。
传说典故
赑屃的原型是传说中的巨鳌。据传巨鳌力大无穷,女娲炼石补天,担心天再次塌陷,便断鳌足以立四极,使大地得到支撑。后又传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浮动在水上,不能固定下来。居住在仙山上的神仙深以为虑,便将此情况禀告天帝。天帝担心这些仙山流于西极,使众仙失去居所,于是命15只巨鳌分作三班用头托住仙山,仙山才得以稳定。后来,人们便按照鳌的样子雕成石鳌,并称之为赑屃。
相传,赑屃好负重,有异力。上古时期,赑屃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在大禹治水时被收服。赑屃帮助大禹推山挖沟,疏通河道,在治水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水患解决了后,大禹担心赑屃再次兴风作浪,便在沉重的石碑上刻下了赑屃治水的功迹,让它驮着,如此不仅满足了赑屃的喜好,又限制了赑屃的行动。
文化影响
赑屃有多种解释:壮猛有力貌,指作气用力之貌;凝重貌,强劲貌;大而重貌;红海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赑屃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用来代指石碑,负载,引申为担负重任。他力大无穷、好做善事、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奋发向上,是财富、长寿、吉祥的象征。
由于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赑屃是祛邪、避灾、祈福、护宅的守护神,其头呈龙首铜像状,而龙是中华民族的专属图腾,龙的每个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龙首表示赑屃是祥瑞的象征,同时也表明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在皇陵或历史意义较为重大的建筑中通常伴有赑屃的形象。赑屃的身体为龟的形态,龟代表着长寿与坚韧。同时赑屃的四只脚称为麒麟足,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有麒麟异象出现,必有好运到来。赑屃也经常被运用于大型坟墓,如清朝一品、二品的官员死后,可以在坟墓前建神道碑,记载该官员生前的事迹,而驮着石碑的就是赑屃。
“赑屃”演变为“龙子”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御用之物,寄托了当时统治者希望丰功伟绩永存于世,渴望永存千古的思想。同时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体现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必须迎合当时的最高统治阶级及其僚臣的意愿和利益,才能使地位提高,表现了身份、名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性,折射出了中国传统官本文化的历史缩影。
相关争议
由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形象在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变化,糅合了龙的某一些形象特征。而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极数,“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于是,民间遂流传龙生九子一说,但龙之九子所指何物及其排序,并无确切记载。明代时,“龙生九子说”逐渐形成有李东阳和杨基的两种不同的说法流传较广,其中关于龙子赑屃的排名各异,一说第一子,一说第六子。
明朝弘历年间,孝宗皇帝朱祐樘[zhū yòu chēng]听闻龙生九子的说法而不明就里, “下御札问龙生九子之详 ” ,命群臣作答。然其说不见于典籍,只流行于民间,众臣“不知所从出”。时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李东阳在《怀麓堂集》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将赑屃归为第六子,并称之为“霸下”。明代学者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李东阳《怀麓堂集》之说,亦认为赑屃为龙之六子;但明代大儒杨慎的《升庵集•八一卷九五》认为:“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将赑屃归为龙之长子。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清代翰林高士奇《天禄识余·龙种》中亦认为赑屃为龙生九子中的第一子。
文学作品
文物古迹
中国境内
北京旧城墙
北京的城垣系构筑在一个巨大赑屃的背上,20世纪50年代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也象征着北京城亦为仙都。
河北正定
河北省正定县赑屃为现存已知世界上最大的赑屃碑座,位于正定县开元寺内,于2000年6月22日在正定府前街出土。赑屃为青石质,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首径2.5米,鼻孔直径0.21米,残重107吨。为五代十国时期遗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赑屃体态丰满,头略抬,颈前伸,鼻头宽、鼻孔圆,尖牙外露,大嘴紧闭。赑屃的脖子、腿上刻划了几条褶皱,以表现其肌肤的肥硕;浑圆的腹部雕刻的浅纹向两侧突出,以显示其驮碑所承受的重压。雕饰手法简洁明快,造型生动逼真,被誉为“天下第一赑屃”。
河北吴桥
2010年5月,河北省吴桥县安陵镇发掘出土了一对赑屃,该对赑屃身长约2米,宽1.3米,高约80厘米,是一雌一雄,每只重约1000公斤。两块碑额方方正正,每面都雕刻着三条龙,形象生动,碑额正面中心刻有“重修法藏寺记”的字样,另一面为篆书,字迹暂时无人能识别。赑屃和碑额均为青石雕刻。法藏寺为该地一处寺庙法藏寺,据推算始建于唐朝,赑屃和碑额可能是该寺庙功德碑的一部分。
河北廊坊
2014年10月,廊坊市一村民翻新房屋掘土时发现石龟,经鉴定为为距今800多年的金朝赑屃,为金代万佛寺遗址遗物。赑屃全长约1.6米、宽约1.3米、高约0.4米,重约两吨,整体呈龟形。赑屃颈部向左侧倾斜,眼睛、耳朵以及头顶、背部的卷云纹清晰,逼真形象,赑屃背部留有承放石碑的凹槽,但在现场未找到石碑。
江苏徐州
2012年11月,江苏市中心一处工地挖掘出土了一座扛着石碑的赑屃,全重近70吨,经专家鉴定为明朝景泰年间孔子庙内的石碑。但碑帽缺失、碑体上部破损,石碑正面刻有“徐州市”“修建校舍40间”等文字,记录了该处文庙历史发展和历代维修进程;反面刻着人名,边款注有“瓦匠薛谨、丁顺”“木匠李英、张惠”等工匠名字;驮碑石兽赑屃头部缺失,但体态雍容完好、龟壳纹路清晰,四周雕有天马、祥云、波浪等图案。体长超过3.5米,高约1.5米,宽约1.55米。
河南汤阴
2013年12月,汤阴县岳飞庙发掘出土了4座碑额和6座碑座,经考证均为明清时期的文物。其中有一座碑座为“赑屃”形状,全身长约1.7米、宽约0.91米、高约0.5米,其背上刻有精美的花纹,眼睛和颈部雕刻生动。随赑屃出土的还有一座长约1.1米、宽约0.94米的碑额,正面中间刻有“御制”字样,周边雕刻有盘龙纹饰。据专家推测“御制”碑额和碑座可能与爱新觉罗·弘历于1750年曾亲临汤阴岳飞庙拜岳飞,御书《经武穆词》并亲撰《武穆论》和《祭岳飞文》有关。
安徽砀山
安徽山赑屃出土于2013年5月,龙头龟身,长约2米,宽约1.6米,厚达70厘米。近70公分厚。石龟保存完整,龟甲纹理依稀可见,在龟背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断切面。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砀山县境内现存最大的赑屃。
山东青州
山东青州赑屃为明代赑屃,出土于2013年10月。赑屃身后侧断裂,背上雕刻有精致的花纹,眼睛、耳朵、颈部雕刻生动,其颈部向一侧弯曲,全长约2.6米(不包含断裂的后半部分),宽约1.2米,整体呈龟形,背部中央位置,有一处宽约0.66米,深约0.3米的石槽。赑屃的颈部向左侧弯曲,眼睛、耳朵以及头顶、背部花纹精致,爪子及颈刻有纹路,栩栩如生。
山东曲阜
曲阜孔庙内有十三碑亭,各亭石碑多为赑屃驮碑的造型,其中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有座气势恢弘、规制显赫的石碑,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该碑碑首雕刻着一对负屃,仅碑身就重约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水盘,总重达65吨,碑材采自北京的西山,碑文为康熙帝御书。
皇陵赑屃
明十三陵中的明长陵,有一处赑屃驮御碑亭,该碑高将近8米,整体重达50吨,石碑上记载着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功绩,下方赑屃的龙首铜像较为凶猛。明朝万历的陵墓定陵中,也有一座赑屃驮御碑伫立在墓园中。南京的明孝陵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该皇陵也有一块“神功圣德碑”,颇为壮观,仅驮碑的赑屃就有2.7米高,上方的石碑也高达6米多,碑上刻着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其他国家
美国达拉斯艺术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块的46岁未确定身份妇女的墓碑,约建造于公元219至316年之间,墓碑高55.88厘米,下方由赑屃驮着,这只赑屃与龟的差别不大,仅用浅浮雕刻画出牙齿和胡须。在日本镰仓,12世纪和13世纪武士氏族的创立者岛津贞久和毛利季光的陵墓,被一个形似鳄鱼的赑屃驮石碑区分开。
参考资料
龙年话龙 |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不同在哪里?妈妈又是谁?.澎湃新闻.2025-04-19
河南一村庄修路挖出大石龟 其实是赑屃(bì xì).东北网.2025-03-10
龙生九子赑屃排老大.新浪网.2025-03-10
“赑屃”驮石碑 体现“厚德载物”.人民政协网.2023-08-12
【金小博说】都知道龙生九子,但吕巷的那条小白龙究竟是哪条龙的后代?.澎湃新闻.2025-03-10
赑屃是什么意思?赑屃意思讲解.环球快报网.2025-03-10
赑屃不是龟专职驮石碑.海峡网.2023-08-12
龙龟神兽玉雕——再现龙九子赑屃之形象.新民网.2025-03-10
河南汤阴现明清文物 "御制"碑额疑与乾隆有关(图).中国新闻网.2025-03-10
武当解密丨武当山上的神龟为何要驮着一座碑?.武当发布.2023-09-25
文物特写——涿州发现一方珍贵赑屃(上).涿州博物馆.2023-08-12
榆次聂村:赑屃的传说.黄河新闻网.2025-03-10
江南风物|园林:鼋龟.澎湃新闻.2023-09-18
驼碑的赑屃.齐鲁壹点.2023-09-17
正定赑屃体积世界最大 或为节度使安重荣所有(图).中国新闻网.2023-08-12
古城正定中藏着最惊艳的时光印记.澎湃新闻.2023-09-18
燕赵都市报:河北省吴桥出土两只千公斤重赑屃.国家文物局.2023-09-18
河北村民家中挖出2吨重赑屃 或为800年前寺院遗物.中国新闻网.2023-09-19
河北一村民家中掘土发现赑屃 距今800年(图).河北新闻网.2023-09-19
河北霸州一村民家中挖出疑似金代赑屃.中工网.2023-09-19
徐州市工地挖出明朝70吨驮石碑赑屃 兽头丢失.中国新闻网.2023-09-19
河南安阳岳飞庙 发掘出4座碑额和6座碑座(图).中国新闻网.2023-09-19
汤阴岳飞庙出土明清时期碑座.央广网.2023-09-19
砀山400岁赑屃重见天日 重约四五吨保存较完整.安徽网.2023-09-19
400岁石龟“隐身”几十年终见“天日”.宿州市人民政府.2023-09-19
山东青州出土明代大型赑屃 栩栩如生历史罕见.中国新闻网.2023-09-19
孔庙石碑上的龙文化.中国新闻网.2023-08-12
为什么墓碑要用王八驮着.上游新闻.20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