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
锡剧是吴语区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与越剧、黄梅戏并称华东地区三大剧种。锡剧旧称“滩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起源于清朝末期,在辛亥革命前后进入“小同场戏阶段”。1914年,“滩簧”艺人先后带领锡剧进入上海市,“滩簧”戏发展成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正式搬上舞台。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两班合作于先施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班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1954年,“常锡文戏”在更名为“常锡剧”后,正式定名为“锡剧”。锡剧作为民间戏曲,其曲调丰富多彩,旋律委婉动人,属于板腔体系。男女声早已形成,在男女声对唱中无需转调,即可灵活自如地运用同一种基本腔调。锡剧的主要剧目有《珍珠塔》《孟丽君》《红楼梦》《红楼夜审》《双推磨》《拔兰花》《摘石榴》《秋香送茶》《双珠凤》《红花曲》《三请樊梨花》等。代表性人物有梅兰珍、王彬彬、汪韵芝、姚澄、刘鸿儒、王兰英、倪同芳、沈佩华、王汉清、费兴生、吴雅童、杨企雯、张雅乐、薛文德、薛静珍、姚梅凤、林月珍等。
2008年6月,锡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起源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嘉庆至道光年间,主要流行于无锡、常州一带,表演形式一般都选用当地的民俗音乐小曲,并用说唱的形式演绎,目的主要是达到自我娱乐,当时这种表演形式并不叫锡剧而是被称为“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而后又根据语音、唱腔方面的差异,被大家又分“无锡“滩簧””与“常州“滩簧””。“滩簧”随后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采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被称作“花鼓“滩簧””。“滩簧”戏多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中的两个角色,被称为“对子戏”。
发展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锡剧开始出现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并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打破了先前“滩簧”艺人均为男性的格局。少数艺人进人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市帮。活跃于所在地域的水乡村镇。
此间“对子戏”流传甚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人“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如《借黄糠》《陆雅豆卖妻》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基础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
繁荣
民国初年,“滩簧”戏开始从农村走进城市。锡剧以“滩簧”形式进入上海市,进沪的第一人是袁仁仪。1908年,他只身闯上海,最先在茶馆、酒楼唱“无锡“滩簧””;后与徒弟“半天红”以生、旦唱对子戏;1916年底,“无锡“滩簧””进入上海“天外天”游艺场,后转入“大世界”“小世界”等地演出。1920年新春他邀数人结成戏班,挂牌“无锡班,苏锡新戏”,着简易清装于“天外天”游乐场演唱。
1921年,袁仁仪改班名为“无锡“滩簧”,龙凤班”,移至大世界游乐场演出,规模上从原本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转变成了大规模戏。将“滩簧”从“对子戏”推进到合台演出的“同场戏”阶段,并根据唱本编排演出《珍珠塔》而轰动申江。当时在上海的梅兰芳与著名戏剧家田汉都曾慕名到“大世界”观看“无锡“滩簧””演出,并到后台与袁仁仪等人相见,鼓励赠言“无锡“滩簧”在上海有前途。”后来,上海市的胜利唱机公司特地灌制了《珍珠塔·赠塔》和《林子文·陆素珍探监》,成为锡剧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唱片。同场戏时期的锡剧先后从宝卷和弹词、京剧和徽剧中引进、移植了许多剧目,并开始上演一些现实题材的时装和清装的剧目。
1923年,常州艺人王嘉大在上海曹家渡创办了“三民戏院”,这是第一家专演常锡文戏的戏院。1927年,“无锡“滩簧””袁仁仪,与“常州“滩簧””周甫艺班于先施乐园合作演出,后来两地“滩簧”融合改称“常锡文戏研究协会”,并创立常锡文戏研究协会。至此,锡剧进入发展新阶段。
挫折
1935年,无锡发生了严重的“滩簧”被禁演事件。1935年6月初,有人向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举报,称无锡第一台、中东、巴黎、慧明等处剧院所演南方歌剧即是变相“滩簧”,请求查禁。办事处接报后即转令无锡县党部办理,县党部随即转令无锡娱乐审查会查办,无锡娱乐审查会随即停发了各戏院准演南方歌剧的执照。
为了应对政府取缔“南方歌剧”的禁令,1935年7月南方歌剧被改名为“改良平剧”,但是无锡市党部、公安局、公共娱乐审查委员会又联合取缔了“改良平剧”。在无锡县政府和党部看来,无论是南方歌剧和改良平剧,其唱词虽略微有所变化,但其唱腔依然是“滩簧”调,因此必须予以严厉取缔。禁令颁发后,无锡报刊对“滩簧”的批评很多,主要是关于看戏引发的治安问题、观众狂热背后的思想愚昧和社会风气颓废。随后全城戏院所有“滩簧”一律被禁止。
复兴
1937年9月初,《人报》发表了一篇不同意见的文章,出面为戏院和艺人辩护。于是戏院便请《人报》主编做代表与官方理论。同年9月27日,孙德先代无锡各戏院联合起草了一份声明,刊登在无锡各报上,表达了要求改良“滩簧”,反对禁演的主张。最终以改造提升“滩簧”为由,获得了一次试演权。
同年10月5日,一部以明朝王其勤抗倭斩子为内容的无锡文戏《克宝桥》上演,取得巨大成功,获得官方、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演艺界和本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场新编“无锡文戏”可谓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扭转了“滩簧”黄俗的负面文化形象,赢得了正常演出的权利。此次的演出也使得无锡地方文化精英的社会价值认识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先前认为“滩簧”“伤风败俗”逐渐意识到“滩簧”对满足中下层民众娱乐精神需求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到了“滩簧”在社会教育上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因此主张变革“滩簧”,由“厉禁”转变为“废禁”。
同年10月30日,已改名为无锡文戏的“滩簧”,终于获得政府同意,在无锡第一台正式公演,而有关“滩簧”演出的禁令也随之于无形中废除。此后,无锡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后改组为“无锡文戏研究会”),负责“滩簧”改良的具体事宜。1954年,无锡文戏和其他附近文戏被正式统一命名为锡剧。并在上海举行的戏曲会演中,锡剧、越剧、黄梅戏并列为华东三大剧种。
艺术特点
题材内容
锡剧演出的剧本内容主要有现实日常生活题材和历史传奇题材。最初是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大多为爱情婚姻题材,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如《卖馄饨》《庵堂相会》《拔兰花》《借红纱》《朱小天》《借黄糠》《陆雅豆卖妻》《珠花记》等。近年锡剧的题材内容大多是历史传奇题材,如《烛光在前》《涓生之路》《红梅花儿开》《雨花谣》《离歌》等。突出了锡剧在本体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注重民间色彩的同时,不消解英雄品质,切实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了戏曲价值,深化了时代精神下锡剧文化的内涵。
音乐艺术
唱腔
锡剧唱腔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三大基本调均属于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并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锡剧音乐旋律柔和、流畅、轻快,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曲调
锡剧曲调平易近人,极富江南水乡灵动秀丽的特点,唱词也通俗易懂,声调铿锵、能琅琅上口,易为广大受众所接纳欢喜,因而广为流传。
锡剧主要的曲调有“簧调”和“大陆调”两大类。“簧调”,发源于苏州市的著名曲艺艺术苏州评弹的曲调,板式变化多样,包含了反弓老旦调、簧调慢板、说头板等多种,旋律清新委婉,起伏酣畅,节奏平稳。“大陆调”则发展自杭州市武林班的“大陆板”,后吸收“簧调”的特点,新增了朗诵性的“清板”,清板常插在板式变化体的起板与落板之间,插入的清板长度可短可长,比较随意,大陆调的旋律爽朗不羁,起伏小,但节奏不稳。而后,苏州的文书调发展出了“铃铃调”,是继“簧调”、“大陆调”之后的第三大曲调。“铃铃调”以柔美缠绵、多用极进手法见长。
念白
乐器
早期的锡剧伴奏乐器仅为一把二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了主胡、副胡和琵琶这些乐器。到了后期,江南丝竹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其中包括二胡、高音二胡、中胡、低胡、琵琶、扬琴、三弦琴、萧、笛和唢呐等。随着时间的进展,西洋乐器也纳入了其中,如大提琴、小提琴、打击乐器以及西洋木管乐器等,以满足民族伴奏乐器在音色和音域方面的不足之处。这样的改进不仅增添了多样化的音色,也为锡剧的演奏和表演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在锡剧艺术之中其角色行当分工较为显著,分工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主要分为戏子戏阶段、小同场时期、大同场时期。
对子戏阶段,分为上下手,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或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
小同场时期,角色增多,角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大同场时,进一步分行,小生有"风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时事新闻)"呆派滑稽"(又称"冷面",以阴噱见长)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又称"丫头旦")之分。
各行根据不同角色,又分成各种小行:
表演程式
在锡剧表演艺术中,对身形要求很高,身韵训练包含着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那就是“形、神、劲、律”。通常把“形”概括为直接看到的肢体的动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和身体姿态之间的转换。“滩簧”戏本身代表一种神韵,一种韵律。一般而言,冲、靠、含、腆、移、提旁是非常明显的动作标志,主要是指以腰部为中心的动律原则,身韵训练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提高锡剧表演者的表演技巧和肢体灵活性。例如,在做““滩簧”戏”的跳跃动作时,要保持身体斜移,专业术语叫做“冲、靠”,“冲”就是需要身体先提一下,然后再“靠”下去。再比如“旁提”就是指身体先沉后提当中,不由自主地完成身体从下至上的曲线动作,从视觉的角度可以看到一个半圆弧的形状,使其在表演时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情感是基础性的,是非常关键的“滩簧”表达。
舞台美术
化妆扮相
化妆
在舞台上,不同的角色要求有不同的妆容。锡剧从坐唱转为带有简单表演的走唱,可略微化妆,也可不化妆。在锡剧表演中,花旦、小生的戏表现的最为常见,花旦,都是面如桃花,唇红齿白;小生,都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等等。因此,锡剧的妆面也较为正统。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与台下的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必须采用夸张的化妆手法来描画舞台妆。
脸谱
锡剧剧情多为爱情故事,花旦、小生的表现较为常见,花旦唇红齿白,小生英俊潇洒。锡剧的脸谱多为“素面”,略抹脂粉,除扮演奸恶的角色外,重施油彩的脸谱较少。虽然颜色不重,但每个角色行当都有各自妆面的特点,可以通过妆面的区别来对角色进行区分,素面脸谱也更适合富有江南特色的锡剧。
服装造型
锡剧最初源于常州地区的农村,早期服装造型具有明显的江南劳动人民特点,如包头巾、拼接衫、绣花鞋等搭配生动地塑造出了江南劳动妇女的形象。当锡剧舞台转向城市时,服装造型借鉴京剧和昆曲,如穿对襟宽裙子、梳铜钱头等,造型精致,与劳动人民角色对比明显。早期服饰样式宽松,对演员无身材要求;现今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服饰收腰削肩、配上水袖,体现出江南女子的婀娜身姿。
锡剧服饰的色彩搭配也受地域文化影响,为体现江南人温柔平和的角色特征,服饰颜色多选用粉蓝、粉绿、粉红等淡色系搭配,与传统戏服靓丽鲜艳的色调有所区别。如锡剧《草命天子》中的皇袍便是以白色为主色,黄色点缀,较之传统戏服中的皇袍显得脱俗。锡剧服饰在细节上也添加了江南刺绣传统工艺。锡剧服饰参照了京剧服饰,如女角也常穿帔戴凤冠,但在服饰上绣有江南特色的刺绣,更具锡剧特色。
头饰造型
戏剧中头饰分为帽、貂、巾、套四类。锡剧中最常见的帽类有黑纱帽、状元帽、尖翅纱帽和圆纱帽等;貂为宰相的帽子,呈方形,分为黑色、紫色、白色三种颜色,并且两边插有长翅;巾分为很多种类,有小生巾,扎巾、员外巾、丑生巾、老生巾、高方巾、武生巾等。其中最常见有三种,第一种为小生巾,小生角色的佩戴头饰,也是小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第二个属于花旦头套,头套上佩戴珍珠发簪和花朵,装饰类似凤蝶总科造型;第三个为相貂,为官员老生这一角色特有的头饰,其中三缕胡是老生这一角色特有象征。
艺术流派
代表人物
杨企雯
杨企雯(1919年—2007年)籍贯溧阳市,是锡剧第一代女腔奠基人,锡剧“四小名旦”之一,曾任常州市锡剧团副团长、市文艺学校教师。她唱腔圆润纤巧、工整秀雅,是锡剧闺门旦唱法的代表。生前为锡剧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获得党和政府给予的很多荣誉。曾在阳锡剧团前身国华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在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她荣获二等奖,1957年荣获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7年和1964年作为常州锡剧团主要演员两次随团在溧阳大众影剧院演出。代表作有《珍珠塔》《牡丹亭》《五姑娘》《三看御妹》等。
王兰英
王兰英(1926年—2019年),锡剧四大名旦之一,锡剧王派艺术创始人。1940年拜常锡文戏艺人汤国祯为师学艺;1942年进缪秀锦的戏班子,拜缪为师,专工花旦。1951年春节与王彬彬一同在昆山市组建华华锡剧团;1953年8月奉调江苏省锡剧团,成为该团主要演员,同年成功主演《打面缸》《双推磨》两剧,其中《双推磨》于1954年搬上银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戏曲艺术片。王兰英舞步轻盈优美,台风洒脱飘逸,表演细腻真切。她的嗓音极富张力,兼有高亢和沙糯两重特点。演唱时吐字清晰,略带沙声与柔和的常州乡音。她的演唱个性鲜明,自具风格,亦称锡剧“兰腔”。代表剧目有《双推磨》《珍珠塔》《显应桥》《梁祝》《西厢记》《白毛女》《白蛇传》《嫦娥奔月》《红色的种子》《孟丽君》《三访桑园》《玉蜻蜓》《谢瑶环》《吹灯试笔》等
汪韵芝
汪韵芝(1924年—2018年)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12岁从师王二妹学锡剧;1959年在中南海演出《珍珠塔》,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61年在无锡太湖饭店为毛主席演唱《赠塔》,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77年、1980年两次为叶剑英同志演唱;1960年曾作为江苏省知名人士代表团出访苏联、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国家;2011年获无锡市“首席锡剧传承人”称号。汪韵芝在锡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唱腔吐字清晰,优美动听,别具特色,表演上兼收并蓄,宽舒洒脱,细腻真实。代表剧目有《罗汉钱》《珍珠塔》《追鱼》《孟丽君》《扎花灯》《三访桑园》《西厢记》《小二黑结婚》《红花曲》等。
倪同芳
倪同芳,1946年出生于江苏靖江。锡剧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考入江苏省戏曲学院锡剧科,1960年进江苏省锡剧团,师承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兰英。1988年,倪同芳一曲《孟姜女》“绣寒衣”荣获全国首届“通美杯”盒带电视大奖赛金榜奖。同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台、上海电台、无锡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倪同芳演唱会》,推出了风格独特的倪派唱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推崇,得到了戏剧界前辈、专家的高度赞赏。她音色清亮、宽厚、刚柔并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大胆借鉴了歌唱技巧,并将其结合运用于锡剧声腔之中,为锡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代表作有《沙家浜》《海岛女民兵》《红色的种子》《刘胡兰》《孟姜女》《玲珑女》《玉蜻蜓》《珍珠塔》《南归记》等。
代表剧目
传统剧目
《双推磨》
戏曲传统剧目《双推磨》是《磨豆腐》和《小寡妇米》两出小戏发展而来,是锡剧“王派艺术”的经典代表剧目,“王派艺术”由锡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王兰英先生始创。《双推磨》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艺术地演绎磨豆浆、滤豆浆、煮豆浆、点卤花,直至豆腐成型的全部过程。经典的《推磨》这一段的唱词朴实风趣,曲调明快爽朗,表演上载歌载舞,运用程式化的动作真实还原了磨豆腐的场景,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1953年,江苏省锡剧团以全新方式创演了小戏《双推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该剧承袭了锡剧早期“对子戏”贴近生活、健康明快的传统,戏曲语言生动、唱词简练,男女主人公短衫短袄,风格朴实,载歌载舞,广获好评。《双推磨》主要描写的是寡妇苏小娥与长工何宜度的爱情故事,内容十分简单,故事的主要矛盾都隐藏在故事的大背景下,一是爱情自由与旧礼教的冲突;二是地主对长工的剥削压迫。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想要寻求的新生活的写照。
《珍珠塔》
《珍珠塔》起源于民间说唱,其实是一部草根作品。虽然看起来说的是官府人家的故事,但实际上打上的却是民间的烙印。无论是故事的情节,还是叙事的方式,都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珍珠塔》主要讲述了相国之孙方卿,家道中落,从河南到襄阳市投亲借钱,却被嫡亲的姑母拒绝奚落。表姐陈翠娥闻讯,暗赠传家宝珍珠塔,以助他读书。不料,珍珠塔被强人所抢。巧的是,陈翠娥的父亲陈御史又从强人手中赎回了珍珠塔。方卿生死不明,陈翠娥睹塔思人,相思成疾。所幸方卿高中状元,当了七省巡按,告假完婚。谁知方卿恶作剧,先扮道士,唱道情,讽其姑,妙趣横生。方卿最终与翠娥结亲,皆大欢喜。这样的故事融传奇艳情幽默滑稽于一炉,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戏中对嫌贫爱富的抨击,对穷不失志的赞许,对知恩必报的肯定,张扬的是民间最为认同的价值观。
现代剧目
《追梦路上》
锡剧《追梦路上》取材于真实生活,通过讲述一个三代人爱心接力与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黄文秀在惠山区堰桥俞斌爱心工作室成员吴和枫的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下,顺利完成学业,主动选择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山区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拼搏进取攻坚克难不负韶华的动人场景。2021年6月,首部以少数民族基层楷模黄文秀为原型的大型现代锡剧《追梦路上》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参演剧目,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剧目。
《伤逝·涓生之路》
大型原创锡剧《伤逝·涓生之路》取材于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小说《伤逝》。剧作将原作主题进行适当的提炼与挖掘,将文笔聚焦旧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刻画了他们的沉沦与觉醒,正是他们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众思想的解放,改变了落后中国的文化面貌。本剧以涓生和章子君的爱情悲剧为骨架铺陈情节,剧中人物子君敢爱敢恨,敢于冲破生活编织的牢笼,而涓生则从一介文弱书生变质成趋炎附势于易局长及其儿子易升的行尸走肉,再到子君因对涓生的极度失望而决然离世,最终涓生从子君用生命激发的人性之光中觉醒,在无尽的追思中获得了救赎。这些情节都具有鞭鞑人性和社会的思辩意义,发人深思。该剧目演出后获省文旅厅戏剧文学奖、盐城市新剧本评选一等奖,为剧目的前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23年10月30日,《涓生之路》荣获紫金文化中国艺术节的优秀剧目奖。
传承与保护
发展困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锡剧这一江南地方戏曲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已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其表现主要有:各地锡剧院团演创人员出现人才断层,缺乏拔尖的年轻演员,导致演创人才匮乏;政府支撑不够,资金问题的严重性十分突出,舞台演出设备以及伴奏乐器需要巨大的耗资,政府补贴的经费已不能支持锡剧团的正常开销。排戏无经费,演出无市场,构成了恶性循环;锡剧的艺术体系落后,在表演内容、传承以及推广的方式上赶不上时代的需求;锡剧演出剧目老套,演出形式陈旧,演出行当单一,锡剧的剧目、角色都不如京剧、越剧的名气;锡剧的接受者严重缺失,大中小学生对锡剧认知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使锡剧遭遇“无戏唱、无人演、无人看”的“三无”困境。
保护措施
2008年,锡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市锡剧院成为责任保护单位之一。
2011年8月,《关于振兴锡剧艺术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无锡市将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础上,设立市级锡剧传承人制度。传承人分为“首席锡剧传承人”和“锡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和3000元特殊津贴。
2016年,无锡市启动锡剧“第七代传人”招收培养工作,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招收学员,对选拔出的16名学员采取“订单式”培养,经过5年学习,经考核合格后进入常州市锡剧院。经过多年磨炼,这批20岁出头的新人已崭露头角,其中的佼佼者,在今年的大戏中得以担纲主力。
2017年,无锡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属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方案》,逐个击破院团深化改革中的难点、堵点。
2021年,无锡市又创新制定《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员额制”测算管理实施办法》,按照人员规模对市属院团进行总额动态保障。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近十年先后有14位青年演员拜师学艺,有效补充“新鲜血液”。此外,市委宣传部专门出台《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扶持办法》,市文广旅局联合市财政局在全省较早设立了市级艺术基金,与上级政策形成有效衔接,构建起了国家、省、市三级文艺政策扶持体系。
2022年1月,无锡市出台《计划》进一步激发锡剧的发展活力,推动锡剧演艺生态建设。《计划》中提出的主题内容是打造“锡剧第一城”,使锡剧成为富有江南风韵、无锡风格的文化名片。
2022年5月24日,为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锡剧振兴发展,惠山区制定《惠山区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强调要盘活优势资源、繁荣精品创作、深化文旅融合、强化体系支撑,全面推动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使锡剧成为富有江南风韵、无锡风格的城市文化名片。
2023年,无锡市财政局安排院团补贴、文化艺术基金、表彰奖励等资金约4900万元,安排员额制新人补助资金约660万元。并出台《线上线下巡演和宣传推介机制》,坚持“好戏多演”,常态化开展优秀剧目“走进剧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出常州”“四进一出”活动。持续举办中吴文化艺术节、文艺精品展演季等活动,举行锡剧发展大会,2023年以来锡剧演出超过80场次。
2023年10月,常州举行锡剧发展大会,从全省15家锡剧院团遴选和邀请22台优秀剧目参加此次展演,展示近年来中国锡剧艺术发展成果,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多维度交流平台。大会开幕式上,遥观镇被授予“江苏省锡剧之乡”称号。
近五年来,艺术基金等市级各类扶持资金对锡剧投入超2300万元,扶持《烛光在前》《卿卿如晤》《苏东坡》《燕双飞》等20个剧(节)目,小锡剧《一只古董碗》入选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原创锡剧《烛光在前》荣获第十七届全国“文华大奖”,这是全国锡剧首次问鼎该奖项。
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锡剧起源发展于山明水秀、人文荟萃的太湖之滨,具有浓郁的水乡韵致和江南风情,被誉为“太湖一枝梅”,与越剧、黄梅戏并驾齐驱为华东三大剧种。是具有百年历史的锡剧艺术是源于民间又流向民间的“草根艺术”和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走过了一段令人瞩目称颂的辉煌历程,创作演出了一大批颇具影响深受观众喜爱并广为流传的优秀剧目,形成了众多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艺术流派,涌现了一代代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不仅是无锡的文化财富,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艺术珍宝。传承发展锡剧艺术是保护传统文化、延续无锡文脉的重要体现。
历史文化价值
锡剧作为中华民族庞大的戏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实施审美教育也是促进中国戏曲整体发展的重要一步。锡剧的文化价值充当了其审美教育的文化载体,它生动地记录了太湖流域的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生存状态和审美特点,展现出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也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它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则构成了审美教育活动的过程,学生接受锡剧文化传播的过程就形成了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
参考资料
锡剧《一代医宗》,见证了孟河医派名医丁甘仁的传奇人生.荔枝网.2023-11-13
锡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01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9-01
锡剧,太可了!.无锡新传媒.2023-11-10
从“滩簧”到“太湖一枝梅”,锡剧百年的华丽蜕变.无锡新传媒.2023-11-10
艺见紫金|锡剧《烛光在前》:创新表达革命历史题材.扬子晚报网.2023-11-11
为人民奉献精品,让艺术点亮生活——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暨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综述.我苏网.2023-11-11
剧目导赏 | 锡剧《红梅花儿开》再现江姐的光辉故事.财经头条.2023-11-11
以史实为原型 赓续红色血脉 江宁上演原创锡剧《雨花谣》.中国江苏网.2023-11-11
锡剧《离歌》,革命叙事的诗意与温度.党建网.2023-11-11
梅兰珍“梅派”.无锡市锡剧院.2023-11-11
锡剧“泰斗”、姚派创始人姚澄收徒(图).中国新闻网.2023-11-11
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派创始人姚澄南京逝世 享年93岁.荔枝网.2023-11-11
王彬彬“彬彬腔”.无锡市锡剧院.2023-11-11
江苏艺术档案·戏曲 | 沈佩华:做有真情实感的锡剧演员.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1
斯人已逝,音容犹在——王兰英先生逝世三周年.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1
吴雅童.常州市文化馆.2023-11-11
锡剧女腔奠基人溧阳杨企雯纪念馆开馆.扬子晚报网.2023-11-13
锡剧界首次 杨企雯纪念馆开馆.荔枝网.2023-11-13
王兰英与锡剧王派艺术.锡剧王派艺术官方网站 - 兰腔英韵.2023-09-14
汪韵芝.无锡市锡剧院.2023-09-14
吴音雅聚 梅妍江南.常州网.2023-11-13
新潮|百年《珍珠塔》.百家号.2023-11-13
现代锡剧《追梦路上》入选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参演剧目.人民网.2023-11-14
无锡东台合作创排锡剧《伤逝·涓生之路》 致敬名家名作.网易手机网.2023-11-14
无锡原创精品斩获多项大奖.新华网江苏频道.2023-11-14
锡剧(国家级).常州市钟楼区政府.2023-11-11
百年吴音咏流传 一曲锡韵唱古今.百家号.2023-11-13
无锡建立“锡剧传承人”制度.光明网.2023-11-13
文广旅局:常州优化三大体系推动锡剧传承发展.常州市人民政府.2023-11-13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 欢迎您!.惠山区人民政府.2023-11-13
无锡: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让锡剧在新时代绽放文化魅力.无锡新传媒.2023-11-13
财政局:常州积极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推动锡剧出圈.常州市人民政府.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