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创作的的短篇小说,于1987年1月首次在《北京文学》上发表。1989年由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

以4500多字的篇幅,生动展示了一个经过父亲允许后,十八岁的“我”独自出门的经历与遭遇。在这过程中,小说向读者传达了个体成长中的孤独生命体验。十八岁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分界线,代表着从青涩幼稚向成熟稳重的生理年龄迈进,是最直观的成长标志与成年宣言。小说开篇通过“我”的黄色胡须的生长,象征着“我”的长大成人,以及对迈入十八岁成人世界的期盼,甚至是迫不及待的渴望。

余华的作品以苦难、暴力、死亡和宿命等母题为常见主题,但这些背后折射的是永无休止的孤独。《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在远行路上遭受种种困难和折磨,内心充满孤独悲凉。这部小说表现了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孤独现实,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个体生命中无尽的孤独感。多年后,这篇小说被收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三册和语文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一册中,标志着先锋派小说家作品首次进入中学课本。

创作背景

弗兰兹·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在余华多次提及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时可以得到证实。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我要感谢卡夫卡,是卡夫卡解放了我的思想。”余华在谈论卡夫卡对他的“解放”时总是不例外地提到了卡夫卡的一部作品,即《乡村医生》。余华在阅读这部作品后发现,原来文章可以以如此自由的方式创作:“他想让那匹马存在,马就存在;他想让马消失,马就没有了。他根本不作任何铺垫。我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这种对弗兰兹·卡夫卡作品的颠覆性感受激发了余华创作的灵感。随后创作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于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这篇成名短篇小说。这部作品标志着他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可以说是余华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受卡夫卡影响最早期的作品。

创作过程

1986年,《北京文学》举办了一个旨在发现新人新作的青年作者改稿班。余华最初并未被列入那批青年作者之中,但却在临时情况下受到邀请参加。当时手头没有适合带到北京的小说作品,恰好在晚报上他读到了一个关于抢苹果事件的新闻。受此启发,余华以这则新闻为基础,迅速创作出了一篇名为《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短篇小说。

作品简介

十八岁的“我”开始踏上旅程,将青春投入陌生的社会环境。起初,“我”对一切都充满轻松的态度,将新事物想象成熟悉的记忆。甚至用一些小聪明换取了免费搭车的乐趣,对生活充满愉悦。一次汽车抛锚改变了一切,有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甚至动手打我。车上的司机却漠不关心,最终还拿走了“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开,“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独自站在抛锚的车旁。

角色介绍

“我”(主人公)

“我”天真纯真,充满热爱,看到山和云就想起熟悉的人,向它们呼唤昵称;叛逆傲慢,做事不顾后果,想扔石头砸车,甚至躺路中拦车;幼稚无邪,模仿成人递烟,认为司机接烟就是接纳“我”。这些特点揭示出“我”虽年龄成年,内心仍是童真的少年。

“我”冒险阻止抢苹果的山民时,司机却袖手旁观;受伤倒地,司机偷走“我”的背包与抢劫者一起走。这些荒谬的事如炸弹般摧毁“我”的价值观。年仅十八,怀着热情与梦想踏上旅途,现实却给“我”当头一棒。

司机

司机是个复杂人物。他面对威胁的抢劫者时,没有反抗,因为他明白在暴力面前抗争无济于事。对他来说,我勇敢地出手帮助是可笑的,无异于徒劳。他失去了苹果和车,却保住了自己。“我”被打得伤痕累累,他变成了旁观者,能从我身上获得满足感。最后,他带走了“我”的包,和抢劫者一同离开,因为他发现在我面前,他是强者,可以毫无顾忌地满足自己。可以说,这司机并不简单,更像是一类有着旁观者心态,追求世俗化满足,愚昧麻木,欺软怕硬,圆滑狡猾的异常群体。

山民

山民象征着暴力。看到抛锚的汽车,他们如同日常的劳作一般,有条不紊地开始搬运苹果。“我”上前阻止,结果却遭受猛烈的打击。就连那些曾经天真可爱的小孩也变得暴躁,“几个孩子朝我扔苹果”“狠踢我腰部”,这些人的暴力行为如同野蛮人,毫不留情。随后又来了更多的抢劫者,抢走了苹果,开始破坏汽车,最终汽车“遍体鳞伤地趴在那里”。“我”每动一下都感到剧烈的疼痛。

父亲

父亲与邪恶保持距离,是一个用心良苦、温暖的人。他犹如阴天中的一抹阳光,散发温暖,照亮黑暗。他还背负着现实中所有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作者介绍

余华,出生于1960年4月3日,出生地为浙江杭州,祖籍来自山东高唐。后随父亲华自治(医生)和母亲余佩文(父母姓氏为余,是余华名字的来源)一起迁居至海盐县。他于1973年完成小学学业,随后于1977年完成中学学业。在中学毕业后,曾短暂从事牙医工作,然而在五年后决定放弃医生职业,转而投身文学创作。他的创作包括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84年,《星星》获“北京文学奖”。1994年,由余华参与编剧、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人道精神奖、全美影评人协会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1998年6月13日,《活着》获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5月13日,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刑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设立的“悬念句子奖”。余华是首批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作家。2004年,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22年9月16日,《兄弟》获得俄罗斯第20届“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的最佳外语作品奖。2023年,《文城》获得《收获》文学榜2021年长篇小说榜榜首。

作品赏析

思想

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他构建了一个虚假、缺乏诚信和真实性的小说世界。通过冷静的笔墨描绘人性的冷漠,冰凉的语言凸显个体生命的悲剧,以及残忍暴力的场景、突兀奇崛的情节和张弛有度的时间序列,充分展示了余华小说的独特风格。在叙事中,作家运用“我”的远行来证明成人世界的冷酷,通过揭示“零度”情感来展现人性恶的愤怒和担忧,从而表现出对“小人物”人生的深切悲悯。这种手法唤起读者对人性善良的追求,彰显了余华风格的独特价值。

特色

自《十八岁出门远行》出版以来,余华以其卓越的文学创作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的先河。时至今日,随着先锋文学的日渐式微,回顾八十年代的文学现场,运用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以小说文本为切入点,深入探析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我们将着重分析小说中情节、语言以及叙事时间的陌生化现象,以期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于余华小说风格的关注和理解。这样的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期严谨地传达作家作品的内在精髓。

解读

小说以4500多字的篇幅,生动展示了一个经过父亲允许后,十八岁的“我”独自出门的经历与遭遇。在这过程中,小说向读者传达了个体成长中的孤独生命体验。十八岁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分界线,代表着从青涩幼稚向成熟稳重的生理年龄迈进,是最直观的成长标志与成年宣言。因此,小说开篇就通过“我”的黄色胡须的生长,象征着“我”的长大成人,以及对迈入十八岁成人世界的期盼,甚至是迫不及待的渴望。(张真)

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 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 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 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芒种2012年08期)

作品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创作于1986年下半年,虽然经由青年作者改稿班进入《北京文学》,但这篇作品并未与其他稿件一起发表。相反,它在1987年第1期的头条位置提前刊发,显示了杂志对其的高度重视。同时《十八岁出门远行》对于余华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起点意义。在《虚构的写作》一文中,余华曾谈及:“自从1986年完成《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我开始有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的预感。在创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在叙述语言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直贯穿后续作品创作的过程,如《一九八六》《现实一种》等作品。”多年之后,这篇小说入选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三册和语文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一册中,这也是中学课本中第一次收录先锋派小说家的文章。

出版信息

作品评价

莫言余华誉为“中国当代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并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个“由悖谬的逻辑关系和清晰准确的动作构成的统一所产生的梦”。在这个梦中,所谓的“悖谬的逻辑关系”解构了作品作为现实的可能性,而“清晰准确的动作”则反映了人对荒诞现实的直觉感受。(莫言 评)

“苦难、暴力、死亡、宿命是余华作品常见的书写母题,但这些母体的背后是永无休止的孤独,孤独在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只要有人存在,孤独就存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在远行路上遭受暴力,被抢劫、被抛弃、被拒绝,内心充满孤独悲凉,在绝望的境地中必定产生无尽的个体生命孤独。”(张真毓 评)

参考资料

余华 Hua Yu.豆瓣读书.2023-08-06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个体的孤独性.知网空间.2023-08-06

十八岁出门远行.豆瓣读书.2023-08-06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先锋姿态与余华风格.知网空间.2023-08-06

现实的面具——《十八岁出门远行》人物分析.知网空间.2023-08-09

继承与变异——浅析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皮书数据库.2023-08-06

作为原点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知网空间.2023-08-10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1.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2023-08-06

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中国作家网.2023-06-25

余华凭借《兄弟》获得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中国作家网.2023-06-25

莫言现场对话余华,孟非主持,梗密集到你反应不过来.钱江晚报.2023-06-18

余华小说的陌生化——形式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知网空间.2023-08-06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成长主题解读.知网空间.2023-08-10

十八岁出门远行.豆瓣读书.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