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蠕舌亚目

蠕舌亚目

蠕舌亚目(Vermilingua)是哺乳纲披毛目下属的一个亚目,因多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因此被俗称为“食蚁兽”,包括2科、3属、10个种。它们的典型特征包括头骨和口吻细长,嘴小,舌长,舌头表面有丝状和环状突起,无齿,尾长等。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栖息在热带稀树草原和森林中,会吃水果、鸟蛋、蠕虫和昆虫等食物。

蠕舌亚目动物体长0.44-1.8米,体重0.3-40千克,多为独居动物,有些种类在白天活动,也有一些在晚上活动,它们基本无攻击性,但遇到危险时,有些种类可直立起来,猛烈挥动前爪以自卫。雌兽每胎仅产一个幼崽并独自承担养育过程,幼崽常常会骑在母亲的背上,并与母亲共同生活约两年,随后离开母亲独自生活,其野外平均寿命为10-15年,圈养平均寿命可达26年。

蠕舌亚目中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因受到栖息地破坏、人为猎杀等因素的影响,数量有下降趋势,202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其余物种分布广泛,种群数量较丰富。蠕舌亚目动物作为奇特的美洲野生动物类型,常被饲养在动物园中供人们观赏。

分类与系统发育

分类

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和小食蚁兽属(Tamandua),属中共有2种分别是北方食蚁兽Tamandua mexicana、南方食蚁兽Tamandua tetradactyla,在本文中用小食蚁兽指代这2个物种)共同构成了食蚁兽科(Myrmecophagidae,在拉丁语中意为吃蚂蚁),而侏食蚁兽(Cyclopes didactylus)则自己归为一类,即侏食蚁兽科(Cyclopedidae)。食蚁兽科和侏食蚁兽科共同构成了蠕舌亚目Vermilingua,在拉丁语中的字面意思是蠕虫舌头。

传统上认为,蠕舌亚目包括四种现存物种,即上述提到的大食蚁兽、南方食蚁兽、北方食蚁兽、侏食蚁兽。但在2018年,米兰达(Miranda)等人根据研究确认了另外六种侏食蚁兽,将三个亚种提升到种的地位,分别是中美洲侏食蚁兽(Cyclopes dorsalis)、Cyclopes catellus、 Cyclopes ida。还增加了3个蠕舌亚目的新种,分别是Cyclopes xinguensis、Cyclopes thomasi、Cyclopes rufus。这些变化使得蠕舌亚目的物种数量达到了10种。

截止2023年,根据ITIS的分类数据可知,蠕舌亚目有2科分别是侏食蚁兽科 (Cyclopedidae) 、食蚁兽科(Myrmecophagidae) ,共有3属分别是侏食蚁兽属(Cyclopes)、食蚁兽属(Myrmecophaga)、小食蚁兽属(Tamandua),以及10个种Cyclopes catellus、侏食蚁兽(Cyclopes didactylus)、中美洲侏食蚁兽(Cyclopes dorsalis)、Cyclopes ida、Cyclopes rufus、Cyclopes thomasi、Cyclopes xinguensis、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北方食蚁兽(Tamandua mexicana)、南方食蚁兽(Tamandua tetradactyla),这10个种食蚁兽共有11个亚种。

系统发育

蠕舌亚目的化石记录很少,尤其是与它的姊妹分支树懒亚目Folivora相比(因为树懒亚目有大量灭绝物种)。蠕舌亚目的最早化石记录是中新世早期的一个标本,而据推测最早的树懒亚目化石记录,来自始新世晚期。蠕舌亚目至少有两个没有争议的化石属(及其各自的物种),例如中新世早期的Protamandua rothi和中新世晚期的Palaeomarmidon incctus。第三个化石属,Neotamandua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但也有些学者反驳此观点,认为其与卡尔?冯?林奈提出的大食蚁兽同源。Neotamandua下有5个种被提出,分别是Neotamandua conspicua、Neotamandua australis、Neotamandua borealis、Neotamandua greslebini、Neotamandua magna。

2020年,巴西研究人员卡萨利(Casali)等人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组合数据研究了蠕舌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他们认为蠕舌亚目为单系,并认为侏食蚁兽属(Cyclopes)是所有其他蠕舌亚目的姊妹分类单元,其次是Paleomyrmidon(该属已灭绝)。侏食蚁兽科并没有被恢复为一个分支。Palaeomarmidon和侏食蚁兽属(Cyclopes)之间的分歧最有可能接近渐新世晚期或中新世早期的边界。侏食蚁兽属(Cyclopes)和Palaeomarmidon之间的分化比后者存在的时间更为久远。另外,上述提到的已灭绝的Neotamandua属则是现存食蚁兽属(Myrmecophaga)的祖先,而不是姊妹分类单元。

形态特征

食蚁兽体型有大小之分。大食蚁兽是食蚁兽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包括尾巴身体可长达1.8米,体重可达40千克。小食蚁兽属下的北方食蚁兽和南方食蚁兽体型相似,体长约1.2米(含尾巴)。侏食蚁兽体型最小,很少超过300克,最大的总长度约为44厘米,尾巴占比约为一半。

食蚁兽各种体色和条纹不一致。大食蚁兽全身呈灰色,每个肩膀上都有一条斜向的白边黑色条纹。小食蚁兽属通常是棕褐色的,肩膀和身体的颜色从整体看起来像一件黑色的背心,但也有些全身都是棕褐色或黑色。侏食蚁兽的体色则与其栖息树种(木棉)果实的颜色相似,具有丝质的光泽。另外,食蚁兽的皮毛长度也存在差异,小食蚁兽属的皮毛比大食蚁兽短。

食蚁兽口吻细长。嘴小,但唾液腺大,唾液腺可以将粘稠的唾液分泌到蠕虫状的舌头上。舌头长,其中大食蚁兽的舌头可长达60厘米。舌头表面有丝状和环状突起。由于不需要咀嚼坚硬的肉类食物,食蚁兽口中没有牙齿。脚4只,但只有前掌最前端的脚趾上有爪子,但不同侏食蚁兽前掌脚趾数量不同,侏食蚁兽有2个,大食蚁兽有3个,小食蚁兽属有4个,另外侏食蚁兽的脚掌上还有跟垫,可以与爪子相契合,使得它们在沿着攀援花卉在森林树冠上攀爬时能够抓住细小的树枝。食蚁兽在行走时会将脚弯曲成拳头状的球,以防止爪子变钝。尾巴细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食蚁兽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从墨西哥南部到巴拉圭阿根廷北部都有分布。大食蚁兽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地区。北方食蚁兽分布于墨西哥东部至南美洲西北部,南方食蚁兽在从特立尼达岛向南到阿根廷北部都有发现。侏食蚁兽则主要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玻利维亚以及巴西。

栖息环境

食蚁兽主要栖息在热带稀树草原和森林中。大食蚁兽曾经在中美洲的低地森林中被发现,主要栖息在亚马逊盆地向南到巴拉圭和阿根廷的草原中,并在委内瑞拉热带草原中十分常见。与大食蚁兽不同,小食蚁兽属是即可以树栖,也可在地面下的洞穴栖息,栖息海拔为0~2000米。小食蚁兽的巢穴可以在空中的树木中或地下找到。侏食蚁兽则只生活在高处的树上,并会用其皮毛的颜色进行伪装,栖息海拔为0~1500米。

习性特点

觅食行为

侏食蚁兽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小食蚁兽属的拉丁语学名Tamandua在巴西东部的图皮语中的意思就是抓蚂蚁的动物。食蚁兽先将前肢伸进洞穴,并有长且锋利的爪子给洞穴撕开一个开口,接着将舌头伸进巢穴进行捕食小食蚁兽会日复一日地使用同一条路径寻找食物,并且对于蚁类会有选择性地进食。对于某些蚁类群落,小食蚁兽会捕食得相对较少,并且会避免捕食那些会叮咬的蚂蚁,例如军蚁属(Eciton)。

食蚁兽虽然主食蚂蚁和白蚁,它们也会将水果、鸟卵、各种植物病原线虫和昆虫,甚至蜜蜂属作为食物的一部分。食蚁兽很少喝水,它们通过摄食的食物或者雨后留在植物上的雨滴获取水分。

大食蚁兽的进食速度很快,进食时它们每分钟弹舌头可达150次,一只大食蚁兽平均每天吃掉30000只蚂蚁和白蚁。因为蚂蚁会蜇伤舌头,所以大食蚁兽在每个巢穴上,只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进食。另外,大食蚁兽从不破坏巢穴,它们习惯在未来再次回来这些巢穴觅食。大食蚁兽的视觉很差,但它们的嗅觉很灵敏,其嗅觉是人类的40倍,因此它们靠嗅觉寻找食物。

防御行为

食蚁兽没有攻击性,但遇到危险时它们可以变得十分凶猛。大食蚁兽小食蚁兽在受到威胁时用后腿和尾巴作为一个支撑点,保持平衡,进而直立起身体,并用前肢的爪子向敌人进行猛烈的攻击。其中大食蚁兽的爪子大约有10多厘米长,有时甚至可以击退美洲金猫美洲豹

另外,如果受到惊吓,它们也可以逃跑得相当快,最高可达每小时48千米左右。

节律行为

食蚁兽既有在白天活动的,也有在晚上活动的。例如大食蚁兽主要在白天活动,但如果在人类居住区附近的地区,它们在晚上更为活跃。侏食蚁兽则主要在夜间进行活动,因此很难被人类发现,白天则在热带藤蔓丛中休息。

领地行为

食蚁兽活动范围比较大,不同食蚁兽活动范围存在差异。大食蚁兽成年雄性的活动范围约为161万平方米,成年雌性约为240万平方米。小食蚁兽个体领地占地约75万平方米。侏食蚁兽的雄性生活在5万~10万平方米的领地内,这些领土会与几只雌性的领土相重叠。

其他行为

虽然食蚁兽每天摄入大量食物,但它们的主食几乎没有营养或能量价值。所以在一众陆地哺乳纲中,食蚁兽的体温很低,约为32℃。为了减少能量消耗,食蚁兽行动缓慢,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并用它们的皮毛和尾巴来维持体温。这也导致了人们平时很少看到食蚁兽长时间攀爬、行走或游泳等。

生长繁殖

食蚁兽通常是独居动物,但它们在交配季节会聚在一起。雄性交配后会离开,而雌性则继续与后代一起生活两年左右。到了分娩的时候,雌性用尾巴支撑,以直立的姿势分娩,一次只产下1个幼崽。直到幼崽足够强壮,可以自己行走时,便会骑在母亲的背上。一旦幼崽完全长大并能够在野外生存,它们就会离开母亲,独自生活。食蚁兽野外平均寿命为10至15年,圈养的平均寿命可达26年。

对于野生雌性大食蚁兽,性成熟通常在2岁左右,而来自欧洲动物园圈养数据显示,数只圈养的雌性大食蚁兽在发育18~22个月时便进行了首次繁殖,大食蚁兽的妊娠期为171~184天。幼崽出生时有一整层毛发和成年体般的斑纹。幼崽出生后会趴在母亲背上大约6个月,幼崽断奶大约需要2~6个月。

北方侏食蚁兽和南方食蚁兽多在秋天交配,然后雌性在春天生下1只幼崽。北方食蚁兽妊娠期为 130~ 150 天或 160 ~ 190 天,南方食蚁兽妊娠期为130~150天。喂食时,雌性会将幼崽放在树枝上。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食蚁兽中处于显著下降的有大食蚁兽,估计在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大食蚁兽的数量减少了至少30%。大食蚁兽还有许多关于种群灭绝的记录,尤其在中美洲及其南部地区。其余的几种食蚁兽分布依旧广泛,且种群数量丰富。

保护级别

截至2023年,有4种食蚁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种易危(VU)、3种无危(LC)。

大食蚁兽被列为易危物种,在危地马拉萨尔瓦多乌拉圭它们被认为已经灭绝。而剩下的侏食蚁兽、南方食蚁兽、北方食蚁兽皆为无危物种。

致危因素

已发现的食蚁兽种类中,仅大食蚁兽存在种群资源威胁,其数量受到栖息地破坏、人为猎杀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包括:

栖息地被破坏:例如由于甘蔗种植地的刀耕火种,大食蚁兽失去了草原栖息地。甘蔗种植者传统上在收割前会焚烧田地,以去除甘蔗的外叶,使得甘蔗茎更容易收割。这些火灾不仅破坏了栖息地,还让大食蚁兽遭受了严重烧伤。

被故意或无意杀害:由于陆路系统的建设,阻碍了大食蚁兽的活动,有不少大食蚁兽误入马路而被撞死;当人们携带猎狗进入到丛林中打猎遇到大食蚁兽时,为了保护猎狗的安全,猎人们通常会杀死食蚁兽;在其活动范围的某些地区,它们还被当作有害动物、食物、宠物而进行猎杀或非法捕捉,另外有些大食蚁兽的皮革还会被用来制造挽具和其他皮革制品,或者入药。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以开展保护项目和列入各类保护名录为主。在阿根廷,伊比利亚项目已经拯救过100多只食蚁兽,并将它们重新引入野外。在许多保护区都将大食蚁兽作为保护动物,还被列入多个国家的红色数据名单,并在阿根廷的一些省份作为国家遗产物种受到保护。

近种区分

各类食蚁兽和树懒属都属于异齿蟳总目(Xenarthra)的哺乳纲披毛目。许多与食蚁兽无关的动物也被称为食蚁兽。例如,带状食蚁兽(Myrmecobius fasciatus)是一种有袋类穿山甲科(Manidae)在过去曾被归入异关节总目(Edentata)中,但后来成立了单独的目,即鳞甲目(Pholidota)。短喙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也通常被称为多刺食蚁兽,但真正的食蚁兽与这种动物的亲缘关系比前几种也被称为“食蚁兽”的更远。非洲土豚也属于另一个哺乳纲下的目,但进食与食蚁兽一样,用一个管状喙捕食蚂蚁,因此有时还会被称为蚁熊。非洲土豚是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属于土豚科下的一属(土豚科)。食蚁兽多毛,且耳朵短,而非洲土豚几乎无毛,耳朵也较长。

主要价值

食蚁兽作为一种奇特的美洲野生动物,常常饲养在全球各地的动物园中供人们观赏。在中国,主要饲养在北京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深圳野生动物园太原动物园天津动物园

相关文化

由于一旦大食蚁兽受到惊扰,就会暴跳如雷,用后腿站立起来猛烈进攻身边的人或其他动物。因此在巴西,“侏食蚁兽的拥抱”这个成语人尽皆知,意思就是“致命的拥抱”。

参考资料

anteater.britannica.2023-08-13

Report:Vermilingua.ITIS.2023-08-13

anterars .iucnredlist.2023-08-13

..2023-08-13

9 Fascinating Anteater Facts.treehugger.2023-08-13

Anteater.New World Encyclopedia.2024-08-20

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Giant anteater.2023-08-13

Giant anteater.nationalgeographic.2023-08-13

Giant Anteater.iucnredlist.2023-08-13

Silky Anteater.iucnredlist.2023-08-13

Southern Tamandua.iucnredlist.2023-08-13

Northern Tamandua.iucnredlist.2023-08-13

..2023-08-13

..2023-08-13

Cyclopes didactylus.ADW.2023-08-29

Myrmecophaga_tridactyl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18

Tamandua_mexicana.animaldiversity.2023-08-29

Tamandua_tetradactyla.animaldiversity.2023-08-29

Giant anteaters lead biodiversity resurgence in Argentina’s Iberá.Mongabay.2023-08-13

..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