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台山

印台山

印台山(又名锻砧峰),位于滨州市邹平市西外环,因山顶一块印台似的巨石而得名。印台山地处邹平城南十三里,老人峰之东。山顶突起一石,形状如锻砧,高约三丈,可容纳百人。民国版《邹平县志》记载,印台山曾是邹平县的重要地理标志,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和邹平本土诗人张实居等人都曾为其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每逢清明时节,站在县城西南方向的印台山远眺,山光、林影、烟柳、溪桥、盛景满目,四壁如削,玉玺矗立,山貌独特。尤其是山顶的印台巨石,令人心向往之。

简介

沿乡间小路,过黛溪河,走抱印村,穿西环路,印台山顶的印把子赫然在目这里千般娇媚、万般风情,已成为人们行吟山水、放牧心灵之地。这里原有的七圣堂、石大夫庙等庙宇,已伴着岁月的更迭不复存在。

从印台山庄一路攀援而上,山路曲,野花芬芳,蘑菇状的凉亭下,三三俩俩的游人或休息、或眺望、或高喊、或思索、或微笑,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释放着真实的自己。这里与喧哗的城市相比,少了一份虚伪与客套,多了一份随意与轻松。回首山下和远方,阳光已经穿云透雾,碧水已经波光粼粼。印台石落于峰北,其下悬空,推之欲堕,却牢不可动。由于印台石陡峭异常,仅东北地区有一石可通达石顶,极为艰险,宽敞的石面,确实可容百人,石缝中的野枣树,花蕾绽放,香艳可人。美丽的黛溪河水,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环绕在印台山下,山水相依,美轮美奂,风姿绰约,相融共生。临顶远望,峰峦绵延,山村星罗,田园织锦;环顾山脚,紫霞瑞霭,庭柯郁秀,美不胜收。

酷似锻砧和玉玺的巨石,犹如从山顶拔出一般,高约二十米左右,周可百米,四面峭峻,陡如刀削,印台山以这块巨石形状特异而闻名。在邹平,也有“游印台而不登台,不为游”之说。护山老人介绍,这块巨石因其地势险要,成为易守难攻之地,上面可容得下十二张八 仙桌,也就是史志上所说的“广坐百人。”所以,虽然四周重峦叠嶂,罗列插云,但作为“邹平八景”之一的印台山,不仅吸引人们来此游山赏景,也吸引文人雅士来此凭吊怀思。

诗歌描述

山下抱印村附近广为流传一则故事:早些年发生地震,玉玺状的巨石坠落于山脚,每至夜间闪闪发光,搅得方圆数十里百姓不得安宁。后来曹家庄一青年外出学艺归来,听说此事后,第二天清早,他竟将巨石抱上了山顶。从此这一带恢复了往日的安静,但年轻人由于劳累过度,几天后便病逝了。

为了纪念这位青年,也是老百姓为了寄托能够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人们权衡再三,将该印台山东北地区麓的曹家庄更名为“抱印村。”抱印村既是“舞絮飞花千万点,黑枕黄鹂紫燕两三声,”也是“独上石梁东北望,满天秋叶乱红飞,”这块富庶膏腴之地,春来杏花遍野,夏到瓜果飘香,秋至稼穑吐秀,冬临碧玉晶莹。勤劳朴实的百姓,他们并没有在“抱印”的美好愿望里自我沉沦,而是用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劳作醇出了一派新醉。

清代邹平山水画家王兆曾,在他的《梁邹诸景图》之《印台无影》图上题曰:

日出树阴夏木荣,岚头占得印台名。总教有柄谁能握,自是无文用不成。

晨刻东西分左右,午时前后并辉明。阔平堪比钟山石,百人可坐望蓬瀛。

清代诗人张实居的《长白竹枝词》:

峰头一石似飞来,峭壁千寻古印台。

记得戊寅壬午岁,两番攻打不曾开。

张实居的《锻砧峰》:

大谷山前路,锻砧春翠深。碧流环似带,黄鹄抱如襟。

树色随寒暑,岚光自古今,往来樵牧者,尽有白云心。

著名书法家郭连贻的《锻砧峰》:

草树烟花锻砧峰,村歌暮唱太平风。

遥想壬午刀兵日,此地曾留战血红。

参考资料

印台山.百度地图.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