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中国宗教音乐之一。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斋醮音乐”。道教音乐是在道教信仰的祭祀斋醮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音乐可分为全真(十方韵)、正一两大类。道乐不仅与道教历史同样久远而且秘而不传,其旋律为古雅风格,为宗教与艺术的互相结合。道乐常见于庙宇日常早晚课诵经唱赞,各种斋醮法事、中元节普渡、大型法会等宗教活动,或者信徒在各种丧葬、祭拜及日常礼神仪式上播放以求慰藉,也为道士、法师必备科仪经乐,亦常于庙宇、素食店、茶艺馆、宗教艺品店日常播放,修道士平时也常用于静坐冥想、修练气功丹道、提升心灵境界。
道教距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在东汉时期,道教音乐开始出现,主要以奏乐形式表达信仰,并参与道教仪式。此时,道教音乐的发展相对较慢,只有一些零散的记录和记载。唐宋时期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大量的道教音乐作品被创作和收录,成为了后世道教音乐的经典。元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两大派别,全真派和正一派。明清时期,道教音乐的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道教音乐不仅是道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现如今道教音乐已经逐步走向民众。并被中国社会大众了解。一些有条件的道教协会和宫观院还组建了道教音乐团,为了弘扬道教音乐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为中国的道教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促进了与境外、海外的道教界和学术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自2001年起,两岸三地及新加坡等道教团体每年联合举办道教音乐汇演,至2010年已在多地举办过10届,共有数十个道乐团参加。
2008年6月7日,道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12日,道教音乐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道教音乐现如今也有许多优秀的传承人,如何春生、吴立勋、王耀文、吴炳志等等,他们都为道教音乐的发扬和传承而努力,以使道教音乐能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定义
道教音乐是指在道教宗教仪式、斋醮等场合中所使用的音乐,也被称为“道场音乐”“斋醮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形式,道教音乐最早源于中国古代巫师的歌降神活动,后逐渐演化成为独特的宗教音乐类型。道教音乐既有声乐,也有器乐,其曲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意引导信徒心灵与神明相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音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道教通过音乐宣传道家思想文化,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道教音乐也不断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了人们磨炼自我和传播道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道场音乐
道教寺庙中进行仪式和修行的场所被称为“道场”。道场音乐是在道场中演奏的音乐,用以祈福、开示、迎请神明等。它在道教仪式和仪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乐器声音的变化等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因此,道教音乐也被称为道场音乐。
斋醮音乐
斋醮是道教中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一般在庙宇中举行。斋是指清心寡欲,戒除世俗纷扰,身心洁净,准备面对神明的态度;醮是指祭祀神明、沐浴、讲经等仪式。斋醮音乐是在斋醮仪式中使用的音乐,用以辅助仪式的进行,使参与者能更好地融入整个仪式的氛围,与神明进行沟通。
历史渊源
东汉
东汉时期,原始道教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斋仪和转经奏乐活动。初期道教发源于下层民众,随着政治动荡和战争的不断发生,道教开始在民间兴起。人们组织教团,以符水治病、驱妖捉鬼、祈祥灾等方式施行各种法术活动。在汉后期五斗米道的三位天师张道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人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采用了封建等级制度。他们设立静庐、建立礼斗制度、造作斋仪书,创造斋法等活动,促成了科仪音乐的萌生。早期道教音乐表演形式为歌舞乐一体,乐器有钟鼓弦乐等,唱法有歌、吟之法。然而,早期斋仪中的仪节、表演形式和音乐行为都很原始简陋,缺乏规范和逻辑。与此同时,早期教团还未具备构建一种规范体系的条件,也与统治阶层缺乏融洽的合作关系。随着太平道被镇压和五斗米道被招降,其发展势头逐渐停滞。
唐宋
唐代是道教音乐的黄金时期,道曲在唐代主要分为祭祀仪式和宴仪式两种功能。一些道教宫观如“九真观”“九仙宫”、 “洞灵宫”等与道曲中的乐曲名称和曲调相似。宋代时期,道教音乐得到了稳步发展,宋太宗、赵恒和宋徽宗编写了多达数十首的道乐,例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和《太清乐》等。宋徽宗重视道教音乐,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习道乐,颁布了《金篆灵宝道场仪轨》等法规。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用“声曲折”的方式记音,强调四声,标明唱和规则,以钟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制度可追溯到唐代时期。
元明
在元代道教出了两大派别:全真派和正一派。它们在音乐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和风格。全真派以清修为主,音乐多以清幽为特色;而正一派则以斋醮与符篆为主,其道乐风格则更为雄浑、古雅。全真派结合吸取佛敦的教义教制从而形成的修持形式,逐渐发展了自身特色,为己所用,并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全真派音乐风格。从而与正一派配合各种斋雄仪式进行的柔婉秀丽、活泼清盈区别开来。明初时,朱元璋设立玄教院,负责统领全国道教,下令整顿道教,道乐也逐渐规范化。明洪武十一年(1380年),造了神乐观,隶属太常寺,负责管理宫廷祭祀活动和乐舞生。除了京城之外,在五岳也设有乐舞生,以备国家祭典使用。
清代
在清代时期道教音乐使用的乐器较多,并且具有雄壮宏伟而又欢的特点。在民间,道乐与各地地方曲调相结合,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道乐。例如,北京的北京东岳庙、蟠桃宫、黄粱梦吕仙祠、岳庙、关庙等都属于“神乐观”。清代的道乐管理制度基本保持了明代的旧制。道士可以居住在庙宇里并参加舞蹈活动,平时穿着道袍,留着长发。他们可以结婚成家,父子世袭。当朝廷有盛大仪式时,道士会奉诏前往宫中参加祭典。道乐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当前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道教活动形式的转变,道教音乐传承方式也有所变化。许多著名的山宫观道院在音乐学校、艺术团体和学术界的帮助下,整理并汇编了传统的道乐,并创作了一些新的道曲,如江苏省茅山道乐团创作了《龙池听沧桑》《喜客泉》《茅山道缘》《松风日夜》《仙人洞》等16首新道曲,这些道曲用于科举礼仪和表演活动,得到了道内外的首肯与好评。道内每年举办“道教音乐汇演”,促进了道教和学术界在音乐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了进一步弘扬道教音乐文化,推广新人和新作品,自2001年以来,道教界每年在不同地区举办一次“道教音乐汇演”。历届汇演和音乐晚会吸引了许多音乐院校和专业团体的参加,为中国的道教音乐文化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并促进了中外、海外道教界和学术界在道教音乐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艺术特点
音乐特点
历史
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多元融合。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年)时,高道寇谦之就写下了《云中音诵》(即“华夏颂”和“步虚声”),是现今已知最早的递归道教音乐记录。许多道教音乐项目被选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道教音乐不断吸纳、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例如,“广宗太平道乐”吸收了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戏曲民间小调音乐的成分,形成了由经乐和器乐组成的完整的道乐体系;“恒山道教乐”吸收了汉魏以来的鼓吹乐和唐宋以来的法曲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崂山道教音乐”则吸纳俚曲、江南音乐等多种音乐艺术元素,形成了简约自然的清雅风格。
形式特点
道教音乐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器乐和声乐两部分。器乐主奏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乐器,同时还配合管、弦、拨弦等乐器。声乐以唱诵为主,包括高功诵咒、神赞、表演和众人齐唱等不同形式。此外,不同地区的道教音乐通常还有地方特色的演奏方式和曲牌。例如“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有笛曲、鼓段和套曲等表现形式,“广宗太平道乐”主要包括伴奏曲、唱歌曲和打击曲等多种形式。泰山、休宁县、清水等地的道教音乐曲目也都极其丰富的。
地域特色
道教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民俗音乐与道教音乐相互影响、融合,使得道教音乐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声韵。例如,苏玄妙观道教音乐吸取了庙堂音乐、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各地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上海市道教音乐融合了上海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展现出浓重的上海特色;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吸收了当地佛曲以、唢呐、陕北民歌等音乐曲调,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娱乐性
道教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音乐形式具有“既仙又俗”的韵味,形成了“仙中有俗、俗中有仙”的雅俗兼备的文化艺术特征。道教的“雅乐”与“俗乐”是与道家流派分野密切相关的。其中,“雅乐”流派属于“官方道教”,基本属于一种职业,专业性强,追求清雅闲适的情调,竭力保留古老仙韵;而“俗乐”流派属于“民间道教”,科仪音乐只作为副业,音乐素材取自民间,顺应民众欣赏趣味,有营利目的,具有地方性和多样性的俗味。道教音乐既敬神娱人又雅俗兼备,造成了仙与俗的奇特统一,这也决定了道教音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潜力。
乐曲分类
道教音乐的分类是建立在声乐或器乐的分类之上的,阴、阳韵都是声乐音乐中的分类,而器乐曲的分类又不相同,通常分为“正曲”和“耍曲”,在元代道教又有两大派别:全真派和正一派。它们在音乐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和风格。全真派以清修为主,音乐多以清幽为特色;而正一派则以斋醮与符篆为主,其道乐风格则更为雄浑、古雅。此外,道教音乐的声乐曲和器乐曲本身也有它们独特的名称,如“颂咏”、“道歌”、“仙曲”等。其中,“颂咏”是指对神灵或圣人的歌颂,以及祭祀仪式中所唱的诗歌;“道歌”是指对道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的歌唱,是道教音乐的核心之一;“仙曲”则是指表现神仙世界和法术的音乐作品。在器乐方面,“正曲”是指宗教祭祀和庆典场合常用的器乐曲,而“耍曲”则是指用于市井娱乐和民间节庆的器乐曲,如《二泉映月》等。
各地风格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被称为道教全真派的“天下第一丛林”,所使用韵腔为全真正韵,也叫“十方韵”,目前有三套较完整的韵腔,共有一百余首,用于早晚坛功课、萨祖铁罐施食和玉皇大帝忏。白云观道乐有器乐曲、过曲型韵腔、咏唱型韵腔三种,常用打击法器有铛、镲、铃、锣、鼓、铙、、磬、提钟、引磬、木鱼等;乐器有二胡、中胡、琵琶、阮、三弦琴和笛子、笙、箫、管子、唢呐等。道曲以吹拉弹打的伴奏形式,唱腔层次分明而富有歌唱性,曲调有较多装饰音,速度和缓,庄严优雅。
白云观的道场音乐是用于各种宗教仪式的,包括修行、庆祝和祷告。修行是最基本的仪式,在金朝时由全真道创建者王重阳创立。这个仪式规定寺院里住的道士必须每天早晚两次上殿诵经,如初一、十五或祖师圣诞节加午课等。在早晚法事中,先唱“澄清韵”,然后念咒语,接着是经文如《常清常静经》《消灾护命经》《祉灾度厄经》和《玉皇心印妙经》等。
武当山道乐
武当山地处鄂西北大巴山脉东段,位于我国南北交汇线,南北文化的彼此激荡及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这一地域性文化具有南北文化混融的特点。武当道乐所具有的地方性,与地方民俗音乐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湖北西北部与川、陕、豫毗邻接壤,这一地域的民歌、曲艺、戏曲十分丰富。作为地域性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吸收并融汇本地域的民间文化,乃为其必然的行为。而作为道乐演练者的道士,他们长期受到这种地域性文化的熏陶,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所创作产生的道教音乐就具有南北风格兼备的特点。武当道乐的韵腔、曲牌的旋律,大多是上下行的级进为主,曲调平缓抒徐,连绵流畅,细腻纤婉,含有明显的江南音乐韵味和特色,在平缓流畅的旋律中间或也出现一些四、五度的连续大跳,使人隐约地感应到西北高原之气质。
武当山道教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记载了乐理,称音乐能够感天地、通神灵安抚万民。历代皇朝对其予以嘉奖和重视,特别是明代皇室将武当山确立为御用道场,宫廷音乐其影响巨大,使得武当山道教音乐汇集了中华传统音乐和宫廷音乐之精髓。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神圣神秘。钟鼓齐鸣,乐器与讽诵相得益彰,独具一格。武当道乐包括声乐器乐两部分,形式多变,有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超凡怡神的仙韵令人耳目一新,只有亲身体验者方能领悟。武当道乐在斋醮仪式等法事活动中被广泛应用,成为表达宗信仰的重要方式之一。
崂山道乐
崂山位于山东省沿海,道教宫观众多,其中太清宫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座庙宇,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道观之一。太清宫属全直道派,分为清居道士和伙居道士,都从事念经、拜忏,唱奏道曲以及祈福或超度等法事活动。其道乐传统深厚,以全真正韵为主体又与胶东半岛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俗音乐相联系,在“十方韵”基础上又兼具“崂山区韵”而闻名。主要有声乐和器乐两种形式,用于经文唱诵和法器演奏曲牌音乐,器乐又分为吹打乐和打击乐,音乐风格上以“崂山韵”显露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崂山道乐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许多文化大师为改进崂山道乐付诸心血,其中包括著名作家蒲松龄和王重阳女弟子孙不二等人。传说中,孙不二曾在崂山修炼时为其创作了《崂山吊挂》等乐曲,现在仍有流传。崂山道乐现在只有崂山韵一派保存得比较完整,已成为崂山道乐的代表。
川西道乐
川西境内的青城山是正一派的发祥地之一,有“神仙都会”之称,先后有天师道正一派、上清派、清微派、丹鼎派南宗、全真道龙门派、青城派在此流布,清代后兴起了具有民间特色的伙居道,也称散居正一道士,虽一定程度依附当时盛行的全真道派,但在音乐上具有自身风格。居住在青城山道观的被称为“静坛派”道士,乡间城镇的被称为“行坛派”道士。静坛派的仪式活动分为常日活动、常月活动、常年活动三种,活动方式一般是集体活动形式,音乐多声乐曲,器乐曲较少;行坛派则是个体性的坛门活动形式,分为固定时间、相对固定时间及非固定时间,音乐多器乐曲,声乐曲较少。川西道乐的声乐曲分为韵曲、吟诵曲、朗诵曲,器乐曲分为细乐和大乐两类,静坛主要用细乐,行坛兼用。
江至霖老道长,现为四川青城山常道观著名高功,也是四川全真道观中一位颇有影响的道教音乐传人,对于全真道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唱、念、做、打、写”五个方面都具备出色的能力,尽管他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但他的技艺仍然十分精湛。江至霖经常带领一班经师在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等地的宗教活动中表演音乐,为大家展示其卓越的技能。他的音乐艺术得到了专家和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苏州玄妙观
苏州市道教属正一道,玄妙观是道教名胜,建筑宏伟,规模较大,仪式活动有做功课、祀神、烧香、斋醮以及“天功”科仪。道士分文班、武班两类,以文班著称,又以擅长道教音乐而闻名。玄妙观道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即经忏曲,主要用于诵经拜忏,曲目众多;器乐曲依演奏形式分为笛曲和吹打曲,曲目也极为丰富,主奏乐器为笛和鼓,由于受到宫廷音乐的影响,演奏时注重起承转合,以唱、念展开,曲调纯清、缓慢,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音韵特色。
西安八仙宫
八仙宫是西安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道观。主要科仪有早坛功课、晚坛功课、铁罐施食、大上表等,科仪音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体,整体风格与其他全真道十方丛林无异,在经韵唱诵方式上较有地方特色,念唱时有鼓、镲、铙、钹、木鱼等跟腔击节,引首过板,无纯乐器演奏的器乐曲,诵唱经韵也少有乐器伴奏,其最有特色的就是铙钹的演奏,在道内享有盛誉。
价值和影响
价值
发展
道教音乐在其发展中,既维护了音诵曲调的古雅典正。又广泛吸收了古代宫廷音乐、琴曲音乐和民间艺术音乐的精华。道教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在曲调和演唱方式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无为之旨和自然清净的审美情趣,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现如今艺术化的道教音乐演示逐步走向民众,被中国社会大众了解。近年,海峡两岸、港澳及新加坡民间道乐团多次合办大型道乐汇演,更成为中外道教界一项常规活动。
文化
道教音乐的文化融合特色与道教思想紧密相连。道教历来注重顺应时代发展,从而创造了道教音乐的文化融合特色。这种特色源自中华文化,并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这是道教发展的传统,也是当前推行道教中国化所需遵循的。道教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特色不仅对于道教音乐意义深远,对于新时代推行道教中国化,发挥道教适应时代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人们深入研究探索。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文化现象,有些年轻人尚未深入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就被外来文化冲击而感到迷茫。但在精神层面上,道教音乐通过它所附属的道教哲学、教义,特别是道教神圣、庄严超自然力量的宗教行为中的警世善言,直接关注和触及了大家关心或担心的现实核心社会问题,这给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人们的内心带来了触动和启发。因此,道教音乐的研究和展示是宣传传统文化,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心灵上的提醒和启迪。
艺术
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宗教活动。道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与中国本土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道教音乐包含了广陈杂乐,并且兼容并蓄,同时雅俗皆宜。道教音乐流传广泛,吸收了多种不同地区音乐素材,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中国宗教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道教音乐长盛不衰,绽放在中国音乐的花园之中,为世人所喜爱。
影响
民间音乐
道教音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汲取民族和民间音乐的成分,丰富自身的艺术元素。同时,它也对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海南省琼剧就从“海南斋醮科仪音乐”中汲取了许多艺术元素,使得其唱腔音乐得到进一步完善。山东烟台市“胶东半岛全真道教音乐”也对本地嘻哈音乐、文人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在这种趋势下,还出现了很多“民间道乐”,即所演奏的曲谱实际上是道教音乐或者由道教音乐演变而来的世俗音乐形式。江苏“无锡道教音乐”的很多内容就是由道教音乐演变而来,主要在世俗社会演奏的音乐形式。
养生
现代学研究表明,音乐能够延长人的寿命。当人们唱歌时,身心会得到放松,将自己的思想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带来心灵上的净化和养生的效果。道教音乐更注重心理修养,能够让人的心灵进入清虚之境,达到神凝气聚的作用。从容不迫的节奏、悠长深远的旋律、平稳祥和的艺术表现氛围以及不急不躁的速度等都能够消减人们紧张的情绪,从而减少人体热能和精神的消耗,进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传承与保护
传承
文化保存
道教音乐的传承和保存对有序完整,因为它主要在道教宫观内采用了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传授。例如,广宗太平道乐保存了道乐的原始形态,包括曲目、曲谱、演奏礼仪、传承方式、乐器和相关制作工艺等,这些都是研究古代道教音乐的重要外,四川成都市道教音乐和湖北十堰武当山宫观道乐也保留了很多古蜀国祭祀音乐和巴蜀间音乐的形态,同时还继承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具有多教派音乐的融合风格。此外,它们还完好地保留了各种韵腔和法器牌子。
音乐汇演
道教音乐汇演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的连续性、国际性的大型活动,旨在弘扬优秀道教文化,促进内地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道教界的友好往来,增进了解,共促和谐。自2001年以来,两岸三地及新加坡等道教团体联合举办了每年一度在不同地方进行的道教音乐汇演,至2010年已先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台北市、北京、新加坡、广州市、成都、香港、南昌市、武汉、金坛区等地连续举办了10届,共有内地、新加坡、香港、台湾、澳门等地的几十个道乐团参加了汇演。
中国道教协会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距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1975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这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具有与时俱进、改革自强的新特征。2017年7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在现场发言中介绍,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建立和拓展交流渠道,深化对外交流交往。协会自2007年起,先后举办了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其中第四届论坛参与国家和地区达到30多个,同时与港澳台地区道教界交往也日益频繁和广泛。李光富透露,为积极推动道教文化走向世界,中国道教协会倡议发起世界道教联合会,得到各国(地区)道教组织的积极响应,
保护
音乐人
道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主要依托于道教界人士,并且需要结合具体的道教仪式和活动进行“活态传承”。这不仅考量了文化元素,同时也注重了其内含的宗教元素。道教音乐的可展关键在于传承人。因此应该构建道教音乐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道音乐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道教团体也应充分发挥扶持作用,有效激励传承人开拓进取。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院校和专业艺术团体就做了一些培养道教音乐人才的工作:如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培训中心,先后为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江苏玄妙观、江苏茅山道院、长春观、湖南衡山和山西绵山等道教宫观道众开展道乐培训工作。为道教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的学者在对道乐资源的不断开发和集成传统道乐的工作不断深入之基础上,一些从事道教文化研究的时贤学者也身体力行地开始实行尝试创作新的道曲。以使道教音乐能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化
为了保持道教科仪的传统,道教音乐传承通常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遇到现实的难题。因此,在现代道教音乐传承中,需要引入录音、录像和数字化等多媒体方法以记录传承。特别是建设道教音乐数据库,不仅可以保护非遗资源,还可以为科学研究和艺术实践提供数字化文献服务。
上海城隍庙道乐团在保护和传承“上海道教音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积极参加演出活动,广受观众欢迎,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还引进社会专业力量,组织成员到音乐学院上课,并请专业音乐家授课和辅导,有计划地培养演奏技巧并提高演奏能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因此,上海城隍庙道乐团在保护和传承“上海道教音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展演活动备受重视,道教音乐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借此途径宣传和推广道教音乐,促进其保护与传承。同时,随着非遗保护在国际间不断发展,传统音乐类的非遗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教音乐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协会组织的“道行天下·和谐共生”对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道教音乐表演。这样的举措有助于宣传和保护道教音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人物
何春生
何春生是茅山道教音乐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983年,何春生入茅山道院,学习斋醮科仪和音乐。1992年何春生的倡导下,茅山道院成立了经乐团。茅山道院多次举办道教音乐培训班,聘请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和苏州玄妙观的老道长授课。1994年,何春生和经乐团另外5名道长赴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期望经乐团更专业化发展。2008年开始,何春生积极组织开展茅山道教音乐的非遗申报工作。在2009年举行的第九届道教音乐汇演上,经乐团演奏的《喜客泉》获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2008年以来,经乐团多次应邀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等地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参加道教文化交流和道教音乐节的表演。2014年,茅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茅山道院围绕茅山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资料收集、田野调查以及场所建设。经乐团已经整理出160多首曲目,结集出版了《茅山道乐研究》和《中国茅山道教音乐》。
王耀文
王耀文,法名王三文,号云中道人,1971年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鹅城镇西河沟村。1988年跟随父亲王应真开始学习道教音乐知识。1999年,创建了传统音乐道曲队。2000年成为天柱山玉皇庙住持,为道教教育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医学系。2008年拜汪罗海道长为师,传学技艺并领取度牒,增添了道教知识和提高了文化技艺。2012年被山西省宗教事务局道教协会批准为道教教职人。2014年获得授和法师道位。2016年被山西省道教协会聘任为常务理事。王耀文在近代静乐县道教传统音乐正一龙虎派传承谱系天柱山代传承人。他一直致力于静乐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还曾任静乐县政协委员。自从进入道教领域,就一直尽心竭力,为静乐道教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吴炳志
吴炳志是澳门道教协会主席,同时也是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传承人。他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家族传承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未中断。为了保护这一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炳志与武汉音乐学院教师王忠人合作整理了500多首道教科仪音乐的乐谱,并出版了《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一书。2008年开始,他组织了澳门道乐团,将道教科仪音乐进行创新和发扬,加入扬琴、古筝、琵琶等其他乐器,将道教科仪音乐搬上了舞台。
吴立勋
吴立勋,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广陵区,是一名道教音乐传承人,也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之一。1984年,年仅16岁的吴立勋进入东岳观学习道教文化,后被任命为东岳观住持。他将先辈道谱音乐《十方板》(即十方韵)完地传承了下来,还在观内创办了培训班,提高了观内年轻道士的技艺水平,并组建起道教音乐演奏队伍。2014年,他筹资建成了东岳观道教音乐陈列室,展示了民国时期的法器和乐器等,让观者更好地了解道教文化和音乐。
音乐作品
相关著作
参考资料
中国道教音乐.豆瓣音乐.2023-09-12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海网.2023-08-19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8-19
道教音乐(花张蒙道教音乐)_河北新闻网.专题汇总_河北新闻网.2023-08-22
中国道教协会成立60周年 倡议发起世界道教联合会.国际在线新闻.2023-08-28
第十届道教音乐汇演举行 海内外人士享视听盛宴.中国新闻网.2023-08-22
洞天神韵: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及传承.中国宗教网.2023-09-14
静乐道教传统音乐代表性传承人王耀文.忻州市文旅局.2023-09-14
“非遗”传人演绎澳门故事.人民网.2023-09-14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立勋:传承千年道观的天籁之音.平阳新闻网.2023-09-14
道教音乐的由来和发展简述.青城山祖师殿.2023-08-28
第九届道教音乐盛典活动将首次在武汉举行——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8-24
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 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08-24
武当山宫观道乐.湖北省文旅厅.2023-09-13
武当道乐简介.武当山道教协会.2023-09-13
崂山道乐创始.青岛市情网.2023-09-13
北京民间发起创办道教音乐团.中国新闻网.2023-08-28
李光富:中国道教协会60年历程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网.2023-08-28
上海城隍庙举行“非遗传承和弘扬”座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2023-09-14
道教音乐.豆瓣读书.2023-08-28
中国道教音乐史略.豆瓣读书.2023-08-28
道教音乐.豆瓣读书.2023-08-28
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研究.豆瓣读书.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