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鼹鼠

鼹鼠

鼹[yǎn]鼠(食虫类:Talpidae )是劳亚食虫目鼹科动物的统称。截至2023年,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中记录,该科发现并命名了3个亚科、17个属、39个物种。其毛细软具有光泽,便于它们在洞穴中前后移动。牙齿呈切齿状,前尖与后尖形成“W”形。身体呈短圆柱形,骨骼短粗,锁骨发达。由于适应地下生活,前肢特化,前掌向外侧反转,指端具扁爪。

鼹鼠体型大小不同,小至体长10厘米、体重12克,大至体长18~22厘米、体重约550克。鼹鼠主要分布在欧洲,南美洲亚洲地区。栖息于阔叶林、森林、草原或耕田,多营地下生活,亦有水栖的。鼹鼠大部分以昆虫为食或杂食性,有相对较高的新陈代谢率,食欲比较高,白天晚上都很活跃。大部分鼹鼠都在地下生活,不少种类都可以在地下挖洞。

截至2023年,有42种鼹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俄罗斯麝鼹(Desmana moschata)为极危(CR),越后鼹(Mogera etigo)、比利牛斯鼬鼹(Galemys pyrenaicus)为濒危(EN),尖阁鼹(Mogera uchidai)为易危(VU),德田鼹(Mogera tokudae)为近危(NT)。鼹鼠可做药用,有解毒、理气的价值。一些鼹鼠的皮毛会被制作成商品。一些穴居鼹鼠有助于土壤通气,另外鼹鼠以大量有害昆虫为食,对生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分类与进化

分类

鼹科被分成3个不同的亚科:美洲鼹亚科(Scalopinae)、鼹亚科(Talpinae)和鼹亚科(Uropsilinae),有17个属以及39个物种。

进化与化石研究

鼹科起源于旧大陆,从欧亚大陆传播到北美洲

鼩鼹属(Uropsilus)是鼹科中最原始的类群。它们继承了适应地上生活的祖先形态特征,包括前爪发育不全和明显的外耳。因此,该属属于鼹鼠科系统发育的早期分支。

鼹科动物的共同祖先出现在始新世中期。在始新世早期和中期温暖的气候中,鼹科动物的祖先适应了陆地生活。随后,全球气温显著下降,南极洲形成冰盖并迅速扩张。在渐新世早期,全球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和凉爽。为了适应全球气候的变化,鼹科动物的祖先开始向河流、湖泊和半水生动物分布。大约是在公元前31.22百万年,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出现在北美洲,该属可以在寒冷季节在水中觅食。随着渐新世晚期的全球变暖,鼹科分化为两组。由于中新世早期冰川作用的影响,鼹科在公元前19.54百万年左右分化。

鼹科是一类分布于全北区的食虫动物,因丰富的生态型而成为生态进化研究的模式生物

鼹科属于食虫类中体形较小的哺乳动物,其克服环境阻限的能力很小,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很弱,因而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它的分布变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鼹科动物化石在中国的记录仅限于新近纪以来,在华南更新世减堆织之中是常见类群之一,然而对这一半群进行详细研究很少,限于安徽繁昌人字洞和建始县龙骨洞等地点,在重庆巫山龙骨坡和迷宫洞、湖北西黄龙洞、云南呈贡三甲村等处。

形态特征

鼹鼠体型大小不同,有小到10厘米长、体重不到12克的北美小鼩鼹,也有长18~22厘米、体重约550克的俄罗斯麝鼹。颅骨骨脊不发达,骨缝愈合,颧[quán]骨完整,颧弓完整而纤细。吻细长,牙齿呈切齿状,总数34~44枚,门及犬齿均较短,前白齿变化大,前尖与后尖形成W形。眼小,外耳壳小或缺失,听泡扁圆形。身体呈短圆柱形,骨骼短粗,锁骨发达。颈短,颈、肩、臀部肌肉健壮。由于适应地下生活,前肢特化,前掌向外侧反转,指端具扁爪。盲肠退化。毛细软具有光泽,便于它们在洞穴中前后移动。

分布

分布范围

鼹鼠主要分布在欧洲,南美洲亚洲地区。所有3亚科都有种分布在中国。美洲鼹亚科大部分分布在北美洲,其中的甘肃鼹分布在中国。

栖息环境

鼹鼠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森林、草原或耕田,多营地下生活,亦有水栖的。鼹鼠完全在自已挖的黑暗隧道里生活,一般不到地面上活动。栖息在腐殖质多、松软而多昆虫和植物病原线虫的土壤中。鼹亚科主要由旧大陆的鼹类和水鼹类组成,其中大多数是掘土营生,但水鼹是水栖的。

鼹鼠的栖息环境根据物种的不同有一定差异,例如长吻鼩鼹(Uropsilus gracilis)主要栖息在落叶针叶林中,通常在杜鹃花属带上方,高达林线(3000~4000米),以高山冻原作为栖息地,而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则是半水生的,会沿着河床和湖泊边缘挖掘隧道系来捕食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门。在寒冷的冬季,它甚至会在接近冰点的水中积极觅食。另外针对鼹科中的麝鼹在中国的分布有一定研究,麝鼹的分布区域虽然较广,但都偏于北部地区。它们喜欢相对干燥的环境,以至于半沙漠地区亦有栖居。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鼹鼠大部分以昆虫为食或杂食性,如麝鼹的食物以地下害虫及植物病原线虫为主,其次是作物及野生植物。水生的鼹鼠则以水下捕获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它们在寻找食物时会不断地用鼻尖触碰地面,凭嗅觉探寻土壤中的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靠带有强爪的铲状指掌和有力的前臂,能迅速在地表下挖掘隧道和觅取食物。在隧道中不受毛向和耳壳的影响,进退自如。因它的食量很大,每天大致要吃相当于自已体重量的食物所以为取得大量食物需要不断挖掘,所挖的隧道交错成网状。

活动特点

鼹鼠有相对较高的新陈代谢率,食欲比较高。白天晚上都很活跃。其中麝鼹冬季不冬眠,而在距地面较深的土中活动,其深度依冻层的深浅而定。

挖洞行为

大部分的鼹鼠都营地下生活。缺齿鼹、麝鼹等都可以在地下挖洞。麝鼹的地下穴道有两种,一种是通向窝巢的,离地面70~200cm深,在地面上可以见到一堆堆的松土,土堆宽约30cm,高约15cm,冬季觅食时也挖这种洞道,巢相当复杂,有时也在近地面处筑临时窝巢。另一种距地表甚浅或紧靠地表7~20cm,是它寻觅食时所挖掘的洞道,在地表形成清晰的龟裂纹,但见不到土堆。洞道深浅取于温度和水位的高低。

大部分的鼹鼠都使用鼻尖从它们的环境中收集最详细的触觉信息,几乎每种鼹鼠都有被称为艾默器官(Eimer’s organ)的圆顶机械感觉器官,这种器官通常覆盖在鼹鼠鼻子的皮肤表面。

其中星鼻鼹的鼻子较精致、复杂。这些器官覆盖了星鼻鼹鼠鼻子的所有22个附肢。尽管它的体积很小(直径约1厘米),但由超过10万个初级传入神经支配,这些传入神经为25000个艾默器官提供服务。利用这种机械感觉器官阵列,星鼻鼹鼠可以非常快速地对小物体进行感官识别。当鼹鼠探索它们的环境时,鼻子像眼睛一样移动,鼻尖大面积用于通过触摸扫描环境,中心对则作为触觉中央凹详细分析感兴趣的物体。鼻子将触觉中央凹作用于环境不同区域的突然、剧烈运动与灵长目在视网膜中央凹上定位图像的扫视眼球运动非常相似。这种复杂的感觉系统使星鼻鼹能够在200毫秒内辨别并吃掉小型猎物。

生长繁殖

在鼹科中,交配系统因物种而异,例如西美鼹鼠(西鼹属 townsendii)是一雄多雌制,星鼻鼹鼠(Condylura cristata)则可能是一雄一雌的单配制。各物种的交配时间从冬末到春末都有,第一窝的生产时间从初夏到仲夏。在气候温暖的种群中,以上的时期可以提前一个月左右。一些鼹鼠会在夏天或者初秋生第二窝,如日本鼩鼹属(Urotrichius talpoides)。

多数鼹鼠的繁殖地点在陆地,也有在海洋中进行繁殖的,例如海岸鼹鼠(Scapanus orarius)。

妊娠期通常持续4-7周,幼仔出生后3-4周断奶。一窝产仔数平均为3-4只,但也可能从有7只甚至更多。例如毛尾鼹鼠(Parascalops breweri)的窝仔数可达8只。幼仔在第一年内达到性成熟。寿命平均为3-4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显示大部分的鼹科动物的种群数目处于稳定状态,只有5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包括俄罗斯麝鼹、本州鼹、德田鼹、越后鼹及比利牛斯鼬鼹。如俄罗斯麝鼹,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在苏联约有7万只,哈萨克斯坦约有1500只,俄罗斯麝鼹的数量从1985年的3.9万只下降到2001年的2.7万只。

保护级别

2020年鼹科下有18个物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其中2种为数据缺乏(DD),6种为无危(LC),6种为近危(NT),4种为易危(VU)。具体如下表:

截至2023年,有42种鼹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俄罗斯麝鼹为极危(CR),越后鼹、比利牛斯鼬鼹为濒危(EN)等级,尖阁鼹为易危(VU)等级,德田鼹为近危(NT)等级。

致危因素

对鼹鼠物种的致危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是人类的捕杀导致部分鼹鼠种群数量下降,错误地认为该物种对鱼类种群构成威胁的渔民和鼹鼠标本收藏者都会对其进行捕杀。俄罗斯麝鼹的毛皮被过度狩猎,成为濒危物种。

第二个是部分鼹鼠物种有高水平的近亲繁殖,种群之间的分裂和缺乏连通性成为它们的致危原因。

第三个是由于人类的农业开垦及城市化扩张导致鼹鼠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人类活动对地面的干扰导致的冲积层对河床的封闭、水污染、河岸公共工程以及河网隔离和水电站、大坝和水库建设等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壤侵蚀,使各种类的鼹鼠都受到栖息地退化的严重威胁。另外比利牛斯鼬鼹对人类干扰和污染敏感。

第四个是其他物种与鼹鼠争夺繁殖地,入侵物种会对本地的鼹鼠种群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引进的数量急速增长的山羊影响了钓鱼台鼹的生存。

保护措施

在一些原产国,部分种类的鼹鼠受有关法规保护,如比利牛斯鼬鼹受到《伯尔尼公约》(附录二)和《欧盟栖息地和物种指令》(附录II和IV)的严格保护。在法国比利牛斯鼬鼹被列入2017年底公布的国家红色名单中,在葡萄牙和法国制定了保护该物种的行动计划。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除去鼹鼠的内脏,置瓦上焙成焦黄色研末,有解毒、理气的功能,主治肿、疮疡淋病喘证等症。

商业价值

鼹鼠中的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的皮毛细密柔软,常被用来当做商品,俄罗斯麝鼹毛皮则被用来制作皮革制品,具有一定商业利用价值。

生态价值

穴居鼹鼠的挖隧道的活动有助于翻土和给土壤通气,它们还会以大量有害昆虫为食,特别是甲虫美国白灯蛾和蛞蝓[kuò yú],对生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代表物种

麝鼹

麝鼹别名地爬子、翻掌。体型较小,体长100~150mm,体重58~75g,身体桶形,吻尖如锥形。眼退化,隐于皮毛中。前肢发达,爪呈扁平状,约为后足的三分之二,尾短于后足。毛细软,通体上下毛色均呈灰棕色,有金属光泽。

麝鼹以地下害虫及植物病原线虫为食,对农林有益,但有时也吃作物,并且觅食活动离地面不深会造成地面开裂,使作物根部缺水或日晒而死,影响农作物根部的生长,因而对农作物又有一定的损害。麝鼹每年繁殖1胎,春季交配,怀孕约1个多月,每胎产子3~8只

麝鼹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Scaptochirus moschatus moschatus)和山西亚种(Scaptochirus moschatus gillies)。中国河北分布的麝鼹属于指名亚种。

大缺齿鼹

大缺齿鼹(Mogera robusta)体形较大,体长约20厘米,呈短圆柱形。头小,吻尖长,眼小。颈粗短,尾长大于后足长。毛绒短密呈丝绒状,上领前鉴别特征白齿每侧4枚,下无犬齿,营地下生活。

大缺齿鼹雄性雌性的毛皮特征存在差异。大缺齿鼹雄性体色较深,头及体背深棕褐色,带金属光泽。下颌、颈下的毛干及毛端均为黄色,至胸部逐浙转为灰褐。腹面绒毛较短,约4毫米。尾毛褐色,稀而粗硬。雌体毛色淡,呈淡黄褐色。毛绒较雄性短,长约4毫米。整个背面呈淡黄褐色。下颌毛色淡黄,至颈下逐渐变为黄褐色。掌背被以稀疏短毛。

壮鼹生活在土壤肥沃、松软、草被丰富的阔叶林中,其间有丰富的蚯蚓及其它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湿草地、塔头等水位较高的地段,没有该物种栖居。大缺齿鼹在地下挖掘很长的洞道,有时一直伸展到耕地中。在地面上常见鼹鼠推出的土堆。

大缺齿鼹的食物包括蚯蚓、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甚至吃两栖动物及小型爬行纲

白尾鼹

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us)体形较小,体重23~40克,体长82~110毫米。体毛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具丝光光泽。通体黑褐色或黑灰色,只有吻部、尾和前肢下部呈浅灰色或黄白色。足和尾的皮肤肉黄色。前肢粗短,掌部宽偏,掌心向外翻,具强壮的铲状抓,适于掘土。

白尾鼹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沟谷坡地,稀树坡及次生灌木林内,也活动于旱地、抛荒地和菜园周围。一般喜居土质松软、干燥的沙土地,营地下生活,洞道复杂,晨昏活动,以蚯蚓、植物病原线虫及各种昆虫为食。

参考资料

sp2000.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8-21

Talpidae.ITIS.2023-08-21

Talpidae.iucnredlist.2023-08-21

Talpidae-Encyclopedia of Life .eol.2023-08-30

Talpidae.gbif.2023-08-21

Talpidae.animaldiversity.2023-08-21

Mogera uchidai.iucnredlist.2023-08-21

..2023-08-21

Scapanus-townsendii.inaturalist.2023-08-30

Talpidae.encyclopedia.2023-08-21

Uropsilinae.ITIS.2023-08-21

Scalopinae.ITIS.2023-08-21

Talpinae.ITIS.2023-08-21

Uropsilus gracilis.iucnredlist.2023-08-21

..2023-08-21

Talpidae.sciencedirect.2023-08-21

Scapanus townsendii.animaldiversity.2023-08-21

Scapanus orari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21

Parascalops breweri.animaldiversity.2023-08-21

Desmana moschata.iucnredlist.2023-08-21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脊椎动物卷(202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8-21

Galemys pyrenaicus.iucnredlist.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