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临沭县志

临沭县志

唐武德四年(621),临沂市析置为兰山区临沭县昌乐县三县;武德六年(623),省兰山、临、昌乐,并入临沂县。1940年初,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郯城县东北部、临沂县东南部建立苍马办事处。1941年8月,苍马办事处改为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临沭县辖域由郯城、临沂两县析出的各一部分组成。新编《临沭县志》 是本县历史上的第一部县志。

荣誉

《临沭县志》1982年始修,历数年搜集资料l00 0余万字,1993年4月出版。 《临沭县志》上限断于1940年建县,下限止于1985年。有些事类依据需要和可能,适当上溯下延,大事记下延至1990年。全志32卷,依次为:概述、大事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协、民政、劳动·人事、政法、军事、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综合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人民生活、风俗、方言、宗教、人物、附录。

20世纪40年代初,中共山东省省分局、山东省人民抗日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一一五师师部,都曾驻于临沭县,罗荣桓、陈光、肖华、朱瑞、黎玉、谷牧等都曾在这里指挥过山东和滨海地区的革命斗争。1942年,刘少奇到临沭县检查、帮助山东工作,对扭转山东危局,实现胜利转折,起了重大作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临沭人民轰轰烈烈地开展双减、土改、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巨大成绩,成为山东的模范县。解放战争期间,临沭人民支前22万人次,5000多名优秀子弟加入人民解放军,1000余名干部战士献出了生命。

地理位置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与连云港市赣榆区东海两县相邻。面积1038平方千米。临沭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半湿润大陆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在山东省气候区域内,属最佳气候区。地势东北部和东部较高,为低山丘陵,西部和南部为平原。

人口面积

全县山地占总面积的3.82%;平原地多分布于沭河两岸,占总面积的23.36%;丘陵多分布于低山和平原之间,占总面积的72.82%。新沭河为县内最大过境河流,境内总长69.9千米,流域面积800平方千米。1985年,全县有20个乡镇,533个行政村;人口53217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12人。有汉族回族满族黎族彝族苗族朝鲜族7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55%;少数民族2392人,占总人口的0.45%;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310人。

经济概况

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826.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6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6.39%。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8年以后,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84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05亿元,占总产值的72.24%。1988年, 县内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达4.7578亿元, 是1949年的26倍。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563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60亿元、农业总产值2.1378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1949年职工年工资139.00元,1961年农民人均收入47.60元;1990年职工年工资1679.00元,农民人均收入478.00元。革命老区人民解决了温饱,并逐步迈向小康。至1985年,全县有东西和南北交通干道各一条(连云港—固原公路、029省道),计68.8千米;另有县乡公路16条, 199.6千米,乡村公路370条,740千米。县城至乡镇、乡镇至各村皆可通行汽车。临沭县已由交通闭塞之地变为交通便利之乡。邮路总长155千米,投递邮路893千米,电话1280门,长途电话线路9条,电信、邮政均上了新台阶。 1949年,县内无中学,只有l04处小学,教师132人,在校生26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4.8%。 1985年已有中学77处,中等专业学校3处,小学483处,各类教师4000余人,在校学生总数达8.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临沭为山东省花生生产重点县之一。

1985年,种植花生18386公顷,花生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因播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被山东省列为花生生产基地。白柳临沭县著名特产之一,年种植667公顷,产条400多万千克,其柳制工艺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临沭被誉为“白柳之乡”。孩儿参,又名贵州太子参,为临沭著名特产,最高年产200多万斤,畅销全国,出口东南亚。临沭的板栗、巴梨、蜜宝西瓜、黄姜等土特产也遐迩闻名。板栗种植历史悠久,面积1067公顷,年产75万千克,销往日本等国。东盘蜜宝西瓜,是山东西瓜优良品种之一。临沭还是“钻石之乡”,世界罕见的特大金刚石,重158.7860克拉的“常林钻石”,即发现于临沭县常林村。县常林集团生产的沭河牌手扶拖拉机被国家机械工业部命名为全国名牌产品,畅销于全国各地,并出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