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狐
孟加拉狐(学名:Vulpes bengalensis),又名印度狐,是印度次大陆特有的狐属,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山脚及尼泊尔至印度南部,及由巴基斯坦东部及西部至印度东部及孟加拉东南部。体型较小,吻长,耳尖,尾巴约占体长的50-60%。背部灰色,腹部淡色,脚呈褐色或红褐色。尾巴多毛,尖端黑色。主要生活在灌木丛及极端干旱区,杂食性,主要食物包括啮齿目、蜥蜴、蟹、白蚁、昆虫、小型鸟类及果实。
形态特征
孟加拉狐体长45-60厘米,尾巴长25-36厘米,一般重2-4千克。体型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为。毛粗而长,一般不具花纹。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伸缩或略能伸缩。尾多毛,一般较发达。
栖息环境
孟加拉狐主要生活在印度次大陆上的灌木丛及极端干旱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河流域。首选的栖息地是小范围的空旷草原及带点刺的灌木丛,避免地势险峻的山地和无边无际的草原。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孟加拉狐强烈偏好半干旱且范围小的草原当栖息地。
生活习性
孟加拉狐主要在拂晓及傍晚时出来活动。当天气炎热时,它们会躲在草丛或自己所挖的地下窝。孟加拉狐所挖的窝通常是由庞大而复杂的房间和地道所组成。和绝大多数的狐属一样,孟加拉狐的发声种类是相当多样的。持续不断的鸣叫是最常见的,其他还包括咆哮、呜咽、抽泣等。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秋季是孟加拉狐的交配季节(通常10月至11月)。母狐的妊娠期约50-60天,一胎平均产下2-4只幼仔。父母亲都会扶养幼仔,但还是多为母狐在照料。幼仔在出生后的3、4个月即断奶,并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幼狐的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它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孟加拉狐寿命约6-8岁。
种群现状
孟加拉狐是印度次大陆的特有物种。虽然广泛,但它们在整个分布区域内仍然是低密度的,种群有随着猎物发生重大波动的可能性。由于短草地灌丛生境集约化农业及产业发展项目造成的损失,使孟加拉狐数量在减少。然而,下降的数量还不足以使这个物种被列入生存威胁的清单范畴,因此评定为最需要关注的物种。
保护级别
孟加拉狐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