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常媛

常媛

常媛(泰文名:西林·帕他诺泰),泰国著名政界人士桑·帕他诺泰的女儿,泰国友好人士

为了改善中泰关系,常媛的父亲决定派常媛等泰国代表到中国生活和学习,做两国间的友好使者。1956年8月,8岁的常媛和其他泰国代表一起来到北京学习和生活。周恩来总理给予常媛无微不至的关怀。1975年中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常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6年7月4日,记录周总理工作和生活的电视剧《海棠依旧》上映,该片第16至34集,也穿插叙述常媛的传奇故事。

中国14年的生活在常媛身上留下了很深的中国印记。她给两个儿子起名常念周、常念廖,年近七十的常媛仍然每月造访中国,致力于推动泰中友好。

人物经历

到北京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泰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分属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美国在东南亚组建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总部就设在曼谷。泰国披汶·颂堪政府追随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努力向近邻泰国伸出橄榄枝。

1954年,中国向泰国政府传达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的意愿。同年4月,在常媛的父亲桑·帕他诺泰的建议下,旺·威泰耶康亲王率团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万隆会议。12月,中泰两国代表在仰光秘密会谈并签署共同声明,泰国代表团秘密访华的成功,为两国关系的改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虽然泰中关系有所改善,但泰国的官方政策仍是亲美反华。桑·帕他诺泰决定派泰国代表到中国生活和学习,做两国间的友好使者。

备受关怀的北京岁月

1956年8月,8岁的西林·帕他诺泰(常媛)陪同哥哥常怀一起来到北京。对桑先生的这一双儿女,周总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一次写信给桑先生时,总理都用专门的段落讲述两个孩子的成长情况,让桑先生和家人放心。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常媛兄妹迁入一套四合院,并以外国留学生的身份入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周总理还把他们托付给负责外事工作的廖承志,和廖家的7个兄弟姐妹在一起学习玩耍。何香凝女士则根据兄妹俩的泰语名字发音为他们取了中国名字常怀、常媛。

见证中泰两国建交

1972年中美联合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了正常化进程。随着国际形势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泰国他侬政府也有意调整对华关系。恰逢1972年9月,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泰方想借此派要员到北京和中方接触。在找不到和北京联络渠道的情况下,他侬政府只好求助于帕他诺泰家族。

在常媛兄妹的牵线搭桥下,以泰国乒乓球队顾问身份前往北京的泰国财政委员会副主任许敦茂受到周总理接见,为泰中建交奠定了基础。1975年,中国和泰国签署联合公报,中泰两国正式建交。

培养下一代的中国情结

常媛在“西林之家”专门开设了“常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史实馆”,馆里陈列了常媛一家人与中国交往、推动泰中友好的相关照片、书信等历史资料。

常媛的大儿子常念周希望能够“子承母业”,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泰中两国企业互相了解。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为那些来泰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向泰国企业和各界介绍“一带一路”倡议。

周总理的关怀

常媛回忆到:“和总理的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到,我和总理是心有灵犀的。周总理当时问我们:你们来中国一个多月了,喜欢吗?哥哥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就大声说:烦透了!哥哥赶紧暗示妹妹这样回答不妥,但周总理却早已哈哈大笑起来说:‘我理解你们的感受,我在日本时,年龄比你们大,语言也不通,我也曾感到乏味。”

命运的安排,让有家难回的常媛常怀留在了周总理的身边,常媛说,“我在周总理身边长大,学习生活14年,比和父亲在一起的岁月还长。”“你们要做中泰友好的使者”,这是周总理经常对常媛常怀讲的话,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已学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常媛不愿意学泰语时,周总理教导她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并为她专门请了泰语老师。当周遭的同学都纷纷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常媛也希望带上红领巾时,周总理告诉她,“你们要当好自己民族的人,当好泰国人,你们的身份是泰国在中国的使者。”

对桑先生的这一双儿女,周总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一次写信给桑先生时,总理都用专门的段落讲述两个孩子的成长情况,让桑先生和家人放心。在写于1957年2月25日春节前夕的信中,周总理写道:“你的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在我出国之前,我会委托这里的中国同志们代我接他们回自己的家中欢度春节,使他们得到家庭般的温暖。”字里行间,饱含着周总理对兄妹俩的无限关爱。

1972年9月,常媛从伦敦飞赴北京,那是她离开中国后,与“周伯伯”、“廖爸爸”的重逢再聚。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接见了巴实部长,常媛担任了这次会面的翻译。“那应该是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外交场景,仅由一名外国人担任中国领导人接见外宾时的翻译”,常媛说。

个人生活

常媛的父亲是桑·帕他诺泰,二哥弯威·帕他诺泰(常怀),长子常念周1975年生;次子常念廖1978年生,他们都曾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读书一年半。在中国14年的生活以及参与泰中建交的经历在常媛身上留下了很深的中国印记。她给两个儿子起名常念周、常念廖,以感谢周总理和廖承志一家人对她的照顾。常媛坚持用中文同儿辈和孙辈沟通,儿辈和孙辈也因此都会说流利的普通话。

常家第三代的常念周现在从事中国与泰国及欧美的友好关系和金融咨询工作,而常念廖是女王陛下政府的国家协调员,负责英中两国可持续发展的跨部门合作。

相关作品

人物评价

十多年中,“做中泰友好的使者”,成为周总理经常对常媛、常怀讲的话。数年后,兄妹二人直接参与了中泰之间的乒乓外交,真正践行了周总理交付他们的为中泰友好铺路的光辉使命。——新华社

风云际会,命运安排,彼时有国有家而难回的常媛兄妹,在周总理和邓颖超的身边长大,学习生活14年,要比和其父母相处的岁月更长,与中国有着不解情缘。——香港法治报

参考资料

历史的见证 永恒的记忆.人民政协网.2023-09-26

周总理泰国养女的中国情缘.香港法治报.2023-09-27

一场隆重、传统的泰国贵族婚礼(2).中国侨网.2023-09-28

周总理泰国养女常媛讲述与中国的不解情缘(组图).新华网.2023-09-26

一个泰国家族的绵绵中国情.光明网.2023-09-26

周总理泰国养女常媛讲述与中国的不解情缘(组图).新华网.2023-09-27

我们家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记推动泰中建交的参与者西林·帕他诺泰和她的家人.新浪新闻.2023-10-03

周总理泰国养女常媛讲述与中国的不解情缘(组图).新华网.2023-10-03

西林·帕他诺泰:中国靠自己努力做到这一切.环球网.2023-09-28

海棠依旧.豆瓣.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