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食虫类:Eremias argus)是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的一种较常见的小型卵生蜥蜴,别称蛇虫子、点麻蜥、蝎虎子、蛇虎子等,包含指名亚种(Eremias a. argus)和西部亚种(Eremias a. barbouri)两个亚种。丽斑麻蜥分布于朝鲜,蒙古,俄罗斯和中国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区。常栖息在3000米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边缘以及干草原植物丛下,沙质农田附近亦有之,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沙土地环境。
丽斑麻蜥体小,幼体:24-36mm;成体:44-62mm,吻较窄;头背具对称大鳞;有两枚大的眶上鳞。颈、躯干、四肢背面具粒鳞;腹面鳞较大;四肢均具五指、趾,有爪,后肢前伸达胁部。背面暗棕色或棕绿色,头背及尾后无斑,幼体体侧有浅色纵纹,纵纹之间散有黑边色浅的眼斑;成体纵纹不显但眼斑清晰,两侧眼斑左右联成黑横斑;雄性背面色斑清晰,腹面柑橘,雌性背面色斑较昏暗模糊,腹面黄白色。丽斑麻蜥喜白昼活动觅食,5-7月为繁殖期,5月初可见交配,7月中仍可见产卵个体,窝卵数2-8枚,卵白色。
丽斑麻蜥主要以各种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为食,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其干制全体还可入药,有活血祛,解毒散结,镇静等功效,主治骨折,淋巴结结核,气管炎和羊癫风等。其种群数量稳定,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5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定丽斑麻蜥为无危(LC);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定丽斑麻蜥为无危(LC) 。
物种分类
丽斑麻蜥隶属蜥蜴科(Lacertidae)麻蜥属(Eremias),英文名为Mongolian Racerunner,是一种较常见的小型卵生蜥蜴,起源于中亚地区。截至2023年,全世界已发现的麻蜥有50种左右。中国现有9种,其中以丽斑麻蜥最为多见。
丽斑麻蜥有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remias argus argus)和西部亚种(Eremias argus barbouri)。指名亚种由Peters于1869年命名,纵列的白色背斑间有黑色短纹相联;西部亚种由Schmidt于1925年命名,纵列的白色背斑间无黑色短纹相联。
形态特征
体型
丽斑麻蜥是一种小型蜥蜴,体形圆长而略平扁,头体长(幼体:24-36mm;成体:44-62mm),尾长(幼体:28-39mm;成体:54-84mm),尾长大于头体长,但不超过体长的1.5倍。
头部
丽斑麻蜥头稍扁而吻端圆钝,吻鳞五角形,邻接第一上唇鳞及鼻上鳞。鼻鳞3枚,鼻孔开口其间,左、右鼻上鳞在吻鳞后方彼此相接;鼻下鳞狭长,下接第一、第二上唇鳞;后鼻鳞分别与下鼻鳞及前颊鳞相接。额鼻鳞成对,紧接鼻上鳞之后。前额鳞2枚,比鼻上鳞大,外缘接颊鳞和第一枚上睫鳞。额鳞单枚似盾,长度等于鳞的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外侧后缘与第一眶上鳞相接,后方邻接额顶鳞。额顶鳞1对,内缘在中线互接,外侧与第二和第三眶上鳞相接,后方斜接顶鳞及顶间鳞。顶鳞是头背面最大的鳞片,长宽近似,内侧互相邻接,中间夹有小盾状的顶间鳞。无枕鳞。颊鳞2枚,前颊鳞小,介于鼻后鳞、后颊鳞和第二、第三上唇鳞之间;后颊鳞甚高大。眶上鳞2枚,后眶上鳞较大,后方有时有一较小的第三眶上鳞。上睫鳞4-7枚,第一枚最长,上方以1-2列粒鳞与眶上鳞相隔。下眼睑暗晦或半透明,覆有小鳞。眶下鳞3枚,第二枚长弧形具棱,下接第四一第六枚上唇鳞,但不伸达口缘。上唇鳞9-11枚,下唇鳞6-8(9)枚。鳞细小似粒,然邻接顶鳞的4-5枚较大。有耳鳞,耳孔前缘无齿突。额片(4)5(6)对,第三对最大,前面3对在中线部连接,从颔片相接处到领围的一纵列鳞(17)18-25枚;颔围弧形,最后一列鳞大,后缘游离呈锯齿形。
躯干
背被细小的粒鳞。腹鳞矩形平扁,错落斜行呈棋格状,一横列鳞12-16枚,极少数为18枚。上臂前侧方被2行平滑的大鳞。后肢贴体前伸达腰中部或腋下,小腿背面之鳞与背鳞相同,腹面外侧的一纵列鳞甚大,内侧一列较小;趾下瓣有一纵列棱,外侧鳞上也具有脊趾端有爪;指、趾长的顺序均为4-3-2-5-1。每侧有股孔8-12个,左右两列股孔之间被(5)6-9枚鳞片隔开。肛前覆有不规则小鳞,有时在后缘中部的鳞片略为膨大。
背部褐黄色,头顶棕灰,颞侧及上唇后缘各有1条浅色纵纹,在耳孔上下往后沿肩上至腰侧延伸或断裂成纵行的黑缘白斑,止于后肢基部;顶鳞外侧循体侧到尾之中段也有2列眼斑,或由此前后缀连而成白色链纹,纵纹之间有2列数目较少的黑缘白斑;四肢背面饰有白斑,尤以后脚更多。雄性背面色斑清晰,腹面柑橘,雌性背面色斑较昏暗模糊,腹面黄白色。而在繁殖季节,成年丽斑麻蜥雄性的腹面及四肢内侧呈橙黄色或橙红色,繁殖季节过后,雄性丽斑麻蜥腹部的颜色会淡化,但一直存在,不会消失。
尾部
尾形圆长,背面基部之鳞起棱,后部由狭长的棱鳞组成尾环,往后鳞少且小,终于尖细的尾稍。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丽斑麻蜥分布于朝鲜,蒙古,俄罗斯和中国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东起黄、渤海沿岸和乌苏里江,往西经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止于荒漠边缘的贺兰山和河西走廊东缘的乌鞘岭,往南大致到达安徽和江苏北部,在西部则可越过秦岭而到甘南的文县。东部在长江以南湖南长沙的地方也有分布记录。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区。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丽斑麻蜥的栖息场所极为广泛,可栖息于平原、丘陵、草原、低山和农区等各种环境。平时,丽斑麻蜥常生活于沙丘、农田、草丛、灌木从及平原和平原丘陵地带,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沙土地环境,秋季田地、路旁草从、耕翻地更为多见。同时由于丽斑麻蜥分布极广,所以常与其他蜥类同栖一地:在东部有草蜥(Takydromus),南部有越南石龙子(Scincidae),蜓蜥(Sphenomorphus)等,北部和西部则有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及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丽斑麻蜥具有广泛的摄食习惯,食物包括3纲1目25科,其中大多数是昆虫纲,包括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摄食比较均匀,对农业害虫有强大的捕食能力,偶尔也会捕食蜘蛛等益虫。丽斑麻蜥的成体与幼体在食性上无显著差异。同时它们耐饥饿能力很强,有资料显示,野外捕捉的个体,在饥饿试验进行了八个月后,仍有存活个体。
丽斑麻蜥敏捷而具有侵略性,因此它在发现猎物时可以快速移动,小猎物可以一次性猎食成功,如果遇到更大的猎物,它将反复攻击,最后吞下。同时它们的捕食同环境季节有一定关系,温度低、湿度大、捕食频次数低,反之则高,5月6月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为主;8月下以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为主。它们的捕食区域也非常靠近其所居住的洞穴,草丛或灌木丛,通常不超过5m。
筑巢行为
丽斑麻蜥多在疏松的沙质土壤中挖洞,洞的特点是是圆形且狭窄,洞穴长度约为20-30cm,偶尔会使用其他动物的巢穴。
丽斑麻蜥挖洞时,前肢挖沙,后肢向后推,动作连续快速,但不时停下,钻进钻出。洞口外仅见少量沙土,其余沙土可能靠丽斑麻蜥反复出入压挤在洞壁上,这既可增加洞壁的牢固性,又可减少沙土外运。洞口半圆形,成体的洞穴洞口高约1.5cm,宽约2cm。洞道穿过板结层后,多转为水平而后斜向下方。
节律行为
丽斑麻蜥是一种昼行性动物,喜在晴天外出活动,阴天少见,雨天不外出活动栖息于洞穴内。活动的高峰时间与季节有关,据观察,6月下旬至7月下旬,晴天活动期会避开中午时段的气温高峰有两个活动期(约上午8:30-11:00,下午15:00-17:00),其余时间一般有一个活动高峰期(约11:00-15:00)。
丽斑麻晰属外温动物,4月中旬到10月中旬为其活动期,每到秋末冬初气温降低,外界食物缺乏时,即进行冬眠,此时不食不动,呈麻木状态,约为160-180天,其中雌性成体冬眠时间最长。它们的冬眠地多在背风向阳且较干燥处,如树坑、沙坝和沟旁等处。成体、亚成体在10月中旬就很少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幼体在10月下旬尚可活动,个别持续到11月初。冬眠时,身体放平,瘫软,也较少移动,身体通常呈“S 型”弯曲的麻木状态。到第二年,成体于4月上旬开始出蛰,雌性晚于雄性。亚成体、幼体在4月中旬出蛰。5月上旬过后,洞中见不到冬眠个体。整个出蛰过程持续约1个月时间。
断尾及尾再生
由于丽斑麻蜥体型小,被提时压、拉尾部时会有自截行为,尾部产生强烈抖动,弃尾而逃是脊髓受刺激的反应,这也是一种逃避敌害的自卫保护性行为。丽斑麻蜥尾再生能力很强,发生自截断尾部位最短是距肛孔5mm,最长在73mm,一般断尾发生在约12-25mm处。再生尾最长可达45mm,一般多为20-35mm。断尾部位在50mm处及以外者则不能长出再生尾,断尾伤面仅呈凸形或土色癫痕。再生尾尽管长短不一,但都与原生尾形状相同,表面颜色相近,顺原生尾断面一直生长逐渐变细呈圆锥状。
其他习性
丽斑麻蜥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极敏感,反应又十分敏锐,因此遇危险就会迅速就近躲入洞穴或草丛,有的也在原地迁回躲避,并不逃远,呈奔跑迅速,为时行时停的间歇急行方式,因此活动范围不大。当丽斑麻蜥被人追捕时,通常会自断个体,幼蜥会直接逃跑。成体丽斑麻蜥除直接逃跑外,也会选择急停、突然变向、再行前进的方式逃跑。极害怕时,还会使用尾部对着攻击者颤抖,身体弯曲呈“U”型,并且像蛇一样张大嘴作出攻击状,试图吓退敌人。
生长繁殖
求偶及交配
丽斑麻蜥出蛰后即可开始繁殖,通常于5-7月进行交配并产卵,交配多于一天中的高峰期即10-16时进行,不同地区的丽斑麻蜥繁殖的时间会略有差异。繁殖期的雄性丽斑麻蜥遇到雌性丽斑麻蜥后,会开始攻击追逐,追到后会咬住雌性蜥蜴强行交尾。在交配过程中,雌雄双方彼此咬住对方的末端,转圈奔跑,雌体呈弧形,半咬住雄体腹面中后部。雄性和雌性交配长达30分钟。在这一过程中不惧干扰,即遇惊扰,雄蜥常咬住雌体拖往它处继续交尾;交配结束后通常雌蜥先行爬走。
产卵及孵化
5月末雌性丽斑麻蜥开始产卵,6月份是产卵高潮期。产卵巢址多选在地表覆盖物多、植被稀疏且地势较高的地方,如在沙土中挖洞产卵,或是利用自然洞穴、石缝或其他动物洞穴产卵。窝卵数2-8枚,乳白色,长圆形,外被柔韧革质卵壳,平均7mm x 12mm,重约0.81克(0.7-0.91克)。利用环境温度进行孵化,因环境、气温及湿度等差异,孵化期在1个半月到2个月之间。孵化后,幼蜥于7月以卵齿筋骨草叩破革质卵壳而出,体长24-25mm,尾长约30mm,略微休息即可爬动,并具刺激反应。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种群数量稳定。
保护级别
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2015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定丽斑麻蜥为无危(LC)。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定丽斑麻蜥为无危(LC) 。
主要价值
丽斑麻蜥主要以各种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为食,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其干制全体还可入药,有活血祛瘀,解毒散结,镇静等功效,主治骨折,淋巴结结核,气管炎和羊癫风等。
近种鉴别
丽斑麻蜥色斑、习性与山地麻蜥相像。山地麻蜥也曾被认为是丽斑麻蜥的一个亚种,并且其整个生态分布区域和丽斑麻蜥相重合。但山地麻蜥眶下鳞扩大,伸进上唇鳞之间,尾较长至少为头体长的1.5倍,体两侧各有一道深褐色纵带;雄性繁殖期体两侧具一道绯红色纵带;幼体尾部呈蓝灰色,随年龄增长逐渐褪去。丽斑麻蜥眶下鳞正常,不伸进上唇鳞之间,尾长短于头体长的1.5倍。
参考资料
丽斑麻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10-01
丽斑麻蜥.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9-30
Eremias argus.IUCN.2023-10-01
丽斑麻蜥.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9-30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_名录_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10-01
物种评估与保护.especies.2023-04-28
丽斑麻蜥.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