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肤霉病

肤霉病

肤霉病(Saprolegniasis),又称白毛病、水霉病,是一种通常由水霉属绵霉属等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是水生动物常见疾病之一。肤霉病在各个养鱼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各种鱼类从卵到各年龄都可感染发生的此病。

肤霉病主要是因为鱼体表面受伤,被水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感染发病,患有此病的鱼会出现皮肤坏死、身上长出灰白色的菌丝、游动迟缓等症状。肤霉病在各个养鱼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对寄主没有选择性,饲养的鱼类在各个阶段都会发生感染,四季均可发病。

肤霉病的预防需要注意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应该让鱼体避免受伤、饲养时要有合理的放养密度等,患有肤霉病的鱼可以用亚甲基蓝水溶液涂抹伤口、五倍子煎汁全池遍洒、服用维生素e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病原病因

肤霉病,又称白毛病或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水生种类的真菌病之一。其中,将在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生菌丝感染时被称为“卵丝病”。肤霉病的病原体已经发现有10多种水霉菌种类,如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细囊霉属(Leptolegnia)、丝囊霉属(Aphanomyces)等。其中,以水霉属和绵霉属为主,它们对水温的适应性广,较佳生长温度为 25~26℃,在13~18℃水温时最为适宜繁殖。水霉属和绵霉属的菌丝为管形无横隔的多核体,内菌丝分枝较多,会在基物内部蔓延,有吸收营养的功能,而外菌丝分枝较少,可形成长达3cm的灰白色棉絮状物,附在死鱼的霉菌通常经过12至24小时可蔓延至全身。

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水霉属在无性生殖时,外菌丝的梢端部分膨大,内充满许多核和浓稠的原生质,隔膜将它与其他部分隔开,形成多核的动孢子囊,其中的内容物逐渐形成无数微小的动孢成熟的动孢子包有一层薄膜,呈梨形,在尖端有两根鞭毛,它从动孢子囊游出,在水中自由动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停止游动,附着在适当处,失去鞭毛,变为圆形,并分泌出一层孢壁止休息,成为“孢孢子”。孢孢子静休1h左右,原生质从孢壁内钻出,成为肾脏形,在侧腰部生有两根鞭毛,再度游动于水中的第二游动孢子,这种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形态的孢子现象,称为“两游现象”。第二游动孢子游动持续时间较第一次长,最后又静止下来,一层孢壁而形成第二孢孢子,这种孢孢子经过一段时期的休眠,即可萌发成菌丝体,当动预子囊内的动孢子完全放出后,囊壁并不脱落,而在第一次孢子囊内长出新孢子囊,如此反复增生这种现象称为“叠穿”。

绵霉属所产生的动孢子与水霉属不同。它的动孢子无鞭毛,不能游动,成群聚集在动孢子囊口,经一段时间静休后,才钻出孢壁进入水中,将空孢壁遗留于囊口附近,其动孢子都为肾形,侧腰两条鞭毛与水霉第二游动孢子一样。绵霉属第二次产生的动孢子囊的位置也与水霉属不同,位于第一次生长的孢子囊下面,分生出侧枝,称侧生孢子囊。

水霉属和绵霉属的外菌丝,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动孢子形成以后,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合时,会在菌丝梢端或中部生出横隔,形成抵抗不良环境的厚垣孢子,呈念珠状或分节状,当环境条件转好时,这些厚垣孢子又直接发育成动孢子囊

肤霉病的病原菌及其孢子在鱼塘水体和底泥中广泛存在,水温在5~26℃时都可使水霉繁殖生长,其多为腐生型,少数为寄生型,通常是因鱼体受伤而致水霉的动孢子从伤口侵入感染发病,发病周期相对较长,发病进程较缓慢,菌丝不断侵入鱼体会造成鱼的生长发育不良,逐渐发展到组织坏死,通常引起发病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在捕足和搬运等过程中使鱼体皮肤擦伤;二是鱼池密度较大时,鱼体间互相接触太多,造成体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引起真菌二次感染发病;三是寄生虫破坏了鱼的鳃和体表;四是水温过低造成鱼的皮肤冻伤。另外,随着温度回升饲养量逐渐增多,鱼池中的排泄物容易造成水质不佳 ,使有害真菌大量繁殖,真菌在死亡鱼体以及伤口上迅速繁殖,也会导致水霉病。

病变症状

肤霉病对鱼体的寄生称为继发性感染,对鱼卵的寄生为原发性感染。霉菌初寄生时,肉眼不易辨别出症状,内菌丝各分枝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开始吸收营养。当肉眼已能看出症状时,内菌丝已入侵上皮及真皮组织,会出现皮肤及肌肉的损伤、坏死。此时,外菌丝也伸出鱼体组织的外面,可以在患病部位看到长达3cm的灰白色棉絮状物,俗称“长毛”。由于寄生于体表的霉菌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出大量粘液,使患水霉病鱼通常会表现出焦躁不安、游动迟缓、食俗减退等症状,伴随着不断发生摩擦造成皮肤腐烂、鱼体过重的负担,最后鱼体失去平衡、身体逐渐消瘦而致死亡。

另外,在鱼卵孵化过程中,鱼卵因溶氧量低等引起发育停止或死亡时也容易发生肤霉病,菌丝会在卵膜外面着生菌丝,形成白色绒球状霉卵,内菌丝则会入侵膜内,严重时会使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大量死亡,使孵化率降低。

发病规律

肤霉病在各种鱼类从卵到各年龄都能感染发生此病,在各个养鱼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对寄主没有选择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和冬季是水霉病的高发季节。春季投入鱼苗后,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黄梅季会加重水霉病的发生流行,肤霉疾传播迅速,在短时间内鱼群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如病鱼焦躁难安、身体瘙痒等,病菌在繁殖生长中会使组织逐渐恶化,病情加重,最终因机体衰弱死亡。

另外,在密养的越冬池内,冬季水温低,霉菌会大量繁殖,水产养殖动物过早停料、饲料品质差等原因,鱼的体质较弱。此时,若遇到雨雪大风天气,因水体环境的变化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增多,鱼会发生应激反应而出现体表黏液脱落。此时,不当拉网、分池、运输等情况会使鱼体产生伤口,寄生虫寄生或病菌会趁机侵入造成其疾病损伤、破口,甚至发炎溃烂;同时昼夜温差大、水浅会使鱼体冻疮,使水霉孢子有了入侵机体的机会,从而使其感染水霉病。

诊断

肤霉病的诊断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鱼体表有无棉絮状的菌丝体来做出初步诊断,若为内脏真菌病时,可以取脏器病料制作压片后通过镜检来确诊。

治疗方法

肤霉病治疗的需要连续多次使用渗透性强的药物,常用治疗药物或成分主要有戊二醛水杨酸、五倍子等,有以下治疗方法:

1、用亚甲基蓝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或用亚甲基蓝浸洗。

2、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煎汁全池泼洒。

3、用食盐和碳酸氢钠合剂全池遍洒。

4、维生素e内服,每10千克鱼体重用0.6~0.9克内服。

5、在水中溶解亚甲基蓝,浸洗鱼体,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

6、用高锰酸钾食盐水的溶液浸泡鱼体,每天一次。

7、把病鱼浸泡在二氧化氯溶液里,直到痊愈。

8、将菊花、金银花、黄柏、木香藤及若参混合后加水进行全池泼洒。

10、白仔鳗在患病早期,可将水温升高到25~26°C,多数可自愈。

预防措施

肤霉病的预防要需要注意: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应该让鱼体避免受伤、饲养时要有合理的放养密度、越冬前用药物处理杀灭寄生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卵菌门带入饲养区等。同时,也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1、按食盐及碳酸氢钠(小苏打)按1:1的比例进行配后全池遍洒。

2、用亚甲基蓝全池遍酒,隔两天洒1次。

3、为防细菌感染,可内服抗菌药。

4、用生石灰漂白粉彻底清理鱼塘。

5、亲鱼受伤,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涂抹受伤处,严重时需要肌肉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kg。

6、预防鱼卵水霉病时,可将鱼巢洗净煮沸消毒或用漂白粉、盐消毒,但要注意鱼巢附卵过多时不宜使用此方法。

案例分析

金鱼肤霉病

金鱼发生肤霉病时,从外表看呈灰白色,病鱼会有焦躁不安、皮肤黏液增多、游动失常等症状,对于患病的亲鱼,在治疗上可先用镶子将卵菌门丝去除,用青霉素制作成药液,将病鱼在药液中浸泡,注意药液的更换,数周后金鱼身上的白毛会逐渐消退。

黄鳝肤霉病

黄鳝发生肤霉病时,症状初期症状不明显,数天后会出现受伤部位长出絮状白毛、肌肉腐烂、离穴独游等症状。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食盐配上碳酸氢钠制作成合剂对全池进行遍洒;患轻度水霉病时,可以用食盐对患病的黄鳝鱼浸浴。日常可以在池内放蟾蜍(癞蛤蟆),分泌蟾酥物质,对肤霉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也需要注意鱼池水的更换,保持水中溶氧量,抑制卵菌门生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