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秦德纯

秦德纯

秦德纯(1893~1963),字绍文。中国国民党国军将领。山东省沂水县后埠东村人。

早年入济南陆军小学,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1914年5月毕业。1916年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曾任北京政府陆军第5师团副,皖系参战军第1师参谋。1920年入北京陆军大学。历任团长、旅长、师长、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次长、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北平市市长、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市市长。1940年同叶籁士、刘仁、冯文洛、钟宪民创建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并任社长。

人物生平

秦德纯,1893年12月生,字绍文,山东省沂水县沂水镇埠东村人。

1912年考入国民政府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又考入保定市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

1916年5月毕业后,历任山东陆军第五师见习排长、上尉团副,陕西陆军第三混成旅连长、营副、第一师参谋,北京陆军大学第六期学员,直系豫东镇守使王文慰部上校参谋长,第二十四师参谋长兼骑兵团团长,国民军第二军第五师参谋长,直系第十七旅旅长。

1926年5月任第二十四师师长、11月调任第二十七师师长。

1927年3月任河南自卫军第一军军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6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十三军军长,后改任第十四军军长、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副总参谋长。

1928年8月27日任山东省政府委员。

1929年1月任政府军陆海空军抚恤委员会委员。

1929年10月任讨蒋国民军副总参谋长。

1930年4月任第二方面军参谋长,后任西北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总参议。

1932年任北平军事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处处长。

1932年4月任北平军事委员会高参。长城事变期间任第三军副团总指挥。

1933年初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同年8月任察哈尔省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1935年4月晋升中将

1935年6月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0月任察哈尔省保定司令,11月任北平政府市长兼第二十九军副军长。12月被选入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二十九军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任总参议。

1938年3月调任军事委员会点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39年任军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第五巡察团主任委员,不久任该军军法执行总监部上将副总监。

1944年11月任兵役部政务次长。

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0月任军令部次长,部长鹿钟麟

1946年5月改任国防部次长,同年11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8年12月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市市长。

1949年3月去广州市,复任国防部次长。

同年8月去台湾后,曾任中国国民党政府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台湾地区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战略顾问。

1959年退役。1963年9月7日病逝于台北市,终年70岁。

著有《秦德纯回忆录》等。著有《七七芦沟桥事变经过》珍贵史料。

人物事件

直面事变

七七事变”发生时,秦为华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负责人之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同时任北平市市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事件”之后,国内形势显得十分吊诡。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蚕食及其野心,引起国人的巨大忧虑;另一方面,某些舆论不断指责政府抗日不力,其声势日甚一日。1935年冬天,在北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辅仁等各大学的同学发起“一二九”大游行,学生打出的横幅是“拥护二十九军领导抗日”等,作为北平市市长的秦德纯压力很大,但他并不认为政府毫无抗日之意,而是正在缜密准备之中。

这一年初秋,秦奉召庐山面见蒋介石,蒋当场指示:‘日本是实行侵略的国家,其侵略目标,现在华北地区,但我国统一未久,国防准备尚未完成,未便即时与日本全面作战,因此拟将维持华北责任,交由宋哲元(哲元)军长负责。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将来宋将军在北方维持的时间越长,即对国家之贡献愈大。只要在不妨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大原则下,妥密应付,中央定予支持。此事仅可告宋军长,勿向任何人道及为要。”

到了1937年五六月间,形势变得不容乐观,日本使用武力侵略之企图已成弯弓待发之势。双方军队时有冲突,以秦德纯回忆:事变前之某日,我军因出发演习,适日军演习完毕回营,两军在路上相遇,彼此不肯让路,致起冲突,相持竟日,双方均有伤亡。自宋哲元离开北平市后,秦德纯坚守大原则与日方尽力周旋,“使日方无藉口余地”。日本人则采用离间之手段,有意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分化为抗日的中央派与和日的地方派,并认为秦德纯是“抗日中央派的中坚分子”,“千方百计地攻讦诋毁、恐吓威胁必欲去之而后快”,秦惟有“戒慎沉着,以静制动,深恐一言不慎,一事失当,俾日人有所藉口,致陷交涉之困难”。

秦德纯采取克制态度,日本人仍得寸进尺,滋扰不休。1937年7月7日夜,秦突然接到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主委魏宗翰及负责对日交涉的林耕宇电话,谓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称:日军一中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在整队时,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部队射击,因而走失一名士兵,并见该士兵被迫走入宛平县城,日军要求率队进城检查。

秦当场指示:卢沟桥是中国的领土,日军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约,妨碍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可等天亮后,代为寻觅,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还。

日军对这一答复不满,仍要求进城检查,否则将包围该城。秦立即电告部队“要严密戒备,准备应战”。次日拂晓,日军包围了宛平城,先要求外交人员进城,继而派武官进城,均遭至拒绝。日军即向城内炮轰,并掩护其步兵前进。于此战斗打响,“我方先不射击,待他们射击而接近我最有效射击距离内,我们以‘快放’、‘齐放’猛烈射击,因此,日军伤亡颇重……”

这就是历史上的“七七事变”,亦即中日全面战争之序幕。从表面上看,此一持续了八年的战争,源于一偶发事件,但实际上,以秦德纯在回忆录中的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后,革新内政,发展工业,军事装备趋于现代化,嗣经日俄、中日两次战争胜利,日本武人,骄横跋扈,不可一世,遂积极向外扩张。其侵略目标,一为北进占据满蒙,以阻遏苏俄之东进与南下;一为南进征服中国以驱除欧美势力于中国及亚洲之外,完成亚洲人之亚洲,实际上即为日本人之亚洲……民国二十九年(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我国的行动开始……

人物评价

秦德纯任北平市市长时,反对日军武力毁城,对保护北京文物古迹贡献巨大。他受过非常良好的军事教育,他由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到陆军大学,一层未缺。他学问好,能力也好,尤其是一派儒者风度,使人激赏,颇得全军将士的敬重。秦还是一位对言论自由持宽容态度的政治人物。1936年夏季,胡适主办的《独立评论》因一篇批评冀、察当局的文章被宋哲元叫停,秦当即表示反对,他对宋说:这篇文章是春秋责备贤者的意思,并没有谩骂与污蔑,不应叫他们停刊,这种处置实在重了一点……后经秦等人不断缓颊,《独立评论》终以复刊。

家庭成员

伯父:秦鉴湖,为清朝举人,曾在山西省担任县知事一职。

父亲:秦鉴堂,是一位读书人。

长子:秦之棠,于美国从事机械工程方面的工作。

次子:秦之棣。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东京审判:前北平市长秦德纯如何为七七事变作证.澎湃新闻.2023-11-16

秦德纯--站在抗日战争爆发点上的沂蒙人.沂蒙文化网.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