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传龙
牟传龙,男,1965年生,达州市人,博士,研究员。牟传龙博士历任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盆地与流体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科技处处长、地质调查部主任、成都环境地质与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他曾担任技术开发部处长、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开发部处长、副总工程师兼总工程师室项目管理处处长、副总工程师兼科学技术处处长。2023年1月起,牟传龙博士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此外,他还是古地理学报编委会委员,山东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等,在沉积地质学研究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在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牟传龙教授还担任重庆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以及多个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研究方向是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
人物经历
1984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地质矿产调查专业,获学士。
198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岩石学(含沉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3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学术成就
论文专著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出版《湘鄂赣二叠系层序岩相古地理与油气》《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岩相古地理与页岩气地质调查》等专著9 部、译著2 部、科研报告12 部。在《Acta Geologica Sinica》《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Geological Journal》《Geophys. J. Int.》《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Geological Magazine》《沉积学报》《地层学杂志》《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地质学报》《地质论评》《中国地质》《古地理学报》《地学前缘》、《岩石学报》及《矿物岩石》等核心地学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或作为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攀登、国家攻关、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
国家攻关项目:新疆阿舍勒-冲乎尔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演化与成矿的关系,1992-1994。
石油部攻关项目:湘鄂赣二叠纪层序地层与油气勘探目标评选,1995-1996。
石油部攻关项目:中下扬子地区泥盆纪纪层序地层与选区评价,1997-1998。
国家攀登项目: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区中新生代盆山转换流体地质作用与成矿关系,1998-2001。
国家攀登项目:兰坪地区中新生代盆山转换流体地质作用的耦合关系,1998-2001。
地矿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典型地区成矿热流体与成矿。
国家攻关项目:阿舍勒铜锌成矿带及重要矿床综合评价研究,1992-1994。
地矿部青年地质学家基金项目:云南鲁春火山沉积盆地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1998-2000。
中日合作项目:欧亚大陆聚合作用对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脉地块侏罗系古地理的古地磁的制约,2000-2005。
中石化项目:普洱市区块盆地评价与区带优选,2000-200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西部大中型沉积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远景研究,2000-2005。
中石化南方分公司:通南巴区块评价,2002-2003。
中石化南方分公司项目:四川盆地东部二叠-侏罗系沉积-层序地层研究,2002-2003。
中石化南方分公司项目: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早三叠世礁滩组合区域白云岩成因及成藏研究,2003-2004。
中石化南方分公司项目:四川广元-镇巴县二叠-三叠系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2003-2004。
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预测,1985-1990。
中国南方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预测,1986-1990。
湖南泥盆纪岩相古地理控矿特点,1990-1992。
滇黔桂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2004-2006。
中国岩相古地理编图。
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研究与编图。
中国南华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研究成果
主要从事沉积地质与油气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攀登、国家攻关、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项目任务,在沉积地质学研究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在沉积学(含古地理学)和层序地层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形成了以沉积学为依托、以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创新为目的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1992年,创立了“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原则、思路和方法”,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更能反映瞬时性、客观性和等时性,推动了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向前发展;2010年,首次提出了“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气基本地质条件”新思路,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编制了“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2016),明确提出在早古生代“华南洋”不存在的认识,认为四堡运动后,扬子与华夏成为统一的板块,控制了以后的沉积格局;2016年,总结了页岩气地质条件的主控因素和调查方法,明确提出了浅水陆棚相和深水陆棚相的含义及其主要判断标志,提出了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深水陆棚相是页岩气有利相带的创新认识,创新性地提出了“岩相古地理可作为页岩气地质调查之指南”的重要认识,并出版专著《岩相古地理与页岩气调查》(2017);2016年,以祁连县造山带的奥陶系为例,在系统开展沉积相和大地构造格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造山带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思路和编图方法;2001-2010年期间,首次针对制约油气勘探突破的川东北地区二叠-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和储层开展创新性研究,明确指出川东北地区二叠-三叠系油气储层有利相带为台地边缘礁滩相,有利微相为礁滩颗粒白云岩,有利成岩相为埋藏溶蚀成岩相。提出了台地边缘缓坡礁滩沉积模式,否定了前人“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详细厘定了川东北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明确提出了长兴组和飞仙关组是该区油气勘探首选目标,该成果受到中石化的高度重视和应用,为实现普光、元坝等大型气田的重大发现和突破提供了科学支撑。
获奖记录
1994年,《露头层序地层与华南泥盆纪古地理》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6年,《阿舍勒铜锌成矿带成矿条件及重点矿床综合评价研究》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
2002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2006年,《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侏罗系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参考资料
牟传龙——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1.2024-04-02
欢迎访问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网站.2.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