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喉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 纳入社区管理人群等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区域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需分情况对待:第一类是新冠病毒的新发感染者,如有疫区旅居史,或是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此类患者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可导致新冠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第二类是感染者核酸和(或)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未表现出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或只表现出极易被忽略的极轻微病症,始终为无症状状态,该类感染者传播能力相对较弱;第三类与“复阳”情况相似,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了典型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症状,经治疗后达到出院标准,但在出院后复查时检测结果呈阳性,该类患者病毒传播的风险很低。
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指出,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
定义
2022年6月2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喉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传染性与流行病学
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与流行病学意义,需要分情况对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类是新冠病毒的新发感染者,如有疫区旅居史,或是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患者核酸检测呈阳性,抗体检测IgM可为阳性,处于疾病的前驱期或潜伏期,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体征。随后,可在感染后3~7天,甚至是14天左右,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此类患者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可导致新冠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因此须进行甄别,重点关注,及早纳入确诊病例进行管理。
第二类是感染者核酸和(或)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未表现出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或只表现出极易被忽略的极轻微病症,始终为无症状状态。但体内携带新冠病毒,属于传染病学中的隐性感染。此类感染者由于没有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病毒排毒量相对低,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第三类与“复阳”情况相似,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了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经治疗后达到出院标准,但在出院后复查时检测结果呈阳性。或在武汉此类因疫情封闭的地区,感染者既往感染病毒后已自愈,筛查时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此类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低,多为病毒的“尸体”“残骸”,因此病毒传播的风险很低。
发现途径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 纳入社区管理人群等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区域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
发现报告
2022年6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核酸初筛阳性人员,要在出具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进行初筛阳性报告,如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在病例类型处选择“阳性检测”,临床严重程度中只能选择“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日期为阳性标本采集时间,诊断日期为阳性检出时间。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24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其发病日期订正为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时间。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医疗卫生机构需于24小时内在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报告卡中填报解除隔离日期。
2022年12月14日,通报,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无法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从2022年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
2023年1月7日发布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十版)》指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及时报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病例,落实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要求,一旦诊断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对发现的重型、危重型、死亡病例和其他特殊病例,疾控机构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要求上传相关流调报告。
流调信息调查
2022年6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病及诊疗情况和流行病学调查登记如下:
发病及诊疗情况
对无症状感染者,需描述首次核酸阳性采样的时间及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
(一)发病或无症状感染者首次阳性采样前7天内旅游史。
(二)发病或无症状感染者首次阳性采样前7天内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接触史。
(三)发病或无症状感染者首次阳性采样前7天内活动史。
实验室检测
2022年6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检测机构应选用针对开放读码框1ab(open reading frame 1ab,ORF1ab)和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基因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人体标本检测原则上选用含内源性内参的检测试剂。标本采集、运送、存储和检测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在住院、隔离医学观察或健康监测期间应“单采单检”,即单独采集个体的标本,单管进行核酸检测,不得进行混采混检。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应当在12小时内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
传染源控制
2022年6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无症状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6天和第7天采集鼻咽拭子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如两次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界限值为40),或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界限值低于35),可解除在方舱医院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继续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至满足出舱标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做好病情监测,符合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应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2023年1月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十版)》指出,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可采取居家自我照护,其他病例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消毒
2022年6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运期间,应对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随时消毒;转移后,应对其居住地、活动地及其他可能被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治愈出院(舱)时,应对其个人物品消毒后方可带出院(舱)。
(一)随时消毒
对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住院、转运期间,患者排泄物、呕吐物、体液及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随时消毒,消毒方法参见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所用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规范和产品质量要求,卫生安全评价合格。有人情况下,不建议喷洒消毒。患者隔离的场所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20~30分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应进行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非负压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也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情况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消毒,用紫外线消毒时,可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到1小时以上。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二)终末消毒
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移后,对其居住或活动过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应进行终末消毒,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1.病家。在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转移后,应对其居所进行终末消毒,重点对其接触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如卧室、卫生间、餐厅、厨房、客厅的环境和物品。包括:室内空气,地面、墙壁等环境表面,桌、椅等家具表面,玩具,电器特别是冰箱及其冷冻食品,开关、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使用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等。入户前,应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其家属)充分沟通,了解家中环境和物品的具体情况,了解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中的活动轨迹,确定污染范围,根据环境风险和物品特性开展评估。对于评估为风险大且可以进行消毒处理的环境和物品,应选择正确的消毒方法,严格按照终末消毒处理。对于评估为风险大但不能消毒的环境和物品,可采用密闭封存或静置等方式,确保达到无害化。消毒前,将消毒时间、消毒范围、消毒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详细情况告知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其家属)后,再实施消毒。
2.交通运输工具。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应对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终末消毒,包括:舱室内壁、座椅、卧铺和桌面等物体表面,患者使用的餐(饮)具,所用寝(卧)具等纺织品,排泄物、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等。
3.医疗机构(方舱)。在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出院(舱)、转院或死亡后,应对患者衣服等生活用品、相关诊疗用品和桌、椅、床单进行终末消毒;病房清空后,应对室内空气、地面、墙壁、卫生间等所有环境和物品进行终末消毒。治愈出院(舱)时,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个人物品应消毒后带出院(舱)。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等,应在每日工作结束后,按照终末消毒的要求进行处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使用过的诊室,对诊室内空气、墙壁、诊疗设备的表面等进行终末消毒后,非新冠患者方可使用。
4.农村和城中村。农村地区环境复杂,卫生状况较差,物品种类繁多,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对其进行终末消毒前,应做好家畜、家禽处理及灭蝇灭鼠等工作,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消毒方案。城中村具有人员组成复杂、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物品种类繁多等特点,在对其进行终末消毒前,应充分了解当地人员和环境等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有针对性的制定消毒方案。终末消毒时,需重点关注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起居房间、厨房、浴室、厕所(尤其是旱厕)环境及使用物品,以及垃圾堆、污水沟等的消毒处理。
5.终末消毒程序。终末消毒程序按照《疫源地消毒总则》(GB19193-2015)附录A执行。现场消毒前,应充分了解消毒对象和范围,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选择对环境和物品影响小的消毒方法。低温环境下的终末消毒应遵照低温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
2023年1月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十版)》指出,感染者要做好居室台面、门把手、电灯开关等接触频繁部位及浴室、卫生间等共用区域的清洁和消毒;自觉收集、消毒、包装、封存和投放生活垃圾。社区应针对感染者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科学收运管理。
治疗
2022年12月7日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指出,无症状者无需药物治疗。
相关事件
2020年12月16日,“无症状感染者”一词入选“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参考资料
关于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这些你应该了解.中国新闻网.2023-12-05
中国外文局审定新冠肺炎相关词汇特刊.中国日报网.2023-11-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中国政府网.2023-10-26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中国政府网.2023-10-26
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卫健委网站.2023-10-26
国家卫健委: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央视网.2023-10-2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卫健委网站.2023-10-2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11-24
PCR技术的简单介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2023-1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简介.东莞市卫生健康局.2023-11-24
汉语盘点: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人民网.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