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于永正。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极具匠心,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文章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爆”,首尾呼应。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明暗线并行,前后内容紧密联系。文章虽然以毁灭为题,却没有具体叙述圆明园的毁灭经过,而是运用大量的篇幅和优美的词句,并借助关联词和递进句式来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壮丽,与圆明园毁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美与毁的强烈对比碰撞下,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教学案例。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圆明园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威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圆明园兼有御苑和宫廷两种功能,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圆明园集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大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1860年9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市,10月6日占领圆明园。英法侵略者在圆明园疯狂抢劫,为了迫使清政府完全屈服,也为了掩盖抢劫的罪行,他们决定焚毁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军骑兵团开进圆明园,士兵们手执火把,分队散行,到处纵火。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清史学家王道成感叹:圆明园被劫、被焚,源自帝国主义试图用炮舰打开中国国门,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巨大国耻,永远不能忘记。《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正是以这一真实事件的历史背景来写的。
个人背景
《圆明园的毁灭》是于永正亲自创作并教授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圆明园以及圆明园毁灭的这段历史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永正选择创作这篇文章并将它应用到中小学教育中。与此同时,《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也承载了于永正愤怒和痛恨的情感。这篇文章是于永正教学生涯中的一篇重要教学篇目,有利于其教学思想的阐发与实践。
思想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原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首段为第一部分,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讲了三个方面内容:先介绍圆明园中的几个景点,突出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最后写圆明园的总体格局之大。其中第二自然段承接上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圆明园,这是概写。第三自然段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极为精致的语言,介绍、描绘了圆明园的胜景,第四自然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介绍了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第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照应篇首,讲残酷掠夺,肆意破坏,放火焚烧,圆明园毁灭了。
这篇文章通过对圆明园历史辉煌的介绍以及对帝国主义毁灭圆明园罪恶行径的揭露,表达了作者对于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以及对于帝国主义恶劣行径和清政府不作为态度的痛恨之情。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在结构上颇具特色,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共五个部分,可分为三个部分。首段为第一部分以议论起笔,直奔主题。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概写圆明园的总体情况,然后接着从建筑成就和文化艺术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圆明园。第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照应篇首。文章在结构上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
表现手法
《圆明园的毁灭》在表现手法上颇具匠心。作者多次运用了递进关系的句式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并借助关联词强化表达效果。文章开篇便运用“是……也是”一组关联词,利用递进句式,描述圆明园毁灭的损失程度,强调圆明园在祖国及世界文化史的地位,语言简洁,掷地有声,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情基调。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文章在表现手法方面的另一重要特色,文章第三段连续用了两组关联词巧妙地将“金碧辉煌的殿堂”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与“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产生递进的表达效果,进一步展现了建筑的美轮美奂。文章前半部分描写的“圆明园的辉煌”与后半部分描写的“圆明园的毁灭”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强化了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明线和暗线两线并行,相互交融。明线:圆明园昔日辉煌与毁灭情景的对比。暗线:作者字里行间起伏的情感线,即文首对“不可估量的损失”的痛惜——文中回顾圆明园昔日辉煌时的民族之爱——文末怒斥侵略者恶行时的痛恨。整篇文章在双线并行中再现历史,让读者在“辉煌与毁灭”“爱恨交织”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品影响
教育部发布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高年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使学生了解华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 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感受民族耻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品格。《圆明园的毁灭》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认识民族耻辱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因而被选入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并受到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在很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收录,对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教学案例。
参考资料
毁灭与涅槃--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11-20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2-05
让那段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_桐庐新闻网.桐庐新闻网.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