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岸法师
转岸法师(1882-1970),原籍惠安县,俗姓刘。他在22岁时皈依喜敏法师而出家,随后在福州涌泉寺接受具足戒。转岸法师曾在泉州市担任开元寺、承天寺以及漳州南山寺等大型寺庙的首座。他对佛教建筑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民国八年(1919年)应邀监督南普陀寺大雄宝殿的建设工作,这一项目历时十余年最终完成。他还参与了太平岩精蓝的建设,使其成为厦门市的一个著名景点。转岸法师晚年移居新加坡,继续致力于弘扬佛法、慈善活动和佛教建筑事业。
个人经历
出家受戒
转岸法师生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父亲从事农业,母亲为人忠厚善良。在他青年时期,双亲相继去世,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从而产生了出家的想法。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他前往南安县杨梅山雪峰禅寺,拜喜敏上人为师,正式剃度出家。三年后,他又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接受了妙莲和尚的具足戒。此后,转岸法师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他曾到宁波天童寺学习,并在返回闽南地区后,先后担任开元寺、承天寺及漳州南山寺等大丛林的首座。他还向云果禅师学习,融合了心宗的思想。
弘法海外
转岸法师是最早到海外传播佛法的中国僧人之一。他在清末辛亥年间首次抵达新加坡,随后前往马六甲青云寺。1915年(民国四年),他再次来到新加坡,并与其他两位法师共同创建了普陀山。1919年,他应南普陀寺邀请,负责规划并监督大雄宝殿的建设工程。在这段时间里,南普陀寺进行了重大改革,从传统的子孙庙转变为十方丛林,并成立了闽南佛学院,培养新一代僧才。
新加坡传法
转岸法师在新加坡的弘法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7年,他会泉法师任期结束后,他们共同商讨继任人选。由于当时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导致闽省僧侣感到不安,因此常惺法师提议邀请释太虚来担任住持,以保护寺院。转岸法师等人前往上海市会见太虚大师,并成功邀请他前来。然而,两年后南普陀寺遭遇火灾,转岸法师主动承担修复责任,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寺院得以恢复原貌。1936年,转岸法师成为雪峰禅寺的住持,但由于不久后发生的卢沟桥事件,他的修缮计划被迫中断。1941年,他重返新加坡,居住在普陀山。1942年日本侵略东南亚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救济工作,并在巴淡岛建立了一个垦荒农场。
建寺弘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转岸法师于1947年成为普陀寺的住持。他还帮助建立了光明山普觉寺,并推动了普觉寺的扩建。1950年,他被推举为弥陀寺的住持,并领导了弥陀寺的改建工作。1965年,他作为居士林的导师之一,参与了新林址大楼的建设,并提出了建立容纳千人以上的礼堂的建议。他还支持了佛教施诊所的工作,并在其晚年预立遗嘱,将自己的积蓄捐赠给了多个慈善机构。
往生
1970年初,转岸法师因病拒绝进食,他表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自己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归安养。1月24日晚,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便回到了弥陀寺的房间。在那里,他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4岁。他的遗体在光明山化身塔火化,留下了众多舍利子,这些舍利子被分别供奉在普陀、普觉、龙山等寺庙及居士林。
人物评价
转岸法师一生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佛教事业。他性格务实,不喜欢繁琐的形式主义,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日常修行。他每天清晨起床,参加早课,同时实践禅净结合的修行方法。他教导弟子们,只有通过静坐观心才能达到止息妄念的状态,这是实现一心不乱的关键。他的慈悲和真诚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转岸法师年轻时还练习过武术,即使在八十多岁的高龄,依然身体健康,行动敏捷。他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而是时刻关心社会福利。在他的晚年,他留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了各个慈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