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细尾鹩莺
红背细尾莺(学名:Malurus melanocephalus)是细尾鹩莺科鸟类,为澳大利亚的特有种,分布于金伯利至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沿海地区。红背细尾鹩莺与其他细尾鹩莺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两性异形。红背细尾鹩莺最初被描述为黑头捕蝇鸟,后来被重新分类为鹩莺科。它是澳大利亚鹩莺属中的十一种鸟类之一,与白翅细尾鹩莺和白肩细尾鹩莺密切相关。根据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红背细尾鹩莺与蜜蜂鸟科和小鸟科有关。目前认可的两个亚种分别是M. m. cruentatus和M. m. melanocephalus。
形态特征
红背细尾鹩莺平均体长11.5厘米,尾长6厘米,平均重量约8克,有明显的两性异形。雄性具显著的婚羽,头、背和尾为黑色,背部具红色羽,翅膀褐色。
雌性背褐色、腹苍白色。雄性的非婚羽及幼羽与雌性羽毛类似。少数雄性存在白色的非婚羽。 进化生物学家迈克·韦伯斯特(Mkie Webster)研究发现雄性间因雌性引起的竞争会影响雄性的外表,雄鸟背羽的颜色鲜艳与否与其体内睾的含量有关。
睾酮含量越高,背羽越鲜艳。而这也与其抚育后代有关,背羽鲜艳的雄鸟,往往会抚育更多的幼鸟。
分布范围
红背细尾鹩莺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州及其附近的岛屿),特别是沿着北部和东部海岸线的沿岸地区,从西北部的金伯利地区到新南威尔士州的亨特地区。
生活习性
红背细尾鹩莺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各种甲虫、昆虫幼虫和蜘蛛目,偶尔也吃种子和小果实。它们喜欢生长低矮灌木和高草的荒地和热带草原,尤其是提供掩护的地方。其多以一对或小群体为单位在全年内标记其领土。但由于其原生地常发生林火,所以其也可迁徙生活。
红背细尾鹩莺是社会一夫一妻制的,通常会有一到多个帮助繁育幼鸟的助手鸟。这些助手鸟是已经达到性成熟但仍留在家庭群中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后代。红背细尾鹩莺具有性交行为,每个伴侣可能会与其他个体交配,甚至协助抚养这些后代。作为求偶展示的一部分,雄鸟会从花朵中拔下红色花瓣向雌鸟展示。成鸟和助手鸟会一起喂养幼鸟,而成鸟和幼鸟可能会受到哺乳纲、爬行纲和其他鸟类的捕食。
进化生物学家迈克·韦伯斯特(Mike Webster)研究发现雄性间因雌性引起的竞争会影响雄性的外表,雄鸟背羽的颜色鲜艳与否与其体内睾酮的含量有关。睾酮含量越高,背羽越鲜艳。而这也与其抚育后代有关,背羽鲜艳的雄鸟,往往会抚育更多的幼鸟。
生长繁殖
红背细尾鹩莺在繁殖季节会形成一对一对的配偶关系,雄鸟会进行求偶展示,雄性的求偶行为主要为拨动及展示其红色的背羽;雌鸟负责筑巢和孵蛋。孵化后,幼鸟依赖父母和助手鸟约一个月。
相关物种
红背细尾鹩莺为澳大利亚的特有种,分布于金伯利至新南威尔士州东部的沿海地区。
已确定了2个红背细尾鹩莺的亚种,分别为: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长尾橙背亚种(M. m. melanocephalus);
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红背亚种(M. m. cruen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