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粿
水粿也叫粿仔,水粿(guǒ )被制成九层,又被叫做“九层粿”,“九”指多之意,是广东省潮汕地区小吃。
水粿原料有大米,硫酸铝钾,红板糖,食黄色素,花生油;水粿的做法是将米放在桶中,用清水浸二小时后洗净沥去水,掺入清水十五斤磨成稀浆。再加入明矾水搅拌。先取出一部分白浆再取出另外一部分白浆,掺入食黄色素水调成黄色浆;最后将红板糖下锅,掺入清水一斤五两,用微火熬成浓液,捞去杂质,凉冷后倾入剩余的白浆中拌成红色浆。大锅放在旺火上,下清水煮沸后,放进笼屉,铺上龙头布,夹上通气板,倒入白浆后蒸八分钟,同量再倒一次白浆,蒸八分钟,然后分二十次倾入红色浆,头五次,每次约蒸十分钟,后加的十五次,每次蒸十五分钟。红浆蒸完,再倾入白浆,蒸十五分钟。最后分三次,每次倾入黄色浆蒸十五分钟。蒸完后擦干蒸气水,用布盖在粿面上用手弹动,见粿面能颤动即可取出凉冷,约过二小时,在粿面上抹匀花生油,将粿翻在木板上,再翻放在另一木板上,粿面再抹上花生油,然后直切九行,再斜切成三角形共七十块。
水粿成品粿色多层,质嫩甜润,是夏秋两季佳食。
食材原料
以上内容参考:
流行地区
水粿小吃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等地区。
制作工艺
1.将晚米放在桶中,用清水浸二小时后洗净笔去水,掺入清水十五斤磨成稀浆。再加入硫酸铝钾水搅拌。先取出白浆(四斤五两),再取出白浆(三斤),掺入食黄色素水调成黄色浆;最后将红板糖下锅,掺入清水一斤五两,用微火熬成浓液,捞去杂质,凉冷后倾入剩余的白浆(十四斤五两)中拌成红色浆。
2.大锅放在旺火上,下清水煮沸后,放进笼屉,铺上龙头布,夹上通气板,倾入白浆(一斤五两)蒸八分钟,同量再倾一次白浆,蒸八分钟,然后分二十次倾入红色浆,头五次,每次约蒸十分钟,后加的十五次,每次蒸十五分钟。红浆蒸完,再倾入白浆(一斤五两),蒸十五分钟。最后分三次,每次倾入黄色浆(一斤)蒸十五分钟。蒸完后擦干蒸气水,用布盖在粿面上用手弹动,见粿面能颤动即可取出凉冷,约过二小时,在粿面上抹匀花生油,将粿翻在木板上,再翻放在另一木板上,粿面再抹上花生油,然后直切九行,再斜切成三角形共七十块。
风味特色
外形
老式水粿用米浆做,糕体乳白,新式水粿用淀粉做,糕体晶莹。
特点
水粿不但粿色多层,而且质嫩甜润,更是夏秋两季佳食。
小吃文化
文化背景
水粿(粿仔)不仅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潮汕人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美食的热爱。在潮汕地区,水粿常常出现在早餐、下午茶或夜宵中,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海外潮籍乡亲来说,水粿更是家乡的味道,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传统的传承。
命名由来
水粿颜色素白,起初叫白粿,但白粿和白果同音,而俗语“食白果”是贬义词。打麻雀糊不了,输个精光,叫食白果仁;考试不过关,叫食白果,一切努力没有成果,也叫食白果,虽然粿和果不同,但食“白粿”念起来依然是一大避忌,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聪明的民众就把白粿改称水粿了。
典故习俗
水粿是故乡人祭祀司命帝君的主食。据说在古代,逢年过节,拿各种海味肉味来祭祀太奢侈。桐山施厝人就想出了把米磨成浆,加上碳酸氢钠来蒸,想做成圆圆的“大肉饼”。可试了很多次,都因为米太少,很容易沉淀在最底层,蒸出来是最下层硬得像石头,上部分软如泥。怎么办呢,有个智者夜晚做梦,说是灶神托梦与他,教他把每次要磨的米分几次蒸,一层盖在一层上,这样就均匀了。试之,果然。因此,有的地方水粿被制成九层,又被叫做“九层粿”,“九”指多之意。
由韩江、榕江、练江冲积而成的“潮汕平原”,深深烙印了潮汕人对乡土的崇敬之情。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潮汕地区先民将生命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寄托于这片土地上,以大地产出的作物滋养生命,也回馈祖先与神明。岁聿云暮,潮汕人民迎来丰收佳节,这不仅是对一年辛勤耕耘的肯定,更是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自立冬日起,冬至、除夕、春节等潮汕人心中隆重的时节接连到来,这些被称为“时年八节”的重要节日,构成了潮汕人社会生活的核心;正所谓“时年做时粿”,“时年八节”更是孕育出了潮汕这方水土独有的“粿”文化。这种由大米、面粉、甘薯淀粉或其他杂粮制成的食品,一直在潮汕地区美食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每当临近重阳节,人们就开始推磨起灶,洗蒸刷锅。水粿一出炉,就送上灶台敬献给保佑全家安康的司命帝君。
参考资料
汕头水粿:海内外潮籍乡亲的一缕家乡味.中国日报.2025-04-13
汕头,“粿”然很“上”头!.广东发布.2025-04-13
汕头水粿:海内外潮籍乡亲的一缕家乡味.中国新闻网.2025-04-13
潮汕人吃了500年的"粿",竟然如此神奇!.揭阳广电.2025-04-13
潮汕水粿,别有滋味在上头.梧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2025-04-13
粿滋味 共传承.大华网.2025-04-13
客居人语/素颜潮州水粿\姚 船.大公网.2025-04-13
粿真美味,“粿”住乡愁.南方PLUS.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