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生态廊道
洱海生态廊道是位于中国大理市洱海之滨的一条生态廊道,全长129公里。生态廊道建成智慧系统、标识标牌、环卫等附属设施,有慢行步道、自行车道、老年步道和错落有致的湿地、草坪、灌木林,是洱海边一道风景线。
洱海生态廊道于2018年3月正式开设建设。随后于2020年9月,洱海生态廊道成功建成。其总投资91.91亿元,涵盖了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涉及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并且还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工程、生态廊道、生态搬迁、管网完善及科研试验地建设五大工程体系。并且涉及城乡建设用地121.4公顷;管网完善工程新建23个自然村的29.9公里管网和3座提升泵站;科研试验地建设工程将建设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洱海水生植物苗等5个科研试验地。
2023年,洱海生态廊道入选云南省12个“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之一,获得了“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线路称号”。
历史沿革
201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了洱海保护水环境治理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依托保护洱海这条主线,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将建立了洱海截污治污五大体系,包括城乡一体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清水入湖工程体系和环湖生态缓冲体系。随后于2018年3月,启动了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洱海生态廊道”)。
2019年启动实施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大理最靓丽名片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遗产”。2020年,今年完成50公里生态廊道建设任务,力争明年实现环湖主线129公里生态廊道全覆盖。同年9月,洱海生态廊道建成投入使用至今,进入洱海生态廊道的居民和游客已经超过1800万人次。随后在2023年,洱海生态廊道项目通过物理隔离让洱海休养生息,此项目共计总投资达到99.43亿元,其中,银行融资79.5亿元,并且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加强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获得资金1.8亿元,有效满足洱海生态屏障修复工程“长周期、高额度”的融资需求。在金融的全力支持下,洱海生态廊道环湖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修复生态湿地790公顷、生态岸线32公里。
地理位置
洱海生态廊道是位于中国大理市洱海之滨的一条生态廊道,全长129公里,包括海西段46公里,海东、海北段69公里和海南段14公里。
重要景点
阳南溪入口
洱海生态廊道的入口,有一片水杉林,可以与海近距离接触,也是日出观看点。
龙龛古渡码头
位于生态廊道9公里处,“龙古渡”旧时是船只停靠的渡口,是海西龙下登村去往海东罗荃半岛的必经之路。历经千年风霜雪雨,现在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地标建筑,类似于白族人家的“照壁”。需骑行或驾车前往;视野好,可拍摄景点多(有网红水杉、洱海门、龙龛古渡牌坊)。
磻溪村S弯
于生态廊道23公里处,“洱海最美转角”,视野宽阔;相对路途较远,需先驾车至附近再步行前往,也可直接骑行前往。
景点开发
洱海生态廊道全称“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重要项目,涵盖了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包括其中新建、改建共计6个水域监测管理站点,以及新建11个陆域监测管理站点,10个巡驻点。涉及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的完善和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总投资91.91亿元,主要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工程、生态廊道、生态搬迁、管网完善及科研试验地建设五大工程体系。并且涉及城乡建设用地121.4公顷;管网完善工程新建23个自然村的29.9公里管网和3座提升泵站;科研试验地建设工程将建设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洱海水生植物苗等5个科研试验地。
景点特点
洱海生态廊道项目建设遵循以“绿色”为基底,以“净化入湖污染、提升洱海水质、确保水源安全、改善洱海生态”为目标,以“退、修、补、道、研”为主要举措,为洱海湖滨缓冲带核心区域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的物理隔离屏障,发挥出对外围低污染水的拦截、净化、缓冲功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提高了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了湿地系统物种多样性及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有效改善了湖滨区鸟类栖息地,显著提高了湖滨区鸟类的多样性和数量;洱海春鲤、杞麓鲤、裂腹鱼等土著鱼类有所恢复,鱼类种群逐步多样化。
所获荣誉
2023年,云南省入选的12个“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中,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态廊道入选“全国十佳体育旅游线路称号”
旅游价值
依据2023年统计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9月,洱海生态廊道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廊道游客733.73万人次,日均近0.91万人次;截至2022年7月,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收益1323.84万元。
2023年8月,据数据统计显示,从2020年9月洱海生态廊道建成投入使用至今,进入洱海生态廊道的居民和游客已经超过1800万人次。
相关评价
无论晨昏交替,或者是四季更迭,洱海生态廊道都会以最美的视觉呈现出来。并且洱海生态廊道在一些休闲节点上,设置了介绍洱海常见鸟类的标识牌,帮助游客了解湿地上的鸟类的名称和习性。(云南日报评)
洱海生态廊道自从建成之后,给当地群众创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生活和生态空间,并且充分释放出生态资源价值,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大理日报评)
洱海生态廊道包括海西段46公里,海东、海北段69公里和海南段14公里。在建设中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整体规划、系统治理的原则,旨在净化入湖污染、提升洱海水质、确保水源安全、改善洱海生态。”(云南日报评)
参考资料
洱海畔,生态廊道在延伸.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11-23
洱海生态廊道不断释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1-23
洱海生态廊道别样美.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11-25
把洱海生态廊道打造为“生态道、文化道、健康道、致富道”.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11-23
生态廊道串起洱海美丽乡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1-23
山河行·遇见洱海 | 美了美了!生态廊道留住人与湖的共栖空间.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3
全国第二!云南12个项目获评国家级精品.澎湃新闻.2023-11-23
云南大理: 从“一湖之治”向“系统之治”.中国金融新闻网.2023-11-23
斩获国际大奖,它凭什么?.澎湃新闻.2023-11-25
来“龙龛古渡”耍吧!.大理日报.2023-11-25
洱海生态廊道不断释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大理市人民政府.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