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是指1938年1月至1938年6月期间,中日双方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市后为扩大战果,华北地区的日军与华中地区的日军意图从津浦铁路南北两线向发起进攻,夹击战略要地徐州市,以一举击溃中国军队主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针对日军战略部署,决定在徐州附近集中兵力以阻止日军南下。12月下旬,华北日军对中国山东发起进攻,负责守备黄河的韩复榘违抗命令不战而逃。北线日军顺利渡过黄河,攻占济南市,威胁徐州,中国军队陷入被动。1938年1月,华中地区的日军相继攻占扬州市、滁州市,并沿津浦铁路北上,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占领蚌埠市、槐林管、盱眙县等地。2月中旬,中国军队成功将南线日军拦截在淮河一线,使其无法继续北上。与此同时,津浦铁路北线日军推进到鲁南地区,在济宁市、汶上县遭到中国军队反攻,无法继续沿津浦铁路南下,于是转而进攻台儿庄区。3月上旬,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在临沂、滕州市遭到中国军队阻击,双方发生激烈战斗。进攻临沂的日军遭到重创,被迫撤退;进攻滕县的日军则在3月18日攻占滕县,继续南下,企图迅速占领台儿庄,为夺取徐州市做准备。日军出动飞机、大炮轰炸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血战,在4月7日取得台儿庄大捷胜利。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统帅部决心在徐州与中方决战,并从周边战场抽调13个师团共计30万人,兵分六路包围徐州。蒋介石则从周边战区调集增援部队约20万人,加上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原有部队64个师又3个旅,共计60万人,与日军作战。4月16日,日军转守为攻,三天后攻占临沂;随后中日双方在韩庄、邳州市(今邳州)和郯城县一线展开激战,战局僵持到4月底。5月5日,日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向徐州市西侧迂回包围,很快日军就对徐州城形成合围。国民政府采纳李宗仁的建议,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徐州,突破日军封锁。5月15日,第五战区主力部队向西转移,18日,李宗仁及其司令部安全转移。中国守军第68军完成掩护任务后,于19日放弃徐州,日军占领徐州。日军随即迅速沿陇海铁路西进,于6月6日占领开封市。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下令炸开黄河南岸的花园口决堤渡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
徐州会战前后历时四个多月,是中国抗战史上继淞沪会战、忻口战役之后的第三次中日双方大会战。在这场会战中,中国军队在前期外围战斗中伤亡近5万人,台儿庄大捷中伤亡近5万人,总共伤亡10万余人。日军前期伤亡近1万人,台儿庄区伤亡近2万人,总共伤亡近3万人。徐州会战虽然以中国守军失败而告终,但实现了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标,为中国守军布防武汉提供了时间,也为掩护中国军民向西南、西北进行战略大转移做出了贡献。
战争背景
日本方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迅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日军集结重兵分三路,进攻中国华北以及平津地区。北平市、天津市很快失守,日军接连占领中国华北大片土地;与此同时,日军在淞沪会战地区与中国守军激战三个月,取得淞沪会战胜利,占领上海市。随后日军渡过黄河,占领松江,并向南京进发。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自此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部分领土,同时向长江流域继续进兵。日本的侵略野心,也随着前期的胜利不断膨胀,日军内部扩大派认为经过前期的战争,中国在军事力量和经济方面都受到重创,应该继续进兵扩大战果,试图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迫使国民政府就范。不扩大派日军企图占领山东省,然后继续南下,在台儿庄区与南线日军会师,再沿着津浦铁路南下,攻占徐州市,贯通南北战场,巩固已占领区域,并迅速击败中国。但是日本高层对进攻徐州的计划出现分歧,不扩大派认为这场战争会是一场持久战,因此不扩大派在1938年初初步制定了华北方面军发动沿津浦路连接南北的作战(徐州作战)、然后南渡黄河占领郑州市以及攻占广州市的计划。但是日本华北方面军对不扩大计划始终抱着抵触情绪,一再要求进行徐州、郑州、开封市一线的作战。
中国方面
徐州位于黄河、淮河之间,地跨山东省、河南省、安徽、江苏省四省,是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的交会点,也是中原和武汉的屏障,战略意义重大。1937年10月16日,为应对日军的威胁,国民政府组建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李宗仁出任战区司令长官,统辖山东全省及长江以北江苏、安徽地区的作战。南京沦陷后,为了防止日军长驱西进,攻占武汉,蒋介石决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在徐州市南北地区,发起大会战迟滞日军,“以空间换时间”,为中原地区军民向西南、西北进行转移做准备。12月23日,日军第10师团主力逼近山东省,突破中国守军防线,逼近山东省会济南。12月27日,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济南市,导致津浦铁路正面门户大开,北线日军轻易渡过黄河天险,攻占山东大片地区并长驱南下,使得中国战区大本营徐州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军事威胁之下。李宗仁被迫调整部署,将重兵集结在徐州附近,拱卫徐州,以牵制日军南下或西进。1938年初,由于日军高层对徐州市作战的意见不统一,给了中原地区方面充足的时间对徐州沿线进行布防,为后来的台儿庄大捷奠定基础。
战前态势
日本方面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后,日本高层之间就是否扩大侵华战争产生争执。但日军的进攻并未因此放缓,日军第十旅团在第二天就占领扬州市,日军第13师团一部也在20日攻占滁县。为了策应华北地区的日军在山东地区作战,在上海的日军计划以两个师团的兵力沿津浦铁路北上,实施陇海铁路作战。但因为准备不足,没能成行。与此同时,华北日军结束平津与华北地区的作战后,将山东省列为下一个战略目标。12月27日,日军攻破济南市。与此同时,南线日军于12月中旬从镇江市、南京市、芜湖市渡江北上,很快占领长清区、肥城市、泰安市、莱芜等地。到1938年1月,日军又相继占领宁阳县、兖州区、曲阜市等地。
但是日本高层对于是否要扩大侵华战争,还是没有下定决心。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纲要》提出:“ 帝国政府期望国民政府迅速放弃其抗日容共政策,与帝国合作” ,“但南京政府仍然标榜长期抵抗” ,“有鉴于此,今后不一定期望与南京政府谈判成功,而继续寻求收拾时局之其他途径,并与军事行动互相配合,对事态的进展作好准备,以应付南京政府的长期抵抗。”1938年1月11日,日本御前会议又制订了《处理中国事变的根本方针》表示:“如果中国中央政府不求和,便在中国扶持新政权,以协调两国邦交。”同时会议决定,在军事上暂时停止扩大在中国的作战规模,华北方面军攻克济南市、青岛市后在南方建立安全防线,华中方面军攻克南京市、芜湖市后,扩大江北防圈。日本大本营要求日军没有获取新的命令之前,不能发起进攻。虽然日军参谋本部被“不扩大方针”所限制,迟迟不批准华北方面军擅自扩大作战地域的要求,但是华北日军还是继续发动进攻,攻占中国山东全境。
1938年3月初,日军决定放弃次要战线的军事行动,决定将南北两条战线连成一片。华北地区日军和华中地区日军选择沿津浦铁路南北对进的战略,试图包围并彻底消灭华东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决定以南京、济南市为基地,从南北两端同时进兵,对战略要地徐州市展开合围。原来的日本华中方面军改名为华中派遣军沿着京沪铁路北上,配合华北方面军攻占徐州。日军的战略意图是让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第10师团作为主攻,分别沿着津浦铁路和维台公路南下,华中地区派遣军第九师团沿着运河北上作为主攻。同时华北方面军第14师团南渡黄河后向西直至开封市、郑州市,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北渡淮河然后切断陇海铁路。日军的计划中,需要先歼灭中国军队在徐州市附近的重兵集团,然后再占领徐州打通津浦铁路。
中国方面
1937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组建抗日战争第五战区,针对日军的战略进行作战部署:以第三军团守备东海海岸,海军陆战队及第三舰队守备青岛市,第三集团军守备鲁境黄河南岸,第二十四集团军在长江北岸江苏省地区作为游击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及第六军团、第51军在长江北岸安徽地区作为游击部队,第二十二集团军作为预备队,在山东、江苏、安徽等边境策应。12月中旬,南京沦陷后,为确保徐州市,拱卫武汉,加强津浦铁路南段的防御,第五战区制定作战计划:其一,依据当时的全局态势,中国军队处于内线作战,应在日军分兵之际,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其二,依据当前的敌我态势,最好先阻止华北地区方面的日军南下,阻击日军于黄河北岸,再集中主力部队击破从南京北上的日军。其三,对于沿着津浦铁路北上的日军,应当设置一部守军以扼守蚌埠市,以及蚌埠北方沿淮河北岸设置防线,以阻止日军通过淮河大桥北上。另外布置三个军在刘府、凤阳县、红心铺一带,占领侧面阵地,等待日军沿铁路线北上时,从西向东发起侧面进攻,截断日军部队并逐个歼灭。纵使不能将日军分割围歼,也能牵制日军对徐州市的进攻,以拖延迟滞日军。其四,中国军队主力控制在徐州附近,捕捉战机,以对日军各个击破。
然而随着华北地区日军南下,中国军队退守黄河南岸,与日军形成对峙。12月23日,日军第10师团主力在青城、济阳之间渡过黄河,突破中国守军防线,逼近山东省省会济南市。12月27日,时任黄河守备的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榘的公然违抗军令,不战而退,放弃济南。由于韩复的消极避战,日军轻易渡过黄河天险,徐州北面门户洞开,完全打乱了第五战区预定作战计划,中方不得不调整部署,改为内线作战。蒋介石下令重新划分战区,并对作战方针加以调整:将平汉线以及陇海铁路中段分为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津浦铁路方面为第五战区,让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的兵力保卫津浦铁路和道清铁路并钳制日军主力,保卫武汉市。除此之外还将山西省地区的分为第二战区,浙赣沿线为抗日战争第三战区,两广地区为第四战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为第八战区。1938年2月4日,蒋介石电令抗日战争第五战区“第三集团军之第十二军、第十五军迅速向津浦铁路北段济宁市以北采取攻势”。2月6日,李宗仁遵照“巩固鲁南山地,对津浦北段及陇海东段,采取侧击之势,牵制敌之南下或西上,以拱卫徐州市”的作战计划,下达作战命令,守备还未被日军占领的济宁、曲阜市、泰安市、日照市等战略要地。
战争过程
津浦路南北段阻击战
南线作战
1938年1月下旬,日军沿着津浦铁路南北对进,夹击徐州的战略意图已经初见端倪。南线日军由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执行北上打通津浦铁路的作战计划。从1937年12月中旬开始,日军华中方面军第13师团便从镇江市、南京、芜湖市渡江,沿着津浦路北上。中国守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在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的指挥下,与于学忠指挥的第51军利用淮河、北淝河、汇河的有利地形,将北上的日军截堵在此。李宗仁命令中国军队采用游击战术,守住了津浦铁路,将南线日军拦截在淮河两岸一个多月时间。
1938年1月25日,南线日军向凤阳县、蚌埠市发动进攻,接连突破中国守军的防线,逼近临淮关。2月1日,日军占领临淮关,日军大部队沿铁路向蚌埠前进,不久,蚌埠、凤阳、定远相继陷落。2月8日,日军13师团强渡淮河向北岸发动进攻。中国守军拼死抵抗,与日军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烈。随后中国方面廖磊率领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到达合肥市、舒城县、八斗岭、下塘集一带。2月13日,张自忠率领的第59军到达淮河流域,很快收复了姚集、固镇县、蒙城县等一线阵地。2月16日,日军被张自忠所部第59军驱赶到泥河南岸。自此,日军被迫全部退后淮河南岸的邵伯、天长市、、淮临关、蚌埠市、怀远一线,与淮河北岸的中国军队隔河对峙。南路日军自此被阻,日军南北夹击的计划破产。
北线作战
日军攻占济南市后,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两个师团兵分两路南下,东路是板垣征四郎率领第5师团,西路则是矶谷廉介率领第10师团。两路日军并行,向鲁南地区推进。日军第5师团从青岛市沿着胶济铁路东进到潍县,转而南下攻占日照市。随后第5师团沿着台潍公路南下,兵锋直指临沂。2月21日,日军第5师团开始进攻临沂,李宗仁临时将庞炳勋的第40军调集到临沂防守。日军第5师团配备了坦克、大炮,中国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在日军的轰炸之下,阵地依然不断被日军突破。3月9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对临沂东北地区的中国军队第40军发起进攻,白塔、沙岭、太平、亭子头先后失守。
就在临沂陷入危急之时,李宗仁派遣张自忠率领第59军前往临沂支援,并派参谋长徐祖诒亲赴临沂指挥第三军团第40军与第59军作战。3月12日,第59军先头部队抵达临沂北面的沂河西岸。14日拂晓,临沂城内的第40军向城外日军发起反攻,为响应城内中国守军,第张自忠命第59军以攻代守,兵分两路向日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收复多处据点。经过5天时间的激战,日军受到重创,随后中国第20军团骑兵增援部队也赶到临沂。中国军队随即发动全面反攻,日军伤亡惨重,被迫向莒县方向撤退。3月20日,第59军主力被调往费县方面作战,3月23日,日军第5师团等到增援后,再次向临沂发起进攻,庞炳勋所部守军伤亡惨重,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再次命令59军前往支援。第二天,连夜赶来的第59军向西北方向日军发起进攻。双方交战持续到3月29日,日军损失惨重,中国守军在这时下令全线反攻,日军再次被迫撤退。
与此同时,矶谷廉介率领的西路日军第10师团沿着京沪铁路南下。负责守卫津浦路北段的中国军队,是孙桐萱指挥的第三集团军,孙桐萱对被日军占领的济宁市、汶上县展开反攻,但由于兵力差距过大,孙桐萱奉李宗仁的命令撤退。3月上旬,日军第10师团进攻滕州市,为后续夺取台儿庄区做准备。3月14日,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对中国军队第45军在滕县外围的一线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攻下香城、下看埠、白山、黄山市等地。3月15日,日军进攻中国守军界河正面阵地,又分兵向龙山、普阳山的中国守军阵地迂回包抄,但均未得手。当天下午,日军增加兵力从龙山移动向滕县右方迂回,到达滕县东北的冯河、龙阳店一带。黄昏时分,日军突破中国守军正面阵地界河并包围龙山。
3月16日,日军在东沙河附近向滕县东关、城内、西关火车站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炮火攻击。日军用炮火将东关外围土墙轰开一个缺口,中国守军拼死抵抗。日军在东关缺口处先后发起5次攻击,都被中国守军击退。次日傍晚,日军占领南城墙,随后日军从东、西、南三面突入滕县城关。李宗仁调集汤恩伯所部第20军前往滕县支援,但由于路程过远,汤恩伯未来得及支援滕县。18日夜,中国守军残部从北门突围,滕县失守,中国守军第41军代理军长兼第122师师长王铭章阵亡,全军伤亡5000余人。
台儿庄战役
日军第10师团占领滕州市后,濑谷支队为了抢夺攻占徐州市的头功,于是孤军向台儿庄区突进。3月20日,日军对台儿庄发动猛烈攻击。李宗仁让孙连仲率领第二集团军固守台儿庄,支援滕县不成的汤恩伯第20军则让开津浦铁路的正面,退入西北的山区,引诱日军深入。3月22日,日军前进至台儿庄北泥沟镇车站,对中国军队在台儿庄的布置的防御工事发起进攻,同时由枣庄市南下的日军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日军多次向台儿庄发起猛攻,但是中国守军拼死抵抗,日军进展缓慢。3月26日,日军冲破中国守军的阵地进入台儿庄区城内,中国守军与进城的日军展开激烈巷战。
3月28日,日军从台儿庄西北角攻入,占领西门。与此同时,台儿庄外线的中国守军向枣庄、峄县的日军发起进攻。次日,日军占领台儿庄东北部。3月31日,台儿庄外线的中国守军赶到并进入台儿庄将日军包围,日军由临沂前来支援台儿庄的坂本支队,遭到中国守军重创。4月3日,日军已经占领台儿庄大部分城区,但是城内的日军也被中国军队包围,孤立无援。当天,中国守军发起反攻;中国空军开始台儿庄区日军占据的阵地发起轰炸。4月6日,李宗仁赶赴台儿庄指挥,所对日军发起全线进攻。4月7日,受到重创后的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残部被迫向峄城区、枣庄市方向撤退,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的胜利。
双方意图决战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统帅部发现徐州市附近集结了大量的中国军队,于是决心集中全力围攻徐州,与中方决战。日军一方面命令板垣征四郎率领第5师团主力向西移动,与矶谷廉介率领第10师团残部靠拢,协同作战,固守待援,另一方面在4月24日颁布新的《华中派遣军徐州会战计划》,以5月中旬为限,联络华北方面军进攻徐州,以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为此日军从附近战场抽调13个师团共计30万人,配备各种重武器,分6路向徐州集中包围过来。与此同时,台儿庄大捷解除了日军对徐州市地区的压力,但是鲁南地区的日军仍然对徐州构成威胁,国民政府为了扩大战果,从其他战区调集增援部队20余万,向徐州靠近,准备与日军展开决战。
4月中旬,李宗仁命令部队猛攻枣庄、韩庄等日军据点,但是受到地形限制,又缺乏重武器,进攻难有进展。中方进攻受挫时,日军则加紧集结兵力,津浦铁路北线华北方面军第114师团4个大队,以及第16师团1个大队划归第10师团,独立混成第5旅团2个大队划归第5师团。从4月9日到4月17日,中国守军第三军团与日军在沂河展开对峙。日军力量得到加强后,随即展开反攻,在4月20日攻陷临沂。日军从东西两面包围了汤恩伯所部第20军,但却遭到卢汉所部第60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在韩庄、邳州市(今邳州)和郯城县陷入对峙。为了抵挡日军的攻势,中国军队不得不向津浦铁路北线集中,这也导致中国军队主力被日军滞留在台儿庄区附近。
在津浦铁路南线,日军于4月23日从芜湖市出发,很快占领巢湖市、合肥市。4月24日,日军佐藤支队从东台市出发,先后占领盐城市、阜宁县。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徐州市迂回包抄。在南面,日军在凤阳县、蚌埠市、怀远的师团早在5月4日就分别向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5月13日,日军攻陷蒙城县、永城市之后便向江苏萧县、砀山县(今均属安徽)进攻。在北面,日军第16师团于5月9日从济宁市出发渡过运河占领郓城县后迅速向单县、金乡县、鱼台、江苏丰县、山方向推进。同时日军第14师团从濮阳市南渡黄河后快速占领菏泽市、曹县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5月15日,南北两路日军在陇海路方向会师,成功阻断中国军队郑州市方向的增援的同时也堵住了中国军队向西的退路。5月16日,日军从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的第10师团开始向沛县(属江苏省)进攻,日军对徐州市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
中国军队突围
李宗仁判断,在徐州一带的平原地区,中国军队与拥有重武器的日军展开阵地战,难以取胜。由于日军对徐州的包围逐渐收紧,为了避免在不利情况下与日军展开决战,保存有生力量,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命令李宗仁率战区主力向西南方向突围。5月16日,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命令第69军及海军陆战队在鲁南、鲁中进行游击作战,其余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刘汝明率领第68军在徐州掩护,第24军留守苏北。中国军队在撤退的过程中且战且退,抓住日军包围圈中的漏洞冲出重围,陆续在河南省南部以及湖北北部集结。5月18日,李宗仁及其司令部经过宿县渡过涡河,进入第二十一集团军防地。日军趁着中国第五战区的守军突围之际,迅速占领了徐州市周边地区。刘汝明的第68军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于19日放弃徐州,日军占领徐州。
战争后续
兰封战役
1937年11月,土肥原贤二率领的日军第14师团攻占安阳市重镇后,便在豫北地区和中国军队对峙。1938年初,中国军队为策应徐州方面的作战,在平汉铁路线布置军队骚扰日军,日军也制定了第14师团在黄河以北作战的计划。5月12日,日军第14师团渡过黄河后,便策应日本大本营,以扩大徐州会战的战果。日军第14师团渡过黄河,意图直插兰封,切断陇海铁路,堵住向郑州市撤退的中国军队主力。5月15日,日军兵分两路向陇海线要点发起进攻。日军大本营要求第14师团向归德方向行动,以策应日军右后侧的行动,但是土肥原贤二违抗命令,反而发动了对兰封的进攻。国民政府调集宋希濂的第71军、桂永清的第27军、俞济时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李汉魂的第64军、黄节的第8军布置在兰封至归德的铁路沿线,阻击日军。日军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被迫向仪封、内黄县方面反击,5月20日,日军占领内黄、仪封、野鸡岗等地。
蒋介石为了消灭日军第14师团,命令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在21日对日军发起全面进攻。5月21日,中国军队攻克内黄、人黄集,日军向杨集、双塔集撤退。中国军队趁胜追击,将撤退的日军围歼在东岗头、毛姑寨。东岗头的日军向兰封方向撤退,兰封方面的中国守军不敌,日军趁机占领兰封以西的曲兴集、罗王寨。随即兰封城内的中国守军也不战而退,日军占领兰封城。兰封失守后,蒋介石让兰封的残军组成第1兵团,由薛岳领导兰封会战的反击。5月25日,薛岳命令第1兵团向日军发起全线进攻,经过三天的激战,李汉魂部第64军先后收复了罗王车站和罗王寨,宋希濂部第71军收复兰封。5月28日,日军集中兵力对桂永清部发起反攻,桂永清部溃败,日军站住阵脚。中国军队对日军在三义寨、曲兴集一带转为守势。
黄河花园口决堤
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后决定扩大战果,进行追击作战。5月21日,日军占领商丘市、永城市、蒙城县以东的地区。随后日军兵分几路沿着陇海铁路西进,很快就前进至开封市地区,6月6日,日军占领开封。此时,日军距离的郑州市的只剩下70公里的路程。6月9日,为了阻止日军继续推进,蒋介石下令将花园口镇附近的黄河大堤炸开,河水经中牟县、尉氏县沿贾鲁河南泛,随之在豫、皖、苏三省形成50余万公里的黄泛区。6月12日之后,日军第第十四师团、第16师团遭到泛滥的洪水威胁,不得不组织部队向东撤退。据事后统计,黄泛区造成中原地区89万民众死亡,1200万民众沦为难民。而津浦铁路南北两线的日军也就此被隔绝,大量日军士兵被淹死,武器重被淹没,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撤退。徐州会战至此结束。
战争结果
徐州失陷
徐州失陷后,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是日军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愿望未能实现。中国军队借着徐州会战成功为后面部署武汉会战建立稳固的大后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而台儿庄大捷的胜利,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但是徐州战略位置及其重要,中原地区丢失徐州就失去了钳制日军的重要战略要地和防御武汉的保障,在之后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被迫采取与日军正面作战的方式防御武汉,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伤亡结果
在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投入近60万兵力,伤亡超过10万人,日军投入兵力约24万人,伤亡近3万人。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击毁日军战车38辆、重炮10余门、飞机1架、卡车90余辆、战马550余匹。在中方报道中,日军在台儿庄大捷中伤亡约2万余人(日方报道为11984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最重要的一场胜利,也是双方伤亡最大的一场战役。
相关评价
《新华日报》评论认为:“此战告诉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中华民族是不可以野蛮的武力所可征服的”,“这次战斗是抗战以来第四次大战,可与海、南口、忻口三役媲美。”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回忆:“徐州会战的最后阶段,敌军捕捉我主力的计划是何等周密,其来势是何等凶猛,但是战月余,敌方不特没有击溃我军的主力,甚至连我方一个上尉也没有捉到。这种情形,在双方百万大军的会战史上也可说是个奇迹,彻底毁灭了敌人捕捉我军主力、速战速决的侵略迷梦。徐州会战发挥了以空间争取时间的战略计划,使我大后方有充分时间来部署次一阶段的武汉大会战。到了津浦路保卫战最高潮时,我在台儿庄区还打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把宁沪战后敌军的一团骄气打得烟消火灭,同时也冲淡了我方在南京失守后的悲观气氛,使长期抗战重露一线曙光,也延迟了汪精卫之流的“低调俱乐部”里汉奸们的卖国行动。”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认为:“中国在徐州市战场虽然取得了失败,但中国的将领们在徐州也创造了奇迹,为后来的武汉市作战打下了基础。”
战斗序列
中国
日本
后世纪念
纪念碑
徐州会战的抗战纪念碑位于徐州市云龙山主山北坡,占地500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在徐州会战中的遇难烈士,徐州机务段于1947年修建“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1995年,该纪念碑亭重建。
徐州会战纪念馆
徐州会战纪念馆位于贾汪区江庄镇卧龙泉生态文博园内,纪念馆展厅占地约2200平方米。展馆早期由民间人士修建,2015年徐州会战纪念馆重建后再次对公众开放。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徐州会战.豆瓣读书.2023-12-04
徐州会战.豆瓣读书.2023-12-04
血肉长城.豆瓣读书.2023-12-04
血战台儿庄 (1986).豆瓣电影.2023-12-04
浴血荣光—临沂保卫战全记录 (2015).豆瓣电影.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