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乌江天险
突破乌江天险发生在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乌江,为红军休整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为召开遵义会议创造了良好条件。
1935年1月1日至6日,中央红军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分多路在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等渡口快速突破乌江天险,重创严密布防的国民党军,继而转向遵义市进军。突破乌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较大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军的战斗意志,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红军开始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战争背景
军情紧急
在红军到达乌江南岸的时候,中国国民党“追剿”军薛岳部也在全速前进,吴奇伟部四个师进至施秉县,周浑元部四个师进占施洞口,正向黄平县推进,逼近了乌江,距红军只有两天左右的路程。而黔军王家烈部则以一部兵力配合薛岳部在乌江南岸地区拦阻中国工农红军,另以第25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担坐镇遵义市,以副师长侯汉佑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旅在乌江北岸展开,构筑工事,封锁渡口,企图凭借天险,阻止红军渡过乌江。国民党军力图把乌江“变成第二条湘江”,将红军歼灭于乌江以东、以南地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为执行中央政治局猴场会议的决议,决定抢在国民党军薛岳部到达之前,迅速抢渡乌江,向遵义推进。
地势险峻
距离瓮安县城45公里的乌江江界河渡口是通往遵义的主要渡口,江面宽120多米,两岸悬崖绝壁,横亘天际,形成“乌江天险”。
战争过程
1935年1月,按照猴场会议作出的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向黔北地区挺进。而此时,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被称为“天险”的千里乌江和黔军的严密布防,身后是中国国民党的中央军步步紧逼。过不过得了乌江,关系红军存亡。
1935年1月1号到2号,抢渡乌江的战斗,在江界河渡口、龙溪回龙场渡口和茶山关渡口3个地方打响。由于江边所有的渡船和整块的木板都已经被敌军搜走,负责抢渡江界河渡口的红一军团第二师只能组织大家赶制竹筏渡江。但敌军火力猛烈,一天之内的两次渡江都失败了。其中一条竹筏上的5名指战员失踪。眼看突出重围的时间越来越紧迫。3号上午,中国工农红军二师决定在渡口上游实行强渡。但让第一批渡江的3只竹筏上的战士感到奇怪的是,就在他们即将冲上对岸时,敌军突然不向他们开枪了,纷纷转向了阵地后方。原来,头一天晚上失踪的5名红军指战员在夜色的掩护下摸到了敌人阵地身后,这时候突然杀了出来,配合主力渡江。出其不意的攻击,为渡江部队创造了宝贵的机会,很快,一个营的红军迅速渡江,抢占了高地。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终于完全控制了乌江北岸,搭起了浮桥,中央红军大部队开始陆续过江。
与此同时,右路纵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主力和红九军团在龙溪回龙场渡口,左路纵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在茶山关渡口组织的强渡也都取得了成功。把国民党军甩在了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
1月4日,雾茫茫,对岸还在响着稀疏的枪声。8个战士跳上竹排,约定竹排到达对岸时,鸣枪两声作为联络信号。抢渡的战斗开始了。竹排缓慢地离开了岸边。但是,汹涌的江水把竹排冲到了下游,8名战士也被漩涡吞没。第一支竹排渡江失败了,风还在刮,雨还在下。杨团长和黎政委痛悼牺牲的战士,随后依然鼓舞士兵们。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斗。“乓!乓!”两声枪响。渡江成功信号响起,天险乌江终于被突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此渡江完毕。
1月5日,红军左路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进至茶山关渡口,从这里抢渡乌江。茶山关,明代称河渡关,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关下渡口名为茶山渡,江流满急,切谷穿峡。但是,守在此处的国民党军听闻回龙场、江界河渡口已失守,不战而逃。6日,红三军团顺利渡过乌江,并向遵义市前进。至1935年1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
战争结果
突破乌江历时5天,击溃黔军4个团2个营约4000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补充了中国工农红军装备,红军声威震动黔北。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粉碎了中国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堵红军的企图。突破乌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较大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军的战斗意志,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红军开始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资料
第五章 突破天险.人民网.2024-09-14
转折先导: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7
突破天险 强渡乌江.遵义市人民政府.2024-08-27
党史百集微宣讲 | 红军是如何三渡乌江天险的?.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