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韩山童

韩山童

韩山童(?—公元1351年),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区)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

韩山童的祖父因传授白莲教义,被流放至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东南) 白鹿庄。韩山童长大后,继续宣传教义,徒众遍及河北省河南省及江淮一带。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韩山童及其信徒刘福通趁元廷征夫治理黄河之机,利用事先埋下的只开一眼的石人,以及民俗音乐“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等鼓动河工反元。同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聚众三千在河北永年县白鹿庄以复宋为名宣告起义,韩山童被推为“明王”,跟从者以红巾裹头,号称“红巾军”。誓告仪式上,起义军遭到官兵剿杀,韩山童被捕杀,其子韩林儿逃往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内),刘福通率众突围后,占领颖州(今阜阳市),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迎立韩林儿为韩林儿。韩林儿建国号宋,带领红巾军继续反元。

《明史》认为朱元璋能缔造明朝,韩山童、韩林儿等反元先驱也有所贡献。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在《国初群雄事略》中引明代学者李文凤的评论认为,韩山童等在江左反元,有功于明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韩山童祖籍栾城区,祖父是白莲教徒。白莲教源起于南宋初年的白莲菜,曾因发展过快遭到朝廷禁绝,教徒被指为“吃菜事魔”,转而在民间秘密结社成会。元朝占领江南后,白莲各教会不断发生叛乱,甚至一度和权贵结合,统领江南有发僧人,侵占民田,最终被元朝下令禁除。韩山童的祖父因传播白莲教教义获罪,被元廷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区东南) 白鹿庄。

韩山童长大后,承继了祖父的事业,继续宣传“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而“明王出世”生活才会变得美好。当时元朝统治严苛,赋役沉重,天灾频发,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河南、河北省、江淮间的人民对韩山童的宣传“多信之”,韩山童的身边也逐渐聚集起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一批骨干,他们积极“倡言天下大乱”,煽动起义反元。

埋石煽乱

由于国库严重空虚,“至元宝钞”滥发,伪钞横行,经济混乱,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在中书省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元廷决定印造“至正交钞”,发行“至正通宝钱”,以抑制通货膨胀。然而,钞法变更以失败告终,且加剧了经济危机。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河南省再次发生水灾,归德知府观音奴向元廷申请疏塞河道。

因为财政拮据,元廷在治河上已经延误了五六年之久,河南、山东省等河泛区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大批流民涌入长江下游,沿河为盗,剽掠劫取,而“有司莫能禁”。为此,脱脱采取都漕运使贾鲁治河防害的建议,向元廷奏请治理黄河。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元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征发汴梁(今开封市)、大名(今河南大名南)十三路民夫十五万人治河,为防备挑河夫发生动乱,又调派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地戍军两万人予以监视。

韩山童、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在治河开工前,凿好一个只开一眼的石人,在其背上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埋于将要施工的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同时向外散布流言,传唱民俗音乐“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同年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施工时挖出了独眼石人,本就对治河官吏苛扣“食钱”不满的他们,见石人背上的文字和传唱的歌谣相符,深信天下将要大乱。

起义被杀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在颖州颍上县(今属安徽)聚众三千人,以复宋为名,杀黑牛白马,准备誓告天地,宣布起义。在发布的文告当中,揭露汉蒙贫富差距,想以民族矛盾激化汉族百姓的反元情绪。此外,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刘光世的后代,鼓吹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韩山童遂被推奉“明王”。因起义军红巾军裹头,号称“红巾军”,又因他们信奉白莲教,常烧香拜佛,又称“香军”。

当地县官听闻消息,立马派兵前来镇压,当时起义军正群聚一起,誓告天地,猝不及防间,韩山童被捕,之后被处死。妻子杨太后和儿子韩林儿逃往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内)躲藏起来。刘福通则突出重围,于同年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区(今安徽阜阳),率众起义,并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迎立韩林儿为小明王。韩林儿建国号宋,带领红巾军继续反元。

人物评价

清朝张廷玉等人所撰《明史》认为“帝王之兴,必有先驱者资之以成其业”,而朱元璋能缔造明朝,韩山童、韩林儿等反元先驱也有所贡献。

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在《国初群雄事略》中引明代学者李文凤的评论认为,韩山童等在江左反元,有功于明朝。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