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潘达于

潘达于

潘达于(1906年-2007年,原名:丁达于),女,祖籍苏州,父亲为丁春之,苏州名门潘世恩、潘祖荫之后。

1906年,潘达于出生于官宦人家;1923年,她嫁入苏州潘家成为潘祖荫孙媳妇。在丈夫、祖父去世后,20岁的她挑起掌管门户和守护家藏的重任。1951年,她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青铜重器大盂鼎、大克鼎及其他珍贵文物200余件。2004年,相关单位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联合展出祝贺潘达于寿辰。2007年,101岁的潘达于去世。

人物生平

1906年,潘达于出生于官宦人家;1923年,她嫁入苏州潘家,成为潘祖荫的孙媳妇。而后丈夫、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就挑起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1951年,潘达于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了青铜重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及其他珍贵文物200余件。1956年,潘达于再次捐赠99件字画,1957年捐赠150件字画。1959年,她献赠字画161件。1963年,潘达于把当年为“攀古楼”青铜器逐个照相存档的380块玻璃底片也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2004年2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祝贺两尊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的寿辰。2007年,101岁的潘达于与世长辞,从此她守护国宝的故事和大鼎一起千古流传。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潘家以其累世珍藏古物捐献政府,不但表示其对政府的热爱和信赖,同时对于新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贡献。(新民晚报评)

人物事件

保护文物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不时抵临苏州市骚扰轰炸。潘达于随家人到太湖边的光福避难。快到中秋节节时,大家以为仗打得不那样急了,找个机会回城里过中秋。不料八月十六、十七两天,日本飞机又飞到苏州上空大轰炸,大家匆忙收拾了东西又逃到光福;就在八月十八、十九两天,情急之中的潘达于打定主意要密藏这批宝物。

于是,她叫来了家里的木匠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圆木直接钉牢,然后在夜间,搬开住处的地面方砖掘个坑,先放入木箱,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对角慢慢放进箱子,空当里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平整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再细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过的痕迹。

书画和部分古董则放进了“三间头”,所谓“三间头”,指的是江南民宅夹弄里的三间隔房,只有一扇小门与弄堂相通,如果小门被杂物堆没,很不容易发现。

当时的藏书有十几个大橱,不好搬动,潘达于请来姐夫潘博山,把书画按宋元明清朝代分类,放到书箱里,装了三十来箱,以及卷轴、铜器等等,搬进“三间头”,小门关严,外面用旧家具堆没,收拾得随随便便。这样一来,不知底细的人就是走过,也看不出里面还有隔房。

在潘达于的《自传》中,她记得办好这件大事的参与者是,家里的两个木匠师傅,姐夫潘博山和他的八弟。后来,为了保密,潘家承诺两位木匠师傅——潘家养你们一世。

日本人攻陷苏州市后,果然直奔潘家大宅,威逼潘家交出家藏文物,但潘达于和家人在侵略者的淫威面前丝毫都没有动摇。日军前后七次闯到潘家一遍又一遍地搜刮,虽然财物损失不少,但大土坑和“三间头”一直都没有被发现。据说日军司令松井曾亲自查问过潘家的收藏,但最终也没有抢到手。两个宝鼎和众多潘家珍贵收藏就这样躲在地下安然躲过了那场灾难。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泥土带方砖都塌陷下去了。潘达于让儿子家懋和小兄弟及一位木匠把藏品起了出来,他们用圆木做架,粗绳结牢大鼎,徐徐吊出土坑,然后两只大鼎被安置在一间房间的角落里,鼎里放些破衣杂物,再用旧家具堆没,房间锁死,既不住人也不走人。就这样一直保存到了解放之后。

参考资料:

捐献国宝

潘达于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向国家捐赠缄藏文物,她的捐赠在潘氏家族的捐赠中最为人们所称道。1951年7月,潘达于先生致函华东军事委员会文化部,欲将大克鼎、大盂鼎捐赠给国家,华东军事委员会文化部接受了她的捐赠,大克鼎、大盂鼎被捐赠给政府收藏。

捐赠藏品

以下仅收录部分:

画作

潘达于先生捐赠南京博物院的藏品,有不少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绘画作品。比较著名的作品如明无款《名人肖像图册》、明恽向《山水册》(11页)、清张士保《郑司农像》、顾蕙《山水》《清人纨扇集册》(四件完整、共82页,残册一件、共8页)、方薰《临文徵明桂枝图》、戴熙《溪山过雨图》、慈禧《墨兰》、清胡淦《吴中七老图》手卷、吴昌硕《菊花》、清《名人图像册》、朝鲜金秋史《兰图》以及吴云、著名指画家瑛宝等人的作品。也有潘氏家族热爱绘画的先人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如潘世恩三子潘曾萤,别字星斋,其作品亦占有相当数量。潘达于先生捐赠的绘画藏品,尤其以明无款《名人肖像图册》最为珍贵。这十二幅肖像画作品,是明后期人物画、肖像画的重要代表,在中国人物画史、肖像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画册共绘明代十二位政府官员、缙绅的头像,著名书画鉴赏家、《六砚斋日记》《味水轩日记》《竹懒画媵》的作者李日华,大写意花鸟画的重要开创者徐渭亦在其中,正是本册留影,为后世留下了中年徐渭的形象,使人们对这位画家有着清晰的印象。还有清代画家胡淦创作的《吴中七老图》,也是非常珍贵的一件藏品。

书法

潘达于先生捐赠南京博物院的明清书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如刘墉翁方纲梁同书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作品。第二类则为与潘世恩潘祖荫等或有世谊或为部属关系的一些缙绅官员的作品,如曾国藩李鸿裔李文田吴大澂等人的书法作品。第三类为潘氏家族的书法藏品,在捐赠品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如潘奕隽、潘世恩、潘世荣、潘祖荫、潘曾萤、潘祖闰等家族数代的书法作品。潘达于先生的祖传藏品中,包括一些书籍亦堪珍品,如《鸣野山房书画记》(抄本)、《顾氏画谱》四卷(明木刻)、《宋人法书》四册(影印缺第二卷)以及珂罗版印名人信札等,亦被潘达于先生捐献出来,为南京博物院所收藏。

器具

大克鼎

大克鼎,西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腹内壁有铭文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典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盂鼎

大盂鼎,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是西周姬钊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铭文铜鼎。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参考资料

博物研读 ▏大克鼎:国之重器鼎盛千秋.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3-04

潘氏家族及其收藏 ——记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潘氏家族及其收藏 ——记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2025-03-04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3-04

品位街巷|苏州平江“贵潘”:簪缨世家,泽流后世.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5-03-04

易烊千玺守护的大克鼎背后藏着的家族故事(下篇)|界面新闻 · JMedia.界面新闻.2025-03-04

传承文化之魂,培育智慧之花:潘氏家族守鼎护宝的故事.今日头条.2025-03-04

宿迁市.宿迁市.2025-03-04

博物馆与大都市|潘裕翼:文物承载着家国记忆与民族精神.今日头条.2025-03-04

赵启斌|潘氏家族及其收藏——记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澎湃新闻.2025-03-04

潘达于与大盂鼎、大克鼎.人民网.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