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龙
秦国龙(1667年-1738年),清朝政治人物,字孙峦,号冰谷、丝峦,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第三甲十二名进士,一生清正廉洁,传奇不断,官至通奉大夫、福建省布政使、东城御史(从二品)。他曾任湖北郧西县知县、户部主事、云南省道监察御史、福建按察使和福建布政使。雍正四年因病乞休。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形象,被人们称为“清流秦国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667年,秦国龙出生。秦国龙字卧子,号冰谷,他是1700年(康熙帝庚辰)科进士。
任职经历
秦国龙先后任湖广郧西县令(康熙四十四年即1705年),户部陕西司主事,钦差,云南道御史,巡视东城。秦国龙历掌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浙江省政事,改授福建省按察使,升福建布政使。
严管官吏
秦国龙任职所到之处,注重以身施教,严管官吏。秦国龙在任陕西司主事时,有些冗员胥吏办事拖拉,公文积压,他建章立制,及时督察,使吏员不敢再懈怠。秦国龙对禄来仓稽查尤为及时,为达帐物相符,他常挑灯夜战,使奸滑胥吏无空可钻。秦国龙在任福建布政使之际,正值台湾朱一贵反清义军被初平,人心浮动,他就言传身教,尽心安抚,使社会秩序很快稳定。
关心百姓疾苦
秦国龙性敏捷,办事干练,处处关心百姓疾苦。秦国龙发现郧西县西部居民为用水困难,就根据灌溉面积,将水分为三漕,排定用水次序,派员监督,因而民不再争,有序用水。当地历来执行以丁口纳粮,官吏又好从中暗加,造成民不聊生,秦国龙就请上司允许,改为以地亩纳粮。秦国龙当了御史后,先后巡视有关省,认为郧西县、浙江省以地亩数代替丁口纳粮符合康熙朝规定,他就上书朝廷,建议全国施行,大大减轻无地百姓的负担,稳定了全国大局。
为官清正
秦国龙为官清正,勇于职守,深得康熙、雍正两朝皇帝喜爱,多次召见。康熙五十二年,逢康熙六十大寿,秦国龙的父母、妻子都被邀请参加寿宴。雍正元年,朝廷考察各科道员政绩,秦国龙居第一。
逝世
秦国龙由于在职劳累过度,身染消渴症,59岁恩准退休。1738年,秦国龙逝世,享年72岁。
人物故事
秦国龙自幼奋发好学,聪慧过人,志向远大,办事执著,从不为环境所左右。青年时代的秦国龙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为了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自己一人到丝山黄草坪的庙里学习,家里派人定期送饭。
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着吏部对全国五品以上官员进行科道(政绩)考察,秦国龙居全国第一,特授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授通议大夫(正三品)执掌刑狱。后因平冤狱有功当年升任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例授通奉大夫(从二品),深受器重。
清雍正四年(1726年)山西省巨富亢百万之独子行霸一方,无恶不作,擅杀婢女后逍遥法外,县州府知其家财万贯,神通广大,无人敢接此棘手之案,喊冤状纸,直到御前,雍正钦点秦国龙审理此案,并点拨“照利而断”。到山西后,亢百万软硬兼施,托出若干豪绅求情,并百般行贿。秦国龙漫以应之,私查暗访,精审细问,半年后终于弄清真相。铁证如山,律法严明,秦国龙“忘记”皇帝“照利而断”的暗示,照律而断,令其子偿命。刑前,亢百万祈求秦国龙:“大人留我犬子,亢氏不断香火。我把三船生金送到日照市,从万平口到冯家沟一步一金砖!”秦国龙一口回绝:“你可送我三船生金,可那屈死的百姓,该当送何物!”当地豪绅也卧辙求免,都被严辞拒绝,按律斩首。
为此,雍正御批:“秦国龙,老诚人也,朕可保其业”(据说现存福建博物院)。
人物贡献
秦国龙是中国提倡三代以外旁系血亲可以结婚的第一人、是受到皇帝救济的高官第一人,是日照万平口景区扬名的第一人。秦国龙一生著述颇丰,均已失传或不知何人收藏,但他的清正之名定会流芳千古。
参考资料
秦国龙传奇故事将搬上银幕.齐鲁晚报.2024-06-01
漫谈郧西的祭祀文化.郧西在线.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