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熹宗祠

朱熹宗祠

朱熹宗祠,位于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是一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朱熹的后裔为继承朱熹儒学而建立。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代初年,战乱和瘟疫导致四川省人口减少,1671年起,清政府大力鼓励各省平民入蜀开垦。在随后的百余年间,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其中包括朱氏的后裔。他们带着朱熹儒学的传统,在各自的居所建立宗祠祭祀,形成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

1779年,朱熹的后裔在四川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遂取“登科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中的“科甲”二字,花费700两纹银在成都市中心立祠,留下了今天仍保留的名称的科甲巷。宗庙人气旺盛,祭祀时人多车马多,宗祠常常容纳不下,朱氏后辈又在龙泉驿区十陵建立“朱熹宗祠”作为陪祠。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宗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简介

当年建造朱熹宗祠,并非一日之功。朱姓族人用一只公鸡、两丈红布交换一个陈姓屋主的房舍,从最初的朱子书院开建,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赣粤、入蜀、贤孙、庶裔、报本“五堂”,才有了现今的规模。从“五堂”的名称,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朱氏家族传承的文化脉络——来自赣粤,入驻四川省,做好人干平常事,知恩图报。

在朱氏数十谱碟中,对成都科甲巷总祠都有记述。经考,首倡创祠时间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科甲巷,现在居于成都市最繁华的“春熙商圈”之内,属流金淌银的商业宝地。但在200多年前朱子后裔购宇立祠之时,尚是成都“郊寨”之地,无“巷”,又叫“诸葛庐”之名。附近的原成都市一医院那块地,清朝时还曾是“监狱”,传说太平天 国领袖石达开1863年就被关押和杀害在那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朱熹的裔孙们以“朱祖文”之名,用700两纹银购得地块建立宗祠,现仍存《杜卖文契》为证。明、清两朝的科举,考的都是四书五经,必须写成八股文,而经文的解释必须依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准。朱子后裔立祠,于是取“登科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中的“科甲”二字,作为立祠之巷的名字。也正因为科举考试与朱熹《四书集注》密切相关,所以每逢乡试,赶考者都是蜂拥而至,提前半月住进科甲巷栈房,天天进入“朱祖文祠”朝拜先贤,待乡试开始,才进入贡院“应试”。

现状

在建祠后的200多年里,历朝历代都是把朱熹老夫子视为朱熹宗祠的业主,这也算得趣事一桩了。

由于朱子裔孙不能直呼先祖之名,故1789年购宇立祠时,业主名为“朱祖文”及“朱氏祖宗文公”。《杜卖文契》加盖有清代大红官印,予以确认。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川省政府”办理《官契》时,明确写着“发给业主:朱祖文即朱熹收执”。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简阳市《朱氏族谱》录下了总祠祭祀程序和楹联一十八幅等,内容均与熹公有关。

,1952年12月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产权证,业主为“朱氏祠”。

1992年,政府将朱熹宗祠(总祠)地段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了日本邱永汉集团,总祠房屋被拆,原址上建起了伊藤洋华堂等建筑。

1997年陪祠得到保护

成都科甲巷总祠,祭祀时人多车马多,于是在成都城东门外,今龙泉驿区十堰镇一带,半节河宗祠作为陪祠,兴盛起来。

史载,半节河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1719年朱氏后裔购得此屋,经维修立祠并居住。1997年3月,朱氏后裔开始谋划对陪祠的保护工作。这种努力得到了有识之士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先后题赠“朱熹宗祠”、“朱子书院”等墨宝。

2003年7月,龙泉驿区人民政府把“朱熹宗祠”宣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0月28日,宗祠管委会主办的“四川省文公会暨首届朱熹文化节”在成都龙泉驿区十陵朱熹宗祠隆重举行。今 年5月,宗祠管委会向社会推出“朱熹国学院公益亲情项目”。

参考资料

风靡明清两朝的宋代“考神”,搬家到成都龙泉驿了!.百家号.2023-11-15

带你探寻龙泉驿区文博历史(下).百家号.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