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东下冯村东北青龙河南北两岸,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东下冯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分布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内含除有夏文化外, 也有龙山文化与商文化。1959年,东下冯遗址系第一次调查时发现。

1974年至1979年, 进行了为期5年多的大规模发掘, 发现二里头时期的双层回字形壕沟及一座商城遗存和大批遗迹遗物。2001年6月25日,东下冯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重启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工作,对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勘探。2023年3月,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四具人类遗骨。经反复试验发现,夏人遗骨的基因与现代中国人的基因近似度高达90%以上,科研人员从牙齿提取出3800年前古人遗传信息,复原了一位夏朝女性的容貌。

东下冯遗址在发掘中发现丰富的早商时期遗存,为了解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聚落变迁,晋南地区夏商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同时相关单位将从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分子生物学、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年代学等方面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对东下冯遗址开展综合研究,以期对夏文化的探索做出山西贡献。

基本情况

地理环境

东下冯遗址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分布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内含除有夏文化外, 也有龙山文化与商文化。 东下冯遗址东望中条山,北枕鸣条岗,青龙河在遗址的西北部流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适宜,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文化定名

东下冯遗址是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处在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考古学文化命名有以首次发现典型遗址的小地名命名的原则。

出土发掘

1959年,东下冯遗址系第一次调查时发现。1974秋季开始发掘,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运城市文化局、夏县文化局共同组成的东下冯考古队进行。芮城县文化馆、平陆县文化馆、山西大学辽宁大学也先后派人参加过发掘。

1974年至1979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 进行了为期5年多的大规模发掘, 发现二里头时期的双层回字形壕沟及一座商城遗存和大批遗迹遗物, 成果丰硕。

2020年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重启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工作,对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勘探,摸清了东下冯遗址的分布范围、探明了东下冯商城的轮廓,并对遗址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有了整体认识。

遗址布局

遗址分为东、中、西、北四个工作区。北区在河的北岸,其它三区在河的南岸。东区位于村东北600米,中区位于村东稍偏北,西区位于村北,北区位于村北200米。

居住址

居住址共发现三十多处。有地面建筑(平地建造)、半地穴和窑洞式三种,其中数量较多的是窑洞式居住址。这些窑洞是选择断崖、沟壁,经过整修然后向里掏挖而成。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和圆角方形三种,面积均约4平方米。门洞一般高0.8、宽0.5米,室内顶部作穹庐状,壁下有小和火膛,火膛多在门洞内两侧,有的火膛还有烟道通向洞外。F565位置在外沟的北沟壁上,平面呈圆形,剖面呈拱形,顶部已塌陷。东西长2.55、南北宽2.30米。门洞向南,宽0.45米,门道长0.4米。窑洞内居住面高出沟底0.48米。居址内靠门洞东侧有一火膛和一红烧土灶面,北部有一小龛,西部有一小圆坑,圆坑直径0.34、深0.5米。

墓葬

墓葬共11座,均为小型土墓,随葬1—3件陶器,墓穴狭窄,未发现葬具痕迹。除M401为合葬外,其它均为单人葬。M401长方形土圹墓,双人合葬,头向14度,靠东者仰身直肢,经鉴定为成年男性,靠西者俯身直肢,成年,因骨架破碎,性别不清。随葬陶罐、陶爵、陶各一件和绿松石片8块,分别放置在男性腰部、腿部和足下。另外还发现十余具人骨架被分别弃置在灰层、灰坑中,多数圹边不清,有的尸骨不全。

分里外两圈,北半部由于山洪的冲毁,仅存东北角一小段。两圈沟的平面皆近梯形,里沟长宽均约130米,外沟长宽均约150米,两沟间隔5.5—12.3米。根据发掘和钻探的结果来看,两沟的关系恰呈一个“回”字形。沟的纵剖面上宽下窄。里沟口宽5—6米,外沟口宽2.8—4米。底宽均为2—3米,现存沟口至沟底的深度也均在3米左右。沟壁保存较好,塌现象很少见,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清晰的工具痕迹。沟底比较平坦,常见淤泥、淤沙和鹅卵石。在外沟和里沟的两壁上共发现了十多个窑洞式居住址。

水井

水井2眼。平面长方形。J401:南北长1.27、东西宽0.9米。原井口已被商代前期文化层破坏,现存井口开在生土上,距现地表深5米。自井口向下清理5.5米,因水涌出,无法继续清理。井的东西两壁留有脚窝,西壁八个,东壁因坍塌仅存一个。

出土文物

遗物以陶器为主,陶质有夹砂灰陶、夹砂褐陶、泥质灰陶、泥质褐陶及其他杂色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附加堆纹、素面陶、篮纹等。主要器型有:鬲、鼎、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单耳罐、深腹盆、器盖、折肩罐、、敛口瓮、蛋形三足瓮、杯等。

石斧外范

石斧外范,被包括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先生在内的多位专家称为“石范”,具体铸造斧类中的“锛”,1974年东下冯遗址出土,长13.6厘米—13.8厘米,宽6.5厘米—7.4厘米,厚3.4厘米—3.9厘米。器呈长方形,石质为片麻岩,经磨制,由4块石材合为上下两部分。在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普遍使用陶范,石范发现很少,大多用以铸造如刀、镞之类的小件器物。

陶器

陶器器形有鬲、斝、、鼎、甑、圜底罐、单耳罐、深腹罐、折肩罐、尊、大口尊、小口尊、壘、蛋形三足瓮、敛口瓮、大口直壁缸、盆、缽、、豆、爵、盉、杯、小碗和器盖等。

保护

2001年6月25日,东下冯遗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研究

2023年3月,考古人员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四具人类遗骨。经反复试验发现,夏人遗骨的基因与现代中国人的基因近似度高达90%以上,科研人员从牙齿提取出3800年前古人遗传信息,复原了一位夏朝女性的容貌。

相关文化

东下冯文化主要是承受晋南晚期龙山文化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汾河以北晚期龙山文化的一些因素。东下冯文化是在继承三里桥类型文化的基础上与东方二里头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支新的文化类型。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很可能就是以豫西为中心分布区域的二里头类型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晋南地区传播并和当地文化逐渐融合的结果。东下冯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来源于二里头类型,它同时吸收了光社文化的一定影响。

在东下冯遗址中,从龙山到二里头到二里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序列。从放射性碳素断代来看,东下冯遗址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年代基本前后衔接,这至少可以说明二者在时间上有了前后相继的关系。至于东下冯类型与二里岗期文化,则前后相继的关系直接而明确:东下冯遗址东、中、北三区分作六期,前四期与后两期分属二里头遗址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者无论从地层关系还是文化面貌上来讲,都明显的是前后相继的。

价值意义

东下冯遗址发现如此众多的土窑洞房子, 意义非同平常, 确实发人深思, 这批土窑洞的发现, 说明我国北方地区人民居住窑洞 (有土、石等) 的历史悠久。

出土的遗物,除了房址、灰坑等,还有石器、骨头、铜器、陶器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兵器、乐器等,这都有助于今人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在2023年的发掘中,发现丰富的早商时期遗存,为了解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聚落变迁,晋南地区夏商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发掘过程中相关单位将从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分子生物学、冶金考古、环境考古、年代学等方面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对东下冯遗址开展综合研究,以期对夏文化的探索做出山西贡献。

参考资料

中国最早的铸型: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斧外范.运城新闻网.2023-12-26

东下冯遗址:夏商文化研究的重要区域.运城晚报 运城新闻网.2023-12-2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12-26

考古学家参观指导夏县东下冯遗址考古工作.运城晚报.2023-12-26

3800年前华夏女祖先容貌被复原.新浪网.2023-12-26

走“晋”考古遗址,探寻文明起源.黄河新闻网.2023-12-26

东下冯遗址:历史悠久 探索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中国小康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