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氏
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人物,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他是远古防风国(今浙江德清县)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
相传防风氏善于治水,曾辅佐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治理洪水并被其封为诸侯。相传大禹八年(公元前2198年),禹会遗址诸侯于会稽山,防风氏迟到被杀。关于防风氏起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巨人族起源,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第二种是姓氏起源,最早记述于《史记·孔子世家》最终演变为防风氏族裔,今为汪姓。防风传说大约产生于四千年(左右)前,是关于巨人,山神,治水,创世的神话,最为突出的是防风擅理洪水、受赐封禺山、身材硕大、被禹斩杀等几个母体。
民间自发祭祀远古神话人物防风氏的传统民俗活动,防风氏祭典于2007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防风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防风传说是研究吴越古文化乃至中国上古文化的珍贵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形象起源
巨人族起源
防风氏为“巨人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述异记》卷上记载:“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其长子丈,其骨节专车。今南中民有姓防风氏,即其后也,皆长大。”《会稽郡故书杂集》辑《贺循会稽记》记载:“防风氏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临之,故曰刑塘:”这些记载,都说明防风氏是个巨人。
除了古籍,民间也多传说防风氏的高大、湖州市地区至今还流传“架胚大得像个防风王”,东阳则说“长得像防风介大”据传武康二都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边有个摆渡的艄公,给前来摆渡的四大金刚说:“当年我给防风王也摆渡,你们四位加起来,怕也没有他一个分量重吧!”四大金刚跳上船,那船还稳稳当当的:绍兴市地区还有“十里湖塘匕尺庙”的说法。传说防风氏被大禹杀害后,他的尸体葬在镜湖的湖塘上,后来因为掘出了一根七尺长的脚骨,人们便在湖塘上建防风庙,俗称七尺庙。
姓氏起源
关于防风氏的姓,《史记·孔子世家》称:防风氏本为姓。查汪芒,历史上的复姓,传说为防风氏所改,即夏朝防风氏属釐姓,商代称汪芒,属漆姓。《通鉴外纪》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白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白分:”据此可知,“防风氏”即是大宗分出小宗的族号,也是这个部落氏族的酋长。由于海水入侵转移到浙西与苏南丘陵地(其中心为封、禺二山之间)的京族先民,仍然继续着与洪水的斗争。而当他们登上山地向四周眺望时,就发现:在一片汪洋之上,时时闪耀着令人目眩的光芒,他们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景象称为“汪芒”,遂以“汪芒氏”为这氏族的别称,防风国也就另号为“汪芒国”。又据《通志·氏族略》:汪芒国君的支庶子孙以国名命姓,为复姓汪芒氏,后省文去字为汪姓。可见,防风氏族裔,今为汪姓。
形象演变
据先秦古籍记载,防风氏是夏朝初期的一方诸侯,即所谓“天下万国”之一员。就现有典籍看,防风氏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被当时的文人神话化了。《国语·鲁语下》文献透露早在春秋后期,防风氏的历史已经了神话化的倾向。在孔子(或其后学)的知识库中,防风氏已是半人半神式的人物。其为神也,防风氏高十丈有余,骨一节而容一车,为封山、蜗山之山神。传说防风氏是一位治水英雄。然而,在所能见到的古籍中,记载他的事迹却十分少见,我国最早记载防风氏的事迹,仅见于《国语·鲁语下》,其书日:“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载之,其骨节专车。”后《述异记》《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书中略有记载,但都不能概以全貌。
防风氏的有关记载充满了神话。在《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一书中古会稽有三:一在山东省,一在辽西地区,一在江南。商灭夏后,山东部分夏裔,北迁辽西,南迁江南,古籍中遂有三个会稽。后来,山东与辽西受商周文化影响较大,江南长期与中原远隔。春秋晚期,越国兴起,盛传越国王室为大禹后裔,这些因素,遂使江南的“会稽”独传于后世,禹杀防风的地点也盛传在江南会稽。
作为太湖流域地域性神话——防风神话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书面的零星记载到丰富翔实的口头叙事的演变,防风氏也经历从一个远古神话的部落领袖发展成为治水英雄、文化英雄、地方神等多重神格的神祇的演变。在神话和防风氏的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了地域性民间叙事在传承巾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在绍兴市、武康、湖州市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刑首山、刑塘等防风氏被大禹杀害的地方。
相关传说
综述
防风传说大约产生于四千年(左右)前,中心区域即在今天德清县三合乡境内封、禺二山之间及周边地区。是关于巨人,山神,治水,创世的神话,最为突出的是防风擅理洪水、受赐封禺山、身材硕大、被禹斩杀等几个母体。
防风国
尧王的时候,起初天下太平,后发大水,由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有几个大臣就向尧推荐去治水,尽管他之前有不当行为。鲧在下界时偷了天帝的宝贝息壤,这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他利用这个宝贝来治理洪水,几乎成功。天帝发现鲧的行为后,派祝融下界杀死了鲧,并收回了息壤,导致治水失败。在洪水泛滥时,一只玄龟和防风成为了朋友,防风到哪里,玄龟就跟到哪里。防风尝试治理洪水,他从天上取下青泥,但由于青泥在地面上形成小山,无法有效疏导洪水。玄龟提出可以帮助防风移动这些小山,并展示了自己的能力。玄龟帮助防风将小山搬到低洼之地,填平了不少地方,但最终因劳累过度而受伤,防风让它到天上休息。防风继续努力,最终成功将洪水引入大海,治理了洪水。帝尧因防风治水有功,将封山周围的地方封给他,成立了防风国。
汪芒氏
防风带领氏族部落在太湖流域开垦荒莽,造起水田,种植水稻,使先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吴越一带靠狩猎、采集为生的氏族部落都十分羡慕。不少氏族部落首领带领部下都纷纷向防风讨教好经验、好方法。后来,防风氏被大禹在会稽山(茅山)杀害,防风的手下赶到会稽山去,将防风的尸骨偷偷运了回来,葬在太湖南岸,为了防止夏禹追究防风尸体的下落就将葬防风氏之坟,称为“汪芒氏坟”,防风氏部落也常被称为“汪芒部落”。直到现在“百家姓”中的汪姓还以汪芒氏作为族姓的祖先。
治理洪水
关于防风治水神话传说,在湖州市一带流传的《防风治水》《防风井》《防风为何封王》等神话,都描绘了防风故国处于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的特点,一遇暴雨,山洪暴发,没原本地势低洼的水乡平原,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严重危害。身高3丈、心系百姓的防风在洪水中察地形、观水势、住山洞,以树皮、草根充馍。最后采用筑堤束水和因势疏导两种方法,选用息土堆筑了一个硕大的盆,用以储存洪水,又在其四周开掘49条渠道,其中24条引进西北淄淄而来的洪水,25条将大盆里的洪水导泄到东南大海里去。这就是传说中太湖和太湖流域的来历。
被禹错杀
那会稽郡山,据说原叫做茅山,因为禹曾经在那里会合天下群神,商议治理洪水、对付共工的大事,这才改名叫会稽的。“会稽”就是“会计”,也就是“会聚计议”的意思。殊不知防风氏骄傲自大,不遵守约束, 白白丢了性命。杀他的时候, 因为他身体太高大了,三丈多长的身子,任是长汉子的刽子手,也不能够到他的脖子。据说在行刑前,还特别花了一番工夫,派遣民夫筑起一道高堤,让巨人防风站在堤下,刽子手站在堤上,预先打造了够沉重锋利的大刀,挑选了出类拔萃的力士,这才把防风氏那一颗绝不亚于牦牛头的巨大而顽强的头颅割下来。防风被杀戮后,所筑的高堤还保存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人们叫它做“刑塘”,塘就是堤的意思。
防风氏神茶
据传,公元前2198年以前,与大禹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的军事部落首领、治水英雄防风氏在今德清三合乡一带治水,天潮衣湿,当地百姓进枸橘皮、紫苏和野生茶叶泡茶,并进烘青豆佐茶,为防风氏祛湿驱寒饱肚。防风氏性急,将烘青豆倒入茶中,将爬豆诸物统统吃下,尔后顿感浑身轻松舒适,神力大增,治水大功告成。今德清县二都一带是防风国的古都,这里的乡民将这种风俗茶誉称为防风氏神茶。
相关纪念
综述
浙江省德清县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畔,有防风古国遗址。相传,防风古国建于4000多年前 ,是越人建立的部落国家。防风氏在德清一带治水,使周围几百里地区受益。防风氏还教人们种植水稻,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港划芦。埏居人业,渔樵隐士图。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清代,戏曲大家洪升用一首五言律诗,将当地的下渚湖和防风文化这两样瑰宝,串连在了一起。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防风氏,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流传至今形成了防风文化节。
防风氏祭典
防风氏祭典是民间自发祭祀远古神话人物防风氏的传统民俗活动,地点在德清县三合二都乡。这里是古防风氏部落的中心区域,晋代元康年间(291-299年)始建防风庙,干余年来,屡塌屡建,绵延至今。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当地有防风王庙会,以祭祀防风氏典礼为中心,并伴有一系列民俗音乐、舞蹈表演和庙会民俗活动。上世纪90年代曾在德清县举行过两次全网性的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在全国神话学界和当地民众中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保护防风氏祭典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防风氏祭典于2007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防风祠
防风祠在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原三合乡)二都村,有一座为纪念防风先民首领、治水英雄防风王而建的防风祠。防风祠坐北朝南,北倚防风山,南面下渚湖,占地455平方米,建筑面积377平方米。大殿内有防风神像,,是当地百姓祭祀防风氏的重要场所。
防风祠始建于晋朝元康年间。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重建防风祠,称为“风山灵德王庙”,并立石碑纪念。清乾隆,防风祠扩建重修,分山门、戏台及天井、大殿,头山门有马、伞衭神像,戏台在庙会期间演社戏。大殿内塑有高大雄伟的防风王神像,其尊容是“龙首牛耳,连眉一目”。
现今的防风祠于1996年在原址修复。防风神像造型通俗大众化,以君王面目示人。四壁彩绘防风氏率民众治水、造福一方及悲壮殒命、后人祭祀等场景。
研究意义
作为中国神话学界的第四大发现,防风传说是研究吴越古文化乃至中国上古文化的珍贵材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神话学价值。防风传说丰富了中国神话宝库。20世纪80、90年代采集的以德清县三合乡为主体的防风神话,被誉为继中原神话、云南岩画、纳西族祭天古歌之后中国远古神话类作品的第四次大发现。历史学价值。防风氏研究对于上古史研究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民族学价值。有助于探讨和研究防风氏与百越民族、夏族、东夷的关系。语言学价值。为探究北方方言甚至口本的语言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材料。乡土文化建设价值。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急功好义、为民造福的防风精神,对于增强人们对乡土的自豪感和共建乡邦的凝聚力。2011年5月,“防风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国遗——防风传说.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文物局.2024-03-22
“湖州,我们来了” |二都村:“防风国”里蕴新景.腾讯网.2024-03-22
水陆联动激活旅游发展 德清下渚湖再述防风传说.浙江在线.2024-03-22
【一庙一故事】(十)防风祠:防风氏的治水传说.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