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使馆区
北京使馆区是外国驻华大使馆集中的区域,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是第一使馆区、第二使馆区和第三使馆区。
三大使馆区都在朝阳区境内,其中第一使馆区位于朝阳区建国门附近,建外街道、朝外街道一带;第二使馆区位于朝阳区三里屯附近;第三使馆区位于亮马桥附近。
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和卢森堡驻华大使馆在东城区辖区内。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位于东直门附近,卢森堡大使馆建落在老北京的胡同里与北京二中的孩子们为邻。
为方便外国驻华外交官,我国在使馆区周边增设了很多外交公寓,包括第一使馆区旁的DRC齐家园外交公寓、建国门外交公寓;第二使馆区的三里屯外交公寓、塔园外交公寓;以及第三使馆区的亮马桥外交公寓等等。
地理位置
第一使馆区
第一使馆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开发,70年代初建设完成,西至东二环,东至秀水街,南至建国门外大街,北至日坛北路。
第二使馆区
第二使馆区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开发,80年代建设完成,西至东外大街,东至东三环北路,南至工人体育场北路,北至亮马河南路。
第三使馆区
第三使馆区于1987年获得建设用地许可,西至燕莎桥,东至亮马桥东街,南至亮马桥路,北至莱太花卉市场。
历史沿革
解放以前
清朝时纵然奉行闭关守国政策,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还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英、法、德、俄、美、日、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帝国主义国家争相在东江米巷一带开设大使馆,形成了比较集中且初具规模的外国使馆区。为追求地名的审美效果,东江米巷也就根据谐音改为东交民巷。但东交民巷被正式划为使馆区,文字记载还是见诸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签订的屈辱的《辛丑条约》,明文规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于是这一区域的清政府各衙署及土著居民全部拆迁,各国使馆还建立了驻扎本国军队的兵营,并构筑了耀武扬威的炮垒与界墙。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华人与狗不得擅入”的禁区。
据说义和团运动时各国就以保护大使馆为名,抽调大量兵力入京,在东交民巷各路口张贴“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的布告,并无辜枪杀过路百姓。这导致了义和团攻打使馆达56天的战斗。东交民巷也就在《清史》里留下醒目的一笔。
建国之后
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东交民巷才真正地收归国有。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各国陆续与之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的使馆区在建国门附近的雅宝路建成,后来称为第一使馆区。随着建交国家增多,我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分别在三里屯、亮马桥两地再建使馆区。最初,三里屯的大使馆区以第三世界国家居多数,美国等发达国家使馆都驻设在建国门雅宝路一带。但随着使馆工作人员增多,原先在第一使馆区的国家渐渐在第三使馆区另辟新址,例如美国就在亮马桥附近开设新馆,在原址仅保留大使官邸。
现在的使馆区
那些关于在温和恬淡的树木光影里,漫步在使馆区的记忆显得愈发遥远而不真实。那些偶然与安静同行的漫步就在不经意中被终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举步都是禁行绕行的红黑符号标志,在这些符号面前只有往后退让这一种选择,像在执行一种要求远离的命令。如果你从建外大街安然俗气的友谊商店出来,经过粉色的31种口味冰淇淋店小小的DQ冰淇淋店,经过挂在街拐角的星巴克,路过以外籍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友谊超市,继续沿着一种渐渐沉默的方向走下去,你就到达了北京使馆区的重要地段。人们称之为重要地段的判断依据就是富国大国们的大使馆云集的地方;比如像东直门那边是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等国的大使们呆的地方,也就成了大家不大去、也不大提及的话题。
据说各国大使馆的占地面积都是国与国之间对等交换得来的。使馆区附近的生活空间则经年由外来人群的影响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风趣独特的消费形态群落。
第四使馆区
北京东坝北区三岔河村,将建设成为未来的北京第四使馆区,总占地面积约83.62公顷。该区将以坝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主要功能区。北区将打造500万平米的商务楼宇,相当于东扩后的北京CBD。未来,高端商业娱乐、总部商务办公和国际交流服务业的聚集,将使该区成为东扩后的北京CBD,引领区域无限繁荣。
未来规划
朝阳区东坝北区三岔河村,将建设成为未来的北京第四使馆区,总占地面积约83.62公顷。该区将以坝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主要功能区。第四使馆区东至首都机场第二高速、南至坝河北滨河路,西至北小河东路,北至规划路,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
配套设施
为方便外国驻华外交官,我国在使馆区周边增设了很多外交公寓,包括第一使馆区旁的DRC齐家园外交公寓、建国门外交公寓;第二使馆区的三里屯外交公寓、塔园外交公寓;以及第三使馆区的亮马桥站外交公寓等等。
参考资料
北京第四使馆区 统领全城繁华.新浪网.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