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意识
社群心理意识,是对于其他人有类似的知觉、与其他人交互相依、借由给予或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愿去维持交互相依,并且是一部分较为可靠及稳定的结构的情感。
介绍
心理学家赛尔森(Seymour B. Sarason)在1974年指出,心理学中的社群意识成为社群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但有许多定义是模糊的而且非理论(Pretty, 1990)。所以,有些学者开始针对社群意识发展实证研究,其中1986年是研究的高峰(赛尔森,1986;夏维斯与佩提,1999)。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McMillan \u0026 Chavis(1986)的研究是最具有影响力,并且开创了近来研究的领域先锋。在McMillan \u0026 Chavis (1986)之后,社群意识相关研究皆承袭McMillan \u0026 Chavis (1986) 的四大面向,但受到社群性质、社群成熟度以及社群成员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会略有差异。
社群意识定义
赛尔森认为,社群心理意识是:“对于其他人有类似的知觉、与其他人交互相依、借由给予或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愿去维持交互相依,并且是一部分较为可靠及稳定的结构的情感”(1974, p.157)。
McMillan \u0026 Chavis(1986)则定义社群意识为:“一种会员有着归属的情绪、一种会员与他人及团体间关系的情绪,以及分享著会员需求借由彼此的承诺而产生的信赖感”。
Gusfield(1975)则指出社群范围(territorial)与关系(relational)的两个面向。社群的关系面向必须在社群中处理关系的本质及实质,一些社群甚至没有识别彼此范围的界线。在学者工作的一些专业社群的个案中,他们有接触以及实质的关系,但是他们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在全世界各个角落中。像是邻里的个案中,社群似乎主要定义在范围上,但是在这些个案中,邻近性与共享彼此间的范围也不可能自行去建构社群,关系面向仍是关键所在。
Riger与Lavrakas(1981)用城市邻里(urban neighborhoods)问卷的因素分析产生两个明确的因素,描绘出“社会的特殊关系(social bonding)”及“物理上的根深蒂固(physical rootedness)”两个非常相似Gusfield所提出的两面向概念。
早期发现的成果
早期社群心理意识是基于邻里关系而理论化,并且发现社群心理意识的关系、更多的参与(greater participation)(Hunter, 1975; Wandersman \u0026 Giamartino, 1980)、察觉的安全性(perceived safety)(Doolittle \u0026 McDonald, 1978)、社群内能适当地运作(ability to function competently in the community)(Glynn, 1981)、社会的特殊关系(social bonding)(Riger \u0026 Lavrakas, 1981)、社会组织(social fabric)(相互人际关系的加强)(Ahlbrandt \u0026 Cunningham, 1979)、较强的目的意识与察觉控制(greater sense of purpose and perceived control)(Bachrach \u0026 Zautra, 1985)、较多的市民贡献(仁慈的奉献与市民参与)(Davidson \u0026 cotter, 1986)。然而这些初期的研究缺乏清楚的概念化架构,而且没有一个测量方法是基于理论化的社群心理意识的定义。
McMillan与Chavis主要的理论贡献
McMillan \u0026 Chavis (1986)将社群意识分为四个:会员关系(membership)、影响力(influence)、整合与满足需求(exchange of support among members)、分享情感(Shared emotional connections)。
会员关系
会员关系是指个人感受到社群内其他成员的共识并接受后,所产生的认同行为。会员关系主要由五个子构面所组成:
边界(Boundaries):透过象征(譬如语言、穿着、仪式)作为成员或非成员的辨识方法。当社群的边界愈明显时,非社群成员会较不受到尊重并且容易受到指责及处罚。
情感安全(Emotional safety):当边界确立后,成员知觉在社群中的活动与互动是安全的,进而提高个人参与。
个人投入(Personal investment):成员在金钱以及劳力上的贡献,进而为促进会员关系,增强社群意识。
归属感与认同感(Sens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成员感觉自己属于社群,并且接受社群的价值与象征。
共有的象征体系(A common symbol system):社群的名字、logo、语言、穿着,以及仪式等,这些象征可促成员间的团结感。
影响力
影响力指的是权力的关系,由两个作用力组成:(1)拉力是指个人为了获得得权力而加入社群(2)推力则是为了达到社群的团结,透过权力迫使成员顺从。McMillan \u0026 Chavis 认为“影响力”是社群意识中最重要的因素。
整合与满足需求
这里所指的需求,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是指当人们衣食无虞后所产生的其他需求,其中包括个人的价值判断。整合与满足需求的意思就是,社群中的人们体认到自己与其他社群成员相互依赖,进而会顺从他人的期望(Sarason, 1974: p. 157)。而McMillan(1996)在之后的研究又补充这个概念,社群成员透过互动寻找相似性,已经形成社群的一种动态过程,这也可以形容是一种社会交换。
分享情感
与社群成员分享自己的故事。McMillan \u0026 Chavis 认为此种互动关系可帮助社群成员间相互了解,有助于社群的发展。
各因素之间的动态性
McMillan \u0026 Chavis(1986)提供以下的例子来描述这些因素的动态性(p.16):
某人张贴一张有关校内宿舍棒球队的公告在宿舍的公布栏上。大家即使彼此为陌生人,但会因为个人的需求(整合与满足需求)仍可能参加此种有组织的聚会。这个队伍的形成是由宿舍的舍友而产生(会员的边界),而且会花时间参与练习(接触的假设)。他们参与比赛并且赢球(分享成功胜利的活动)。队员在比赛时候会对于他们的队伍尽力求胜(个人在团体上的投资)。一旦队伍持续赢球,队员会有认同及喜悦(增加荣誉以及地位提升)。某人则会提议队员一起购买适合的队衣及鞋子(共同的符号),并且队员会彼此认同共同去做(影响力)。
社群意识相关研究
作者 社群意识的面向 研究对象
McMillan \u0026 Chavis (1986) 会员关系,影响力,整合与满足需求,分享情感 一般社群
McMillan (1996) 精神,信任,交换,艺术 成熟的社群
Rovai (2002a) 精神,信任,互动,共同性 虚拟学习型社群
Rovai (2002b) 凝聚力、价值与目标分享 虚拟学习型社群
Blanchard \u0026 Markus (2004) 成员关系(相互认同,归属感,社群象征),整合与满足需求,情感分享 线上的虚拟社群
Kim, Lee \u0026 Hiemstra (2004) 成员关系的认同,影响关系,整合与满足需求,情感分享 旅游的新闻组
曾淑芬等 (1999) 参与感,归属感,团结感,包容感 线上的虚拟社群
Burroughs \u0026 Eby (1998) 支持,情感安全,归属感,精神象征,团队熟悉度,诚恳的互动 工作团队
陈家维(2006) 会员关系,整合与满足需求,分享行为 线上的虚拟社群
参考文献
Chavis, 糖尿病, Hogge, J.H., McMillan, D.W., \u0026 Wandersman, A.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ck's lens: A first look.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24-40.
McMillan, D.W., \u0026 Chavis, 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Gusfield, J. R. (1975). The community: A critical response.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